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区建筑外环境功能提升与复合化设计研究

来源 :2018首届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住区环境需要有基本的功能要素,如一定的绿化率、容积率、建筑密度和设施等,而老旧住区在功能要素上存在不足或缺失.由于设计标准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既有住区外环境无法做到品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采用复合化多要素集约体系成为提升其品质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调研代表性小区外环境,并研究分析相关要素,得出相关问题和限制.研究国内外相关案例,笔者试图设计出具有适应性的功能模块,有效提升既有住区外环境品质.
其他文献
历史城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风貌最为集中的区域,在保护的同时面临如何促进发展的课题.分析历史城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以往规划困境,在古城复兴目标引导下,以规划实施为导向,统筹控规与城市设计双主体,通过规划协同,落实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目标.本文以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综合规划为例,探索控规与城市设计在“平台、目标和成果”三方面协同路径,并通过成果转化面向实施,以实现历史城区复兴.
在铁路与城市文化遗址等众因素制约下的有限地块内,通过存量型城市设计来塑造新的“城市名片”.为郑州市老城区空间环境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方法依据和理论参考.
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北京路街道风貌整治规划为例,从地域特点、人文特征、街道风貌现状出发,结合实地调查与研究,对建筑立面色彩、广告店招管理、街道风貌整治提出控制引导建议,并进一步阐述对城市街道风貌整治规划设计的若干思考.
随着上海2035总规的正式批复以及“建设用地负增长”规划目标的明确,上海正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为了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上海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城市更新政策和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文章在剖析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内涵基础上,通过对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反恩,同时借鉴香港、中国台湾和深圳的相关经验,提出对上海城市更新体系构建、政策完善、规划编制及实施路径几个层面的思考与策略建议.
本文使用了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对成都大慈寺历史片区改造前后的空间结构变化进行量化分析.对比空间结构变化的差异,揭示出变化差异造成的行为影响.验证了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设计层面对揭示空间规律的量化作用,也分析了太古里商业街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行为影响.探讨了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改造和更新中的实践和运用的可行性,为城市设计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城市发展和建设观念的转变,城市风貌塑造和有机更新成为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的方向,城市设计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本文重点研究城市设计在历史文化名城滨水地区中以文脉重塑为目标,通过特色空间识别、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历史场景再现等方式提升场所认知,承载城市全系历史图景中的探索.并以登封市书院河为例,将文化导向的城市设计规划策略付诸实施.
文章基于城市双修的时代坐标下,关注未纳入历史保护而又切实关系着城市整体环境品质的老旧水系街区的复兴重构.结合上海漕河泾街区改造,通过场地图解构型、城市意向、PSPL、POE等场地活性研究方法,聚焦街区场域解析,以期梳理景观重构的策略框架.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是较为复杂的城市历史和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也是“文化复兴”、“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内容;城市设计未在中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之中,其编制内容、编制成果具有较为灵活的特征.本文以郑州市商都历史文化区为例,探讨以文化遗产认知和价值挖掘为基础,整合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和开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探索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市设计编制方法.
韧性城市理论为城市空间多样性的融合提出了新的思路,而高校环境通过挖掘利用冗余空间、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探讨韧性城市理论下的高校冗余空间的构建与利用,通过对校园空间的硬性、软性设置,满足多功能性空间和边角空间的利用要求,发挥适宜的冗余作用,使校园充满多样性活力,促进学生应对机遇和挑战能力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郑州西区开启了郑州工业化建设的序章,二砂作为郑州工业发展的源头,引领着郑州制造业的发展,承载着郑州城市的发展记忆,见证着郑州制造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辉煌.现今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四大文化片区建设”的背景下,对二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针对二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规划设计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规划解决策略,以期对其他类似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