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欧亚世界论与古代日本(3-9世纪)--日本的研究动向

来源 :“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部欧亚世界,虽然是建造交通道路,越过山河,跨越诸国而形成。但使之发挥作用并具有实效性的是如前所述的人与物的活动。携带文物、文化至东亚交流的人们是多彩的。7、8世纪的日本也是如此,除了遣唐使与留学生、留学僧赴唐以外,不仅有来自唐或朝鲜诸国的人,而且还有百济南朝人、波斯人、印度舍卫、婆罗门人(菩萨仙那)、中亚吐火罗人、在唐安国粟特人(安如宝等)、波斯人(李密翳)、昆仑(印度或南洋群岛)人(军法力)、林邑人(佛彻)等的来日与活动,包括佛教、交易、技术技能的文化传播。近年,位于平城京的西大寺旧境内,出土了伊斯兰陶片。伊斯兰陶器在北部九州的鸿胪馆遗迹、宫殿遗迹中也有发现。这可以说是唐王朝流行的世界主义的影响。从日本渡海至隋唐的僧侣很多。例如,9世界初有僧侣灵仙在长安与各种人亲交,成为宪宗的内供奉,从事西域传来的梵文经典的汉译事业,在五台山悲怆地迎来了往生。他们(她们)勿庸置疑是东部欧亚规模下的跨国活跃的人们。东部欧亚也具有长期波动及连锁性。668年,唐征讨高句丽中做出巨大功绩的将军薛仁贵,马不停蹄地前往西北与吐蕃作战,2年后,藩属于唐的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这一远距离间的连锁性,王小甫认为“恰符合东西形势遥相呼应,彼此起伏”。730年代,日本的政权曾计划与渤海联合,征讨新罗。有学说认为,日本的这一战略是由于渤海向日本传递了安史之乱以及在西突厥的塔拉斯河畔之战,唐军败于粟特人与阿拔斯王朝伊斯兰的联合军的情报。这可以说是在东部欧亚中理解日本动向的尝试。从古代日本至东亚、甚至东部欧亚世界的视野拓宽,必将使未知的多彩的历史像逐渐呈现出来。
其他文献
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宋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期.一方面,随着全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对外交往由陆路全面走向海洋,进而形成了以海洋为依托的开放格局;另一方面,由于
本文以明代土鲁番地面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和贡赐贸易为中心,分永乐三年至成化八年、成化九年至嘉靖七年、嘉靖八年至明末三个阶段,对明代土鲁番与中原地区的人员往来及
《四分比丘尼戒本》本为《四分律》戒条部分的单行本之一,后来唐沙门怀素在原单行本的基础上整理、补充,形成新本.通过对敦煌文献的全面普查,现已发现敦煌本《四分比丘尼戒本
敦煌写卷人名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即以衣食住行为主的物态文化层面,以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主的制度文化层面、以民风民俗为主的行为文化层面以及以宗教信仰为主的心态
  公元17世纪称臣于俄罗斯的蒙古部落信奉藏传佛教,1741年俄罗斯女皇叶丽扎维塔·彼得罗芙娜发布命令,承认佛教在俄罗斯帝国的合法地位,在俄罗斯的佛教作为四大传统宗教之
自希腊罗马至拜占庭早期,西方古典时代的中国地理认知主要通过草原、绿洲、海上三条路线,因其记载不详,学界解读多有夸大之处.事实上,此时西方人在北方的足迹到了黑海北岸的
清末民初,从文化与历史的视角建构中华民族成为追寻现代国家的重要议题.近代新史学更是致力于从地理与种族视角重新整理古史,梳理中国文化的实情及其演变.蒙文通在古史三系说
20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出土和发现了大量萨珊银币,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钱币学研究的热门问题.但从银币的数量和分布地区看,西北多,东南少,极不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在波
变文是我国失传已久的一种通俗文学体裁,自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被发现以来,就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一百多年来,变文的研究始终是整个敦煌学研究中最为热烈且
The focus of this conference is the Chinese Silk Road, but I am going to talk about another silk road, from Byzantium and Constantinople-the Viking Silk Road.I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