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后顾——反思跨文化交流的互动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e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从时间的先后或是空间的前后来看,台湾地区和欧美所谓的“先进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都存在一种“前后矛盾的”(pre-post—erous)现象,因为纵使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将台湾地区置入领先欧美的时区之中,而地球的地理空间也否决了台湾地区一定位于欧美之后的必然性,但是台湾地区却在跨文化交流的地位上一直处于落后的一方。对于这个矛盾的现象,德希达所提出的a tergo(in the rear;在后面/方/头/边)这个策略显然具有某种阐明的功能。A tergo暗示所有的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在相互渗透且互相影响。这使得表面上单一纯粹的文化,在交叉感染的情况下,其实是在进行“交织而重叠”的过程,而其结果是造成了文化的异质与杂种。跨文化交流的双方如果能认清a tergo所带来的“文化教训”,或许能借此产生知识的力量来制约、调节、平衡文化的冲突与暴力。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科技及电子通讯设备长足进步,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带动经济、金融、文化等各方面都趋向全球化和国际化。这个趋势当然对翻译业及翻译研究造成一定的冲击。本研究旨在探讨翻译业的变化和翻译研究如何因应这个冲击。首先,就最受科技影响的网络相关翻译对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因应,分析这两者对翻译产业带来的转变。主要的转变有三点:翻译的狭义化,全球化高于本土化,以及翻译的重心从文本转到产品。然后,再从这些新的转变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现已出版的墨子英译本有两种:一是梅贻宝(Y.P.Mei)的译本,二是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的译本。《墨子》英译全译本由汪榕培、王宏历时两年半完成.已列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出版计划,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文通过对墨子全译的说明及墨子现有译本的比读分析,论证《墨子》英译全译本问世的必要性及特点,探讨文本
翻译的目的是跨越地理和空间距离,求得文化共享。这种跨文化的特征常常是积极的,对各民族之间的互通有无起着催化作用。没有翻译的催化,母语文化就会缺少外来文化的补充和拓展,发展动力就会有不足感。所以,翻译实践的结果就在于促进视界的宏大宽广。境界的拓宽和跨时空的佳境在于寻求克服排他性的表达手段,以便在文化差异中找到美感的共鸣和共享的价值。因此,翻译不该平淡如水。它既要有文化迁移和语境重设,又不乏笔落惊风雨
韦努蒂的“翻译伦理”以“促进文化更新和变化”作为翻译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将“存异”和“化同”看做互相对立的两个道德原则,认为翻译时只有坚持“存异伦理”,注重在译文中保持原文固有的“外异性”,才是正道。如果在目标文化框架内以规范自然的语言和顺理成章的表达来翻译原文则只能导致遵从占支配地位的内部价值。
本文在简要评介Johan Galtung关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之“三大权力”——内在权力(lnnate Power)、资源权力(ResourcePower。)、结构权力(StructuralPower)的论述之基础上,借用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在“翻译的政治”一文中关于“语言的国际地位与翻译的政治息息相关”的论述,旨在挑战诸如I.A.Richards等学者那种把英语看成
文章从“忠实”与“创造”,“翻译即叛逆”所引发的“忠实”与“创造”即“叛逆”的翻译悖论切入,以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意义翻译和文体翻译为参照,对比分析了《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与主体文化密不可分的地域风俗、方言、习语、土语的“忠实”与“创造”性翻译,论证了“既要创造又要忠实”即“忠实”与“创造”、“折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效度。揭示了“叛逆”即“忠实”、“创造
何谓“理论”?理论即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我们这里所讲的美学理论,具体言之,即接受美学(aesthetics of reception)和格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趋势日渐蓬勃,外语学习成了一环必要的科目;然而这也刺激了翻译学科的大张旗鼓,透过翻译开展出多样的跨文化交流领域,促使人类文明的进展有了更多元的样貌。对于语言的使用,没有任何一门“外来语”可以和所谓的“母语”匹配;也就是说,母语是一个人最自然使用与表达的语言。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的外来语,然而,对于语境的表达与词汇的掌握,使用母语比较轻松自如。语言的转换,从理解意会到重新表
跨文化交际除了牵涉到语言间的不等构(anisomorphism)之外,还存在着因文化差异而反映于译入语的词汇空缺。这些文化特色词由于在译入语找不到对应词,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翻译界。本文认为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理想上是直接找出英语里的汉语外来词,若无,就依汉语拼音造词,推介给英语。英语词汇虽广纳百川,然对汉语的接受度或许有其极限,因此不妨将拼音造词与定语修饰词并列(如“长袍”changpao,or M
由于官方语言数目已达20种之多(2007年即将达到23种之多,而联合国也仅有6个官方语言而已),加上欧盟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赋予每一种语言平等地位,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直接用母语与欧盟交际沟通,每一个官方法令必须用每一个参与国的指定语言翻译出来,而且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此情形之下,欧盟的翻译所需要的工作量,极其庞大,其口译以及笔译组织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此情况下,对其翻译工作的背景以及进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