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校文化建设效果测量方法的设计--和谐事件频度与不和谐事件频度测量法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o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建设效果测量方法——和谐事件频度与不和谐事件频度测量法,并对这种测量方法进行了定义,对测量方法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对测量结果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中国研究者近些年的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综述,着重从逻辑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及其结果三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地划分,发现我国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研究上存在两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深化理论探索,明晰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机制,二是丰富有效的估计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现实。
“新社会本位”教育试图改进当前学校教育中弥漫的个人主义、竞争至上、能力至上氛围,试图在学校建构一种公平的社会秩序,倡导建立在关爱和尊重基础上的合作,以合作代替竞争。“新社会本位”突显了自由的意义:在知识教育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思想的自由、求知的自由;在道德教育上,强调没有规则就没有理性,没有对话就没有规则,培养学生对基本道德法则的敬畏,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
通过对优质高中学校文化概述的认识,阐述了对建设标准的优质高中物质文化育人体系、高尚的优质高中精神文化育人体系及规范的优质高中制度文化育人体系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其取得了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遭遇困境与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有其问题的特殊性,比如课程设计的“城市化”倾向、师资的不足、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问题,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增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建立长效教师发展机制,合理有效的开发当地的课程资源,建立多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等对策,以其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社会共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在社会共生的视野下,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有利于推进学校变革、恢复家校联盟、创建文明社区。本文以一所中学为例,回顾该校发展的历程,由共生关系断裂的曾经,到共生关系的形成、维持、演化,携手共生是创获智慧的过程,也是陶熔文明的积淀。
把现有课堂秩序分类为传统课堂秩序和现代课堂秩序。课堂秩序承担着教育的意义,理解课堂秩序的“育人”意义是变革中忽略的一种价值;在两种秩序下,师生之间由于时间性、主体间性导致相互理解的困难;课堂秩序变革应在“作为方法论的理解”和“作为意识的理解”基础上展开。
由于对话概念的丰富性和深邃性,对话教学也呈现多种样态,不同类型的对话教学都有其优点与不足,都有其契合的教育情境和理念。新谈话型对话教学是最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对话教学类型,它认为对话教学具有关系性、持续性、情感性以及批判反思性等特征。
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以变革来应对社会需求,而在实践中,教师在教育变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变革的开展就一定会涉及到教师的变化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变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和重要表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反,教师的专业素质又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而我国现今教育改革在具体的实践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育改革的要求相
代际差异体现出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存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青少年思想品德评价中我们需要关注由代际差异所带来的问题。研究发现成人对青少年的道德评价与青少年的自我道德评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原因之一是两代人分别代表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一维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因此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进行评价过程中需要厘清以下两个基本命题,即正确理解代际差异以及正确理解青少年的文化表达手段与其内在
20世纪末期以来,后现代主义者以生成性思维为旗帜,掀起了反对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方式,为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选择。本文拟从教师的课程意识为视角,揭示生成性思维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并旨在探索以生成性思维方式为指导的,构建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