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参数化方案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nim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HITRAN资料提供的气溶胶粒子复折射指数,根据Lorenz-Mie散射理论提出了一种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物理量(不对称因子,单次反照率和消光系数)的参数化方案.参数化过程中,对0.2-40mμ波段范围内的沙尘气溶胶的辐射量进行了计算,其中气溶胶的粒径范围为0.05-30mμ.根据计算出的结果,以沙尘气溶胶的有效粒子半径作为参数化因子对沙尘气溶胶的不对称因子,单次反照率和消光系数进行了参数化.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粒子对于太阳辐射具有极强的散射能力; 在3.5mμ,7.0mμ有较强散射能力,而在3mμ,6.5mμ,8.0mμ波段处有较强的吸收效应; 在小于4mμ的短波波段,沙尘粒子呈现前向散射为主的特性; 而在长波波段沙尘粒子呈现后向散射为主的特性.通过对波长分别为0.25mμ,0.55mμ,3.5mμ的相应辐射量精确值和数值拟合值的比较表明,该参数化方案是可靠的.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1.0°×1.0°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影响山东的2007年7月18日和2011年7月2日两次全省性大范围夏季暴雨天气过程,通过从水汽输送、动力结构、大气稳定度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控制华南地区,其脊线在22°~25°N附近,东北和华南同时存在低涡或闭合低压环流,且有低层有西南暖湿急流建立时,山东易有全区性暴雨.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弱与暴
采用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fnl资料,对2009年6月9日-13日东北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东北冷涡的锋面过程引发,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涡度、热力条件和水汽收支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强降水的几个阶段属性不同,冷涡形成前,其南方的槽前气流和副高西北侧的气流辐合形成,是冷涡外降水,而后,逐渐转变为冷涡内的锋面降水;冷涡移动中其锋面与降水区相一致;水汽在强降水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资料等,对2010 年9 月18 日20:00—19 日08:00 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场、中尺度影响系统以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 个中尺度径向速度辐合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气压持续降低,配合2 min 平均风速急剧增大、而后风向突变,或配合先风向突变、而后2 mi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 年6 月8~9 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一次暴雨过程(图1 和表1)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图2);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MCC 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
基于GRAPES 模式,使用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技术,对华东地区五种稠密资料(常规的探空资料TEMP、地面报SYNOP、飞机报AIREP、船舶报SHIPS 以及非常规的雷达VAD 风资料)进行同化分析,通过2008 年6 月、7 月和8 月三个月的连续试验以及个例分析来初步检验GRAPES_RUC 系统在上海的本地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RUC 系统对小雨和中雨的预报较好,对暴雨(大于50
本文利用WRF 模式基于三种不同的陆面过程方案(SLAB、NOAH 和RUC 方案)对2009 年7 月发生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包括沪宁高速公路在内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WRF 模式中耦合陆面参数化方案后的试验结果更接近实况,且模拟的高温天气过程对不同陆面方案的选择较为敏感;(2)SLAB、NOAH、RUC 三种陆面方案均较为真实地模拟出了梅村站气温变化趋势,但耦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上海市自动站资料详细分析了2 月23 日早晨这次大雾过程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分析得到:这次大雾过程是在地面高气压场内有利的环境背景下局地产生的辐射雾和海雾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内陆的辐射作用明显,致使近海与沿岸温差增大,在南到东南风或偏东风的作用下,使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在近海及沿岸地区凝结冷却,形成海雾,同时也有利于海雾的加强,而且,风弱(小于1m/s)也是不利于大雾的消散的
利用2010年8月18日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高后降水中山区层状云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个例由两层云构成,上层为冷云,下层云主要为暖云;冷层粒子图像显示主要以板状为主,平板柱状、柱状和霰粒为辅,冰粒子的聚合体在整个冷层都有出现;降水形成机制为播种-喂养机制,冷云中观测到丛集和淞附现象,其中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110°E 以西的,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青藏高原,北邻秦岭高地,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夜雨成了四川各地降水日变化的常见特征之一,由于盆地所属地形复杂,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较差,尤其是对降水过程的雨区和雨量的预报.四川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降雨特征,使得这里长期以来成为研究地形影响天气气候、检验数值模式的地形处理技术的理想对象.降水日变化的研究是目前重点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能否合理模
本文选取2006 年12 月24-27 日(平流辐射雾)南京大雾的外场观测资料及NCEP 的2.5°×2.5°NC再分析资料和GDAS 全球1°×1°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背景、气象要素以及物理量场等方面,对这次浓雾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输送进行分析,探讨雾形成和持续的主要边界层物理和天气学成因.分析表明:(1)这次浓雾过程期间始终存在逆温层,甚至出现多层逆温.逆温层的存在,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在雾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