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回族民居特有空间研究

来源 :第22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南部是回族在西北主要的聚居地之一,该地区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民族文化.本文以宁夏南部现存的回族民居为研究对象,从民居所处的文化及环境两方面入手,探索宁夏南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突出回族民居空间特点及其空间类型.
其他文献
榫卯工艺是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核心,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微弱.本文以闽北地域现存的透榫工艺为考察对象,从探究这一地域榫卯的形制工艺、口风、手风特征着手,并初步调查同类匠技手风的分布与辐射范围,为明晰赣闽地域历史文化关联区手风、匠派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厘定乡土建筑区划谱系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
本文从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历史发展过程出发,分析其传统聚落特征,将其归结为多层高密度建筑分散布置、强调防御性、活跃的聚落商业以及形势派风水学说影响下的聚落选址和环境建构等特征,指出这些特征是各地移民带来的原生地文化与赣南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结果.
温州历史城区民居根植于瓯越的地域环境,加之近代开埠后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传统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本文从传统民居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时代背景、特色风格等作为切入点,探讨其独特的风貌要素和美学特征.
鲍氏小洋楼是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的一座颇具特色的民国时期建筑.论文通过对鲍氏小洋楼的实地调研以及测绘,分析并研究其平面形式、立面风格以及建筑细部构造特征,得出鲍氏小洋楼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民族整体的心理特质决定民族的聚居形态,通过对回族群体意识与回族聚居关系的梳理,揭示归属感与“回坊”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探究回族聚居形态在回族心理特质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因素和特征,为回族乡村聚落建设提供策略.
民居成为聚落中以容纳活动的必然产物,成为文化、宗教、制度的载体,同时反映了环境意识.生土建筑几乎反映了西北地区的以上特质.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宗教信仰、人文条件的了解,进一步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并且认识在既定环境下形成的建筑空间、造型、用材、构造和施工的特征,通过分析窑洞、土拱、土木混合民居建筑分析,总结西北民居建筑技术中的优缺点,从而对西北地区民居建筑提供切实的帮助.
刘家寨作为典型的冀南地区传统村落,在村落风水理论方面有其独特性,并入选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章从选址、规划布局、寨门设立、典型四合院布局、建筑装饰五个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了涉县刘家寨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并探讨其对刘家寨居住者“安居”思想的精神寄托作用.最后指出中国的风水理论实质上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它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整个建设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传
纳西族分布于川、滇、藏交界,典型的乡土建筑是以丽江民居为代表的木构建筑,结构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墙体为土坯墙体、或外包砖,屋顶覆瓦.这类木构建筑及其营造技艺,被普遍认为由汉族传播而来,但实际上其源流更为多样,包括明清时期汉族的直接传播,包括汉族经由白族的间接传播,也包括其民族内部自身的发展,后者在技艺做法、仪式禁忌上均有体现,从而在传播与流变中形成了完善而丰富的乡土建筑与营造传统.
本文以赣西南地区的土籍民居的空间组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句法为研究工具,将赣西南地区的土籍民居分为天井式、天井院式以及三间六房式三种类型,并从场地营建、空间组构以及细部装饰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民居演变过程中居住文化的存续与改变.
介绍了三种类型黄土窑洞及其拱圈的应用,并对拱圈裂缝成因进行分析,在窑洞拱圈传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裂缝和材料劣化的破坏评估理论,最后给出拱圈加固的两种方法,为黄土窑洞保护方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