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在亚洲》(Jesui itas na Asia)档案文献与清史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e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在亚洲》(Jesui itas ila Asia)档案文献目录的整理和翻译,研究它对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重要的学术意义,特将其主要内容从学术上加以整理,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其他文献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通过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使单调枯燥的课间活动得以改变,丰富了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课间体育活动的改革符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开封犹太族民,对其族民的信仰中心的「犹太会堂」,在清康熙二年的大事重建,带来了犹太族民在中国的全盛时代,但往后的历史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竟逐步走向了没落衰亡之途;当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时,清朝本身的大环境己然恶劣,在经济萧条与政治腐败的双重打击之下,再加上黄河屡次的大水灾的冲击下,使紧临黄河堤岸旁的开封城损失惨重,而长居开封并生根定居的犹太人的后裔也无能为力,己然发挥不出过去力挽狂
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整个教育界带来了无限生机。然而在刚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深入了解体育教师是如何面对新课程标准,适应新课程标准,尽快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是关系到新课程标准工作进一步实施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了从2005年9左右月开始,西山区教科所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进行了一系列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本文通过对江藩本人以及《汉学师承记》中所载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家天算学成就、著述与西学观念等的考察,试图说明就西学的影响而论,在很大程度上多产生于天算学范围之内,而在当时占据学术主流的考据学家看来,天算学只是中国传统经学研究中运用的辅助知识之一,甚至有半数考据学家不明天算,更无由而通西学。即便是中西兼通的学者,对西学的认识与评价也都有着西学中源、中优于西的认识论,亦即戴震、钱大昕等人所谓的“以
众所周知,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皆对西洋的科技知识颇有认识。康熙皇帝尝跟从耶稣会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1708)、安多(Antoine Thornas,1644-1709)、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1643-1710)、张诚(Jean-Francois Gerbillon,1654-170
清末陈垣医学文章,写于1908-1911年他在医学院学习并教书期间,包括新闻报道,医事批评,科学知识以及中国医学史料整理等,题材各异,长短不一,按照内容大体可分为四类:即报道防疫状况、批驳传统观念:关注国际动向、倡导医学自立;著录医学革新、剖析背后矛盾;撰写古今医史、发展国家医学。本文即依照这一分类分别叙述四类文章,并从三重视野分析清末陈垣医学文章:第一、原引文视野,即从陈垣引用的报章、杂志、布告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割让香港与沿海沿江通商口岸,从此西力东渐,其中西方传教士来华宣教,影响至大,相继建堂宣教,兴办教育、医疗及出版等事业,传播基督教教义及西方史地格致之学,西学由是于沿海中国蔓生。其中香港一地1841年为英国所占后,于港岛北部修建维多利亚城,移植英国政教,而浸信会、伦敦会、圣公会等亦相继来港建堂办学,推动医疗、出版。香港由是成为西学栽植之地。并培养出一批中英双语具有西学素养的城市精
本文利用中英文档案检讨有关岭南学堂(大学)的文化相遇问题,目的在于对Edward Said在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研究中极有影响的“西方与非西方”模式和文化帝国主义论提出异议。针对在英文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中流行的文化帝国主义论以及公众对于美国化的世界性影响的忧虑,我的兴趣点并不在于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和认识,而在于揭示早期由美国人创办的岭南学堂(大学)和地方社会之间的联系纽带。研究当代高等教育的学者通常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使中国人的语言和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西方文字中的系动词“是”这个西方文化基因植入中国文化的有机体,促成了汉语“是”字从用做实义动词转化为以系动词用法为主的重大转变。本文依据明清天主教的相关文献,描绘这一过程的轮廓。指出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促成了中国人近代理性思维方式的诞生,改变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这是这场文化交流最重大的成果。
中国现代学科作为“援西入中”的产物,引出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西方分科观念是如何传入的;其二是中国本土是如何接引的。对这些环节略作梳理,便可发现,接受西方分科观念只是问题之一面,什么因素主导着中国对西方知识的接引,是值得重视的另一面。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作为“传播者”,在“援西入中”的过程中,其身份已决定了所谓“援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的知识架构;“接引者”呢,也往往将外来知识纳入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