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来源 :2018年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专题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3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关于法治知识的内容比例大大增加,旧版教材中较为浅显的知识点却在新版教材中进一步延伸,并增强了理解要求。例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大大增加了国情和法律相关知识的比例。因此,教材内容晦涩偏深,很多初二年级教师认为这是最难讲授的一册教材。深度教学的目标是突破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表面教学这一局限性,主张通过知识教学的深度处理,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深度教学追求学生主体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进入到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期,初中阶段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群文阅读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其优势逐渐突显出来,既使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视野、阅读速度和阅读思维得到了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在我国开始兴起并逐渐受广大师生喜爱的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几个议题、一种文体等方式而选择一组文章,简而言之就是围绕某一共性而选择的几篇文章,然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分析,最终实现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于泽元,2013:63),同时群文阅读具有“多文本”的特征(姬芳芳,2018:21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资源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师生之间多元交流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80 年代初起,我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对象涉及城乡等不同类型的大中小学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报告,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使教育行政部门开始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并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数量化概念.80 年代中后期,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少数中小学校
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高效决定学生的高效。许多教师课堂效率不高,注重自己的讲授,不注重学生能否接受?接受多少?学生课上对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好,没有当堂达标训练进行巩固的环节或是课上练习不充分。为提高考试成绩,有的老师采取“题内损失题外补”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牺牲本该属于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时间,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语言已经被普遍运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成为现代文化关键的一部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心智。反之,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高低,所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大街小巷开始充斥着农民工的身影.一方面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得以与现代文明接轨,有了尽快富裕起来的机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仅是农民工理性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在很多西方国家,迁移的农民能够在新的居住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从二十世纪至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界不断的进行着教育改革,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推陈出新,“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提出,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导学互动”,是一种以“导学结合”、“互动探究”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该模式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是“自学导纲”,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提前编写好的导学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第
20世纪中叶以来,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强而有力地推动现代社会文明的前行,走向了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新时代。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地位的生物科学,在人口问题、环境保护、疾病防治方面作用凸显。初中生物课堂是研究生命科学的课堂,在课堂上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一致的教学情境,易于引发学生对生命探究的好奇,在主动探索的氛围中细也观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用心灵去感悟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
“习惯成自然.”习惯是反映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可能会影响一生的成功与幸福.3-6 岁是个体毕生发展中十分快速且最重要的关键期,也是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初始期.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大部分都在幼年养成的.它是人类动作的十分之九.”可见,幼儿时期的习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所谓养成教育,是针对幼儿不良习惯的积极引导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