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阈值法地震弱信号识别及去噪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层勘探及小断裂、小幅度构造等隐蔽油气藏勘探是目前老油区增产的重要手段,而进行这类油藏勘探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需在相对较高的噪音中识别信号,即弱信号的识别问题。利用小波的多尺度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噪声,识别弱信号。但小波变换在处理二维数据时,对线性奇异性的边缘的识别有一定局限性,而曲波变换能较好地识别二维奇异性边缘。基于曲波变换的去噪方法大多数都建立在曲波变换能最稀疏地表示具有线性边缘图像这一基础上的,去噪过程便是使曲波系数稀疏化的过程,一般是阈值法或其变通。但对于弱信号来说,曲波系数并不是越稀疏越好,当噪声的强度大于弱同相轴的1/2 时,由于信号所对应的小值曲波系数被衰减,阈值法会造成有效信号的断点和形态的失真,也就是说去噪与弱信号识别是一对矛盾。本文从具有较高去噪能力的曲波阈值去噪出发,探讨了曲波变换去噪对弱信号的影响,并根据地震资料弱信号的特点,提出降低阈值并采用线性压制补偿小系数的方法来保护曲波系数值较小的弱信号的特征,同时采用曲波域平滑的方法来保证去噪效果,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一矛盾。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可以从最大幅值为2 倍弱信号强度的噪声中识别出弱信号,并且保证信噪比有足够的提高。
其他文献
从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生成哲学思想和Mandelbrot“孔隙与正在生长物体是统一整体”的思想出发,并且基于“中介逻辑”和“中介原则”,提出客观世界存在第三力学性质——弱化性,以流变力学与损伤力学为工具,在应变等效前提下,用损伤概念等效弱化概念讨论孔隙介质问题。引进反映网络扭曲特性的谱分维概念,通过物理试验数据拟合出损伤因子表达式,建立起孔隙结构动力学体系。经天然岩石与人工砂岩物理试验、数字岩
射线追踪正演模拟在地震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常速度梯度法在精度、适应性以及计算效率方面都能够很好的满足要求,为更好的解决射线追踪正演模拟在任意复杂构造中的应用问题,本文采用网格化的线性界面模型对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进行改进,并将射线追踪算法与高斯射线束法结合。算例表明,该方法建模简单,精度高,速度快,能够适应复杂构造模型。
近几年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区的地震勘探生产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在单炮记录上看到一种能量极强的干扰波,它会严重屏蔽来自深层微弱的有效反射信号,在该干扰波两道强相位之间,几乎屏蔽掉所有的有效信号;影响剖面处理的效果。通过对这种干扰波的分析,我们采用在共炮点域滤波和共检波点域F-K 滤波,这种双域组合滤波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折射干扰的影响,提高剖面的信噪比。
逆VSP 勘探技术结合了常规VSP 及三维地震的技术优势,在地面可以不受限制的布设检波器,能够获得接近于地面地震的数据量,同时改变了激发环境,提高了地震波的高频成分,且在井中激发避免了面波及其他各种干扰波的影响,因此,对于提高目的层的分辨率有很大的帮助。利用逆VSP 勘探技术可以认识油藏内部流体的准确成像,寻找油气带,确定合理的钻探井位,以达到优化开采、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所以完善垂直地震剖面采集、
D 区块位于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西北,第三系盆地-伊洛瓦底盆地中部,跨越钦敦(Chindwin)凹陷南部和沙林(Salin)凹陷北部,区块面积约12000km2。本文从伊洛瓦底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着手,研究构造解释模式,区块的构造特征、断裂特征和构造演化,结合油气地质研究,开展有利区带的评价优选,指出有利勘探方向。
近年来随着地震装备技术的巨大进步,以高空间采样率为显著特点的高密度地震技术取得重大进展。2009 年中国石化在胜利油田罗家地区进行了陆上高密度地震采集试验,首次进行了超万道、全数字、单点、三分量高密度地震采集。在区域噪音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束状正交集中式对称观测系统,提高了采集资料的连续性和均匀性;施工前采用多种手段进行了详细的表层结构调查,建立精细表层结构模型;生产中创新了施工工艺,同时加强了
通常,在P 波勘探中,仅仅依据P 波零偏移距走时(t0p)和非零偏移距(x0) 信息,来分析P 波叠加速度。与此类似,对于PS 波勘探,我们不引入任何各向异性参数,基于地层等效介质方法,认为地震波场的反射与转换是在反射界面的同一个点上同时发生的,二者是关联共生的,二个波场之间的运动学关系具有内在联系,据此推导新的只包含PS 波叠加速度、P 波叠加速度的PS 波时距运动学方程,它只引入了一个参数(P
新疆东部石炭系火山岩发育,剩余重力揭示东疆地区石炭系存在七个残留凹陷中,勘探程度很低,目前,已在ML 凹陷石炭系火山岩中发现多个油田。由于石炭系火山岩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的近地表条件,地震采集面临诸多技术问题。近年来,通过基于真地表的波动方程正演技术、基于叠前偏移响应分析的三维观测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技术、大吨位可控震源经济高效激发技术以及多种表层调查和静校正方法联合应用等技术,该区火山岩目的层的地震剖
共偏移距道集在复杂介质中因地震波传播的多路径而存在地下反射位置不准确的问题。共反射角道集(CIG)由于克服了上述缺陷而成为复杂区精确成像、AVA 分析及保幅偏移成像研究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宽反射角、甚至具有多波至复杂构造区,反射同相轴的振幅和相位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文采用基于目标的共反射角偏移方法为基础,研究了共反射角道集构建、旅行时计算,几何扩散因子获取及偏移拉伸对 CIG 道集的影响。采用理论模
高斯束偏移方法是对标准射线偏移方法的推广,它是弹性动力学方程集中于射线附近的高频渐近时间调和解,由高斯射线束法计算出的地震波场同时具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高斯束方法克服了标准射线方法在焦散面附近振幅急剧、不固定变化的缺点,在复杂速度构造的地方也能保证正常响应。高斯束深度偏移技术在渤海LD 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有效改善了高陡构造和复杂断裂的成像, 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同时,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