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雄蛾营养学评价研究

来源 :第十届家(柞)蚕遗传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ly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主要是对柞蚕雄蛾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种类和含量,脂肪含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水分,灰分,粗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矿物质元素钾(K)、钠(Na)、镁(Mg)、铁(Fe)、铜(Cu)、锰(Mn)、锌(Zn)、硒(Se)含量,维生素A(VA)、维生素E(VE)、维生素B1(VB1)、维生素B2(VB2)含量等进行化验分析.
其他文献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条件下缓/控释肥配施比例对花生产量、花生氮素积累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肥料1次性施用(MF0)相比,一次性配施20%(MF20)缓释肥显著增加花生产量、单株果重和出仁率,而花生产量与传统二次施肥(CK2)处理相比则无显著差异.MF20处理增加了氮素在花生籽粒中的积累,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MF20处理氮肥生理利用率高达57.39%,分别比MF0和CK2处理高20.9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搬迁前,搬迁后四种处理真菌平均数量增加了365%,放线菌平均数量增加了149%,细菌平均数量增加了44%,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增加了101.85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含
云南省主推家蚕品种云蚕7×云蚕8推广十几年来,某些性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原种云蚕7B×A交配能力下降,散对率高达20%以上,杂交种云蚕7×云蚕8抗性降低.本实验采用循环杂交法,回交法,系统育种等育种方法将家蚕研究课题组、家蚕原种繁育课题组和家蚕资源保存研究课题组三个课题组保存的云蚕7、云蚕8进行循环杂交,经5个世代后形成了新系统,复壮后的云蚕7新系的虫蛹率、散对率已经得到一定的恢复和提高,本
本文总结家蚕新品种“明丰×春玉”在海宁繁育和推广情况.在蚕种生产上,双限性和繁育系数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蚕种生产的质量;在农村饲养上,表现出蚕体、茧型大,全茧量高的特点,但要求较好的气候、叶质条件.
比较结果显示,皮斑双限性蚕品种在制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技术难度明显降低,速度提高,鉴别准确率明显提高.
根据夏秋用蚕品种的育种目标,利用杂交育种方法,经特定高温多温环境的定向培育及严格的后代选择,育成了夏秋用家蚕新品种夏荷×秋桂.经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表明,该品种稳产、好养、茧丝质优良等特点:4龄虫蛹率95.96%,略超过对照种(秋丰×白玉);万蚕产茧量19.00kg,超过对照种4.51%;万蚕产茧层量4.082kg,超过对照种3.39%;解舒率87.62%,超过对照种9.86个百分点;解舒丝
利用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雌29)与限性卵色系(卵36)杂交,育成了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单交家蚕品种浙凤一号.经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孵化、眠起、上蔟齐一,蚕体和茧形大,茧丝质性状优的特点:万蚕产茧量、万蚕产茧层量、五龄一日万蚕产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秋丰×白玉提高6.82%、9.60%、6.20%;茧丝长1 217m,解舒丝长874m,洁净95.88分,出丝率16.
本文针对“南·岳×星·辰”的推广过程中蚕种生产所面临的-些问题,根据其含多化性血统、斑纹限性和米黄色花翅的特点,闸述了在原种培育、原种及一代杂交种繁育、蚕种保护过程中,提高蚕种质量所应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对6个蚕品种蚕蛾生存时间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蚕蛾的生存时间相差很大.蚕蛾的生存时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蚕蛾保护环境条件下,家蚕雄蛾逐日死亡的头数明显多于野蚕雄蛾,并且家蚕雄蛾死亡个体比较集中,而野蚕雄蛾死亡个体比较分散.蚕蛾在高温、光照条件下,新陈代谢和营养消耗的速度较快,故生存时间变短;蚕蛾在低温、黑暗条件下,新陈代谢和营养消耗的速度减缓,故生存时间变长.但无论在那种环境下,野雄蚕
经过定向选择培育,将选大一号与成虫前翅上缘带有明显特异标记的黄蚕品种杂交,选育出茧大、综合性状优良,又带有特异标记易于配制一代杂交种的黄蚕新品种,为配制杂交优势强的杂交种创造了条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