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老乡观念的心理表征及其心理机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乡观念是"当个体在异地面对不熟悉的情境时,遇到家乡人而在心里产生的对家乡人的语言、文化、情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等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卷入和趋同的心理倾向过程。"它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涉及到认知和情感的心理过程。它的形成是以心理地域图式为基础,情感连结为纽带,通过老乡间的情感归属,最终外显为老乡行为。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保护性价值观理论为依据,根据任务情境所涉及的价值内容将框架效应研究中的任务情境分为两类:一类为涉及可交易性价值的"财产问题",一类为涉及保护性价值的"人的生命问题"、"动物生命问题"、"司法查处问题"。任务情境中的损益值定义为6和600两个数量等级,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进行了"财产问题"、"人的生命问题"、"动物生命问题"、"司法查处问题"四个框架效应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四个实验的
货币幻觉是指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因倾向于以货币的名义价值而非实际价值思考而对其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影响的一种认知偏差。大量研究表明,货币幻觉普遍存在于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组织管理以及捐赠等领域中。目前,研究者主要从决策框架,锚定与调整启发式,数目启发式以及神经心理机制这四个方面解释货币幻觉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货币幻觉的影响因素有心境、货币兑换率、通货膨胀率、情感依恋和先前经验。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
尊严是个体生而具有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它不仅蕴含着个体对自我,对他人的尊重,而且包括个体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被社会及他人所认可。自从Aristotle最早提出尊严的概念以来,人的尊严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尊严问题进行综述:(1)尊严的概念。国外学者倾向于把尊严看成人本身拥有的价值,重视其内在性,而国内学者则认为尊严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强调
在以往研究中,组织信任领域的研究者多关注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并认为其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本研究认为,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会超越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独特地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此,本研究同时考虑员工和管理者视角,以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配对信息,考察了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和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与指向个体的组织公民行为及指向组织的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为符合农民工的情境,有针对性的测得农民工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水平.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境问卷一和情境问卷二,对571名苏南地区农民工进行施测,随机抽取一半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最终形成9个题目的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境问卷一和7个题目的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境问卷二;情境问卷一包含对熟人的感知社会支持
根据开放式问卷、访谈以及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编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卷,并对1018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施测。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包含工作公平感、工作适应力、人际交往、生活环境融入、自我身份认同、归属感、价值观认同七个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7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此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上的要求,可以作为今后测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情况的工
尊严是指个体先天具有的,经后天强化而显现出来的应受人尊重的价值。这种价值高出个体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是个体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对它的研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且主要集中于医学、教育学、哲学、法学等领域。在不同领域,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不同,并多采用理论思辨和访谈法,以此探究影响尊严的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尊严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方面。未来的研究除统一尊严的感念外,更重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本研究对18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并将录音转录为文本,应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7.0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根据扎根理论,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状况以及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并据以从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及政府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本研究在安徽、江苏、上海等地随机选取7个工厂的652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为工具,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感越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也越高;(2)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社会支持和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且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大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是以各种感情为基础,具有社会交往规范功能的社会情感。本文对中国人人情观的心理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在文献综述基础上,采用开放式问卷对200名学生和社会人士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16名不同职业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人人情观的初试问卷,共有81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