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ville法测定不同地区相同品种辣椒辣度

来源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食品产业—从研究到应用”研讨会暨2016年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收集了四个品种,不同地区的16个辣椒样品,使用Scoville感官评定法对收集的16个辣椒样品辣度进行了感官评定.结果表明:辣椒品种不同,辣椒辣度差异很大;相同品种的辣椒受地域、生长环境等的影响,地域不同,辣椒辣度差异较大.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生物防腐剂,并分析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大对防腐剂的抑菌物质的鉴定、分离纯化、抗菌谱研究,加强对抑菌物质的食品毒理学评价,确保天然防腐剂的安全,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加强技术应用的推广。
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和供应不稳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物丁醇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燃料用于能源工业具有前景性,利用可再生原料发酵产丁醇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生产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原料成本高和产物浓度低.降低其生产成本,可以从3个方面来解决:使用产量大且低廉的非粮原料;选育或构建高产和高耐受丁醇的菌株;选择适宜的发酵工艺.以此为思路,设计出丁醇价格低廉的新工艺.
通过对浓香型白酒不同糟源基础酒进行感官尝评分析,确定不同糟源基础酒在感官尝评上的差异.应用毛细管柱-直接进样法测得不同糟源基础酒中醇类、酸类、酯类、醛类和吡嗪类等50余种组分及含量,并将其分类成醇类、酸类、酯类和羰基类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探寻基础酒中风味组分与糟源之间的关系.
红茅烧酒货架期出现沉淀问题,严重影响其品质、感观和销售,是酒厂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沉淀问题也是配制酒行业头痛的棘手问题.通过明胶、皂土、蛋清三种澄清剂对红茅烧酒进行澄清效果比较,从而找到一种较好的澄清剂.结果表明,三种澄清剂的澄清效果不同,其中明胶和蛋清对酒体进行澄清处理时,沉淀较松散,冷稳定性不强,酒液变淡口味不协调.皂土澄清处理时透光率高,沉淀紧实量大,稳定性强对酒体风味影响较小,是较佳的澄清
本文以川南糯红高粱为原料,在传统大曲清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浓香型白酒的续糟工艺生产大曲清香型白酒.通过对续糟法大曲清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下发酵过程温度、糟醅理化数据以及最终产酒质量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工艺条件下糟醅发酵正常,出酒率较高,所产酒具有典型的大曲清香型白酒的酒体风格.
本文以绿茶为主要原料,葡萄为辅料,经榨汁、护色、酶处理、调整料水比、调整成分、发酵等工艺生产葡萄绿茶酒,研究发酵型葡萄绿茶酒的生产工艺条件.在接种量为8~10%,发酵温度25~28℃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茶水比例为1∶50,葡萄汁与绿茶汁配比为1∶10;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葡萄绿茶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初始糖度为22%,初始pH值为4.5,发酵时间为8d.最终得到的葡萄绿茶酒酒精度达12
以一株高效降解氯氰菊酯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1为对象,探究其对西维因(Carbaryl)的降解特性.菌株B-1对西维因的降解与其生长呈正相关,在LB培养基中培养72h对100mg/L西维因降解率为91.21%.较高的温度和碱性环境有利于西维因的降解,而较大底物浓度和盐浓度均对菌株B-1的生长及降解西维因有负面影响;Ca2+、Fe2+、Mn2+、Mg2+对
在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中,金针菇产量位居第一,在现有的工厂化生产条件下,通过技术提升是实现金针菇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本试验将小分子水用于栽培料制备、培养加湿、搔菌、生育加湿等单元操作,可显著提高菌株胞外漆酶、多酚氧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活性,提高菌株的生物转化率,缩短培养周期0.5~1天,缩短生育周期1天,提高金针菇产量2g/瓶以上;小分子水处理组的培养料含水量、菌株含水量、细菌污染
以本课题组在不同酒曲中筛选出的一株产乙酸乙酯能力较强的酵母Y2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培养方式、培养时间、发酵温度和糖化液糖度4个因素对酵母Y2产酯能力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和验证试验对Y2的产酯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酵母Y2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其脂肪酸成分以18∶1ω9c为主;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Y2酵母菌株产
中高温大曲作为酿造浓香型白酒的糖化发酵剂,以中高温大曲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耐热地衣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对地衣芽孢杆菌进行耐受性分析,发现其耐盐、耐pH能力较强;能耐14%的盐浓度,能耐pH范围为pH3.0~10.5;耐乙醇能力较弱,不能耐6%的乙醇浓度;耐温度能力较好,最高能耐55℃的高温.通过三种酶鉴定培养基对地衣芽孢杆菌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定性鉴定,发现在三种酶鉴定培养基上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