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翻译中信息的走失与补偿

来源 :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f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文化、翻译密切相关,不同语言间进行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走失.本文大体指出翻译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几种情况,然后列举几种补偿手段以减少信息的损失。
其他文献
松永良弼本是久留米藩国有马藩的浪人,其家庭情况不详,由于专长算学,于亨保17年(1732)受聘于藩主内藤政树,成为内藤家的武士.由《荒木先生茶谈》及松永给西冢重胜的"免许状"
从6世纪中叶的日本飞鸟时代起,中国的算书就传到了日本.建立了日本最初的国立学校,采用汉魏六朝时代的数学书《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数学书作为教科书.之后又通过与中国
罗士琳是清代后期的著名数学家,他对天元术、四元术的研究为后人所熟知和称道,天元术、四元术问题多以勾股形设问,其中包含罗氏关于勾股算术的见解.《勾股容三事拾遗》系罗氏
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特殊武器损伤、特殊环境损伤、特殊军事作业损伤所致的伤病已很常见,这些伤病给军事护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护理救治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特点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而“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自然,方楷这样懂算学的人才必然受到重视。同时方楷的
中国与印度作为两个相邻的东方文明古国,交流是必然的.中国的地理位置束缚自己更好的对外交流,因为东南部是当时很难逾越的大海,西北部是戈壁,喜马拉雅山及沙漠高原的天然障
1897年4月22日,《湘学新报》正式创刊于长沙,为旬刊.21期后易名为《湘学报》,1898年8月8日终刊,共刊出45册.两报先后由江标、徐仁铸、黄遵宪督办,蔡仲睿任总理.《湘学报》的
本文研究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
翻译是可能的,但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译文意思的走样.本文尝试从翻译的两个阶段,即理解和表达,分析造成译文走样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对于译者而言,没有相应的文化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与表达.本文从词汇、习语以及语用方面谈一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