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筛查正常的新生儿存在耳聋基因突变

来源 :中华医学会2012年医学遗传学年会暨全国第十一次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inj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目前临床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发现出生时有耳聋表型的患儿,但无法检测出轻型或迟发型听力损伤.我们针对常见耳聋突变位点对冀南地区的新生儿进行筛查,以了解本地区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冀南地区646例新生儿脐带血,运用MassARRAY的iPLEX技术平台筛查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mtDNA12SrRNA)中的20个常见的热点突变位点.另外,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tDNA 12srRNA m.1494C>T和m.1555A>G两个位点.同时进行常规听力筛查.结果 在646例新生儿中,11例(1.7%)未通过听力筛查,其中2例携带p.R143W纯合突变,1例携带GJB2基因c.235delc单杂合突变(可疑致病突变),1例携带GJB3基因p.R180X杂合致病突变.对于另外7例未发现已知热点突变的新生儿,我们对上述4个常见耳聋基因进行全测序,结果发现1例携带GJB2基因c.299-300delAT单杂合突变,另1例携带p.V37I纯合致病突变,而其余5例新生儿在这4个基因中未检测到突变.在通过听力筛查的635例新生儿人群中,共有25例(3.9%)携带耳聋致病突变,突变率最高的是GJB2基因c.235delC杂合突变(12例,1.9%),SLC26A4基因单杂合突变IVS7-2A>G 8例(1.3%),p.R409H 1例(0.2%),mtDNA 12SrRNA位点m.1494C>T2例(0.3%),m.1555A>G 2例(0.3%).这些新生儿可能是潜在的耳聋患者.结论 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致病突变的检出率为4/11(36%),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3.3%(21/635)携带耳聋基因的单杂合突变,4例携带mtDNA 12SrRNA致聋位点.因此,通过新生儿脐带血基因筛查能够早期发现对耳聋突变基因携带者,从而避免或减少耳聋的危害.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稳定的羊水及绒毛细胞原位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细胞原位培养载玻片法,对50例羊水和30例绒毛标本进行原位培养收获,制备好的片于GSL-120染色体全自动扫描系统进行克隆识别扫描.结果 结合染色体全自动扫描平台,建立了条件稳定、操作简单、分析过程简化的原位培养载玻片法.50例羊水标本中,成功50例,其中异常3例,核型分别为47,XX,+21,46,XX,inv(9),45,X;30例绒毛标本
目的 统计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位座与男性无精少精的相关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我公司广州临检中心2010年1月年至2012年9月广东地区客户医院送检2749例Y染色体微缺失(AZF)基因检测结果情况.结果 Y染色体微缺失(AZF)基因检测结果缺失总共有105例,其中AZF C座完全缺失联合AZF D座部分缺失65例,占总缺失的61.90%;AZF B座、AZF C座、AZF
目的 确定4例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 sSMC)、染色体的来源及重组形式.方法 采用外周血培养染色体核型G显带、N带、多重连接依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
目的 对3例畸变的Y染色体进行定位分析,并确定其重组形式.方法 采用染色体核型G显带,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he amplification MLPA),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Y染色体多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 STS),Illu
目的 了解福建省籍户籍人群β地中海贫血的血液学特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福建省9地市户籍体检人群的外周血随机抽样,测定血常规,异常样本(MCV<79f1和/或MCH<27pg);进一步采用HPLC分析血红蛋白,异常样本进一步采用HPLC分析血红蛋白,采用PCR-反向点杂交(RDB)进行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未知突变采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正常人和β地贫患者血液学指标特征.结果
目的 报道基因确诊的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探讨其临床、生化、骨骼肌病理、神经影像学、突变蛋白表达特点,进行治疗随访.方法 收集1例LSM的临床资料,骨骼肌病理分析,头颅MRI/MRS影像学评估,外周血DNA采集及ETFDH基因测序,ETFDH蛋白免疫印迹,核黄素治疗及随访观察.结果 (1)临床特点 患者,男性,21岁,渐进性四肢无力3个月.运动性疲劳明显,伴抬颈困难,咀嚼费力,时有晨起恶心
目的 探讨传统细胞遗传学技术联合SNP-array(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rray,SNP-array)在识别胎儿标记染色体(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来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针对发现的sSMC,应用N带和C带技术分析sSMC的结构,如果sSMC非随体或异染色质,进
目的 深入探讨随访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的产前随访信息系统为基础,整理2006年至今所搜集的唐氏筛查、羊水穿刺、脐带血穿刺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四大类随访记录数据,结合系统提示随访功能、跟踪随访功能、统计分析异常结果等重要数据,总结随访工作中的要点和方法,构建完善的随访体系。结果 2006年至今共随访24481例,随访成功率达到70%、踪随访率达到62%。随着以数据库为核心的
目的 肥厚性心肌病(HCM)具有遗传性.本文评价基因检测在指导HCM女性患者受孕方式选择及其发现有患病风险的一级家属家族成员的意义与价值.方法 一位39岁女性患者,其父亲与儿子突然猝死,因计划再次生育来医院咨询.对患者进行详细临床评估及遗传基因检测,并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特定性突变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患者选择合适受孕方式以及评估家族成员患病风险,并对其提供临床咨询.结果 超声心动图提示HCM
目的 探讨无创产前诊断血浆分离过程对胎儿DNA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孕妇抽血后4小时内在离心机预冷完成后进行血浆分离,置于EP管冷冻备用。结果 在3121例样本中,最小孕周14w±3d,最大孕周29w±3d,有69例样本抽提的胎儿DNA浓度低,68例重新抽血后检测成功,其中66例结果无异常。结论 胎儿DNA浓度,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胎儿DNA浓度随母体外周血放置的时间延长而衰减;严格按照从孕妇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