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来源 :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及暖通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35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针对目前理工科专业英语课程存在的教学现状,结合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教学经验,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对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新形势下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兼顾学生翻译、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才能满足国家对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且掌握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其他文献
刘家寨作为典型的冀南地区传统村落,在村落风水理论方面有其独特性,并入选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章从选址、规划布局、寨门设立、典型四合院布局、建筑装饰五个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了涉县刘家寨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并探讨其对刘家寨居住者“安居”思想的精神寄托作用.最后指出中国的风水理论实质上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它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整个建设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传
纳西族分布于川、滇、藏交界,典型的乡土建筑是以丽江民居为代表的木构建筑,结构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墙体为土坯墙体、或外包砖,屋顶覆瓦.这类木构建筑及其营造技艺,被普遍认为由汉族传播而来,但实际上其源流更为多样,包括明清时期汉族的直接传播,包括汉族经由白族的间接传播,也包括其民族内部自身的发展,后者在技艺做法、仪式禁忌上均有体现,从而在传播与流变中形成了完善而丰富的乡土建筑与营造传统.
本文以赣西南地区的土籍民居的空间组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句法为研究工具,将赣西南地区的土籍民居分为天井式、天井院式以及三间六房式三种类型,并从场地营建、空间组构以及细部装饰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民居演变过程中居住文化的存续与改变.
介绍了三种类型黄土窑洞及其拱圈的应用,并对拱圈裂缝成因进行分析,在窑洞拱圈传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裂缝和材料劣化的破坏评估理论,最后给出拱圈加固的两种方法,为黄土窑洞保护方法提供借鉴.
宁夏南部是回族在西北主要的聚居地之一,该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民族文化.本文以宁夏南部现存的回族民居为研究对象,从民居所处的文化及环境两方面入手,探索宁夏南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突出回族民居空间特点及其空间类型.
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原以来始终不断的发展演进着,基于大运河所带来的繁盛使得扬州成为了汉传佛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地理节点,诸多文化在这一地区共存与交融,佛寺也属其中.本文从佛寺建筑的角度探究了扬州大明寺在场域及其空间上的表达语境,得出扬州佛寺在发展中与当地运河、盐商、民众、皇权等诸多文化脉络交互性显著,从而形成了扬州独特的寺、宅、园体系,这一体系是长期各种文化互相影响的产物
山西深处内地,但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近代化的影响同样波及到了民居建筑,其中尤以具有海外经历或开埠城市经商经历的商宅表现最为突出.本文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这一转变集中发生在民居的宅门这一现象,进一步分析了其“西化”的具体表现,并从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材料技术、文化延续、宅门象征意义、建筑表现力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最后评价了这一现象的时代意义.
四川鲜水河流域拉日马石板藏寨传统民居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地质条件、宗教文化等环境因子过程中,独具地域特色.通过大量访谈调研和建筑实测,文章对寨内的民居建筑进行类型归纳,从平面布局、外部造型、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对建筑形式进行分析,并初步梳理了民居建筑的演进脉络和规律,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借鉴.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当中人居环境的营造智慧则是中华民族顺其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本文选取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进行研究,探析其基于人居环境的营造智慧下,在选址方面、村落布局方面以及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地下供水系统等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的营造建设背后所蕴含的智慧.通过对桃坪羌寨人居环境营造智慧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未来合格的应用工程师,本文提出了围绕应用工程师的核心能力要求,构建基于“开放式实战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其核心内容包括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模拟实战式综合性课程的内涵和组织方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标准化和多要素协同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通过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对提高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