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书将持年走“爆”养生堂:两岸六专家畅谈“健康养生”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健康养生逐步深入人心,健康养生图书市场像是炸开了锅:有针对性别的,有针对饮食的,有针对工作的,有针对病症的……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如此火爆的健康养生书,不免让人产生疑虑:“健康养生”还能走多远呢?为此本刊特邀请两岸六位健康养生畅销书作家,共话“健康养生”,以期共飨读者,抛砖引玉。
  
  大陆
  曲黎敏:
  2024,“健康养生”不会终点
  
  曲黎敏
  1964年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多部医学专著广受好评。著有《从头到脚说健康》、《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字到人》等。最新出版《把健康彻底说清楚》,是其养生集大成之作。
  
  健康养生书一定是给看不了病的人看的。中医讲望闻问切,那是必须见到真人的,通过书与读者或患者交流,我认为只能给读者讲一些关于健康和养生的根本知识,读者通过阅读,起码能准确地了解自己现在身体状况,或者注意到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必要等到真的病了才求医,治未病是中医的精髓,只要人人都能把自己的生活调理好,病是很难在身体里下根的。所以,我觉得健康养生图书,应该更关注人的身体,不是急功近利,这样可以治什么病,那样可以治什么病,搞得患有此病症的读者围着你团团转,结果什么作用也没有,会让读者对健康养生图书失去信任。把道理讲清楚,把病理说明白,虽然不针对某些病症治疗,但读者也会大大受益。
  火爆健康养生书市场,必然导致此类图书鱼龙混杂,这同样需要读者自己筛选。总有人问我:这几年“健康养生”是否过于走红?走红就走红吧,这有什么不好?大家更关心自己的健康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我在《把健康彻底说清楚》的前言中讲过,离开身体,讨论其它什么都不重要。都说现代社会要注意人的个性化发展,关注自己的身体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迈开这一步,我们才可以真正称上文明。其实,“健康养生”不光是现在热,现在红,以后二十年养生会更热更红,为什么呀?因为现在人工作多紧张压力多大?
  2024年,“健康养生”肯定火得一塌糊涂了。原因有三:一是未来健康养生这个话题会更深入人心,不止是图书,各行各业也会围着这个话题转,因为健康养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现代人这么死命地工作,挣钱越多,就会更需求。别把城市化、高薪水、高住宅看得这么好,以后都得落到身体上,你挣身体的钱,身体挣你的命。二是健康养生确实需要一种导向,但这种导向不是某个上级部门给的,而是读者自己选择的,也就是需要时间来完成淘汰,来实现市场成熟。三是健康养生市场需出版方的理性回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国人素质的提高,许多不好的健康养生书自然会没市场,好的自然会留下,且茁壮成长。
  
  台湾
  
  梁锦华:
  加强教育与塑造品牌是两大策略
  
  梁锦华
  1979年毕业于台湾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早年是内科、消化系专科医师及医学院讲师,曾先后在哈佛医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进修。90年代末期,决然放弃多年执业方式,重新投入时间及精神,远赴美国、加拿大著名医疗学术机构,研究各种《预防医学》蓝本,返国后修正自己的行医方式,全以预防角度切入。著有《你还在看西医吗?》、《无龄的秘密》等。
  
  这几年“健康养生”可谓深入人心,追其缘由,大概有几个方面:一是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群庞大,对健康养生知识需求越来越大;二是现有医疗体系得不到医疗满足;三是人体健康需及早规划;四是先“富”后“健”的趋势所导致;五是未来医学的转型。健康养生是大势所趋,健康产业将成为“消费行为”,成为时尚。但面对众多的健康养生图书,我建议读者:不要跟随“一窝蜂”式的羊群效应购买;避开置入性营销的书籍;多多观察作者本身的学历、经历及写书之目的以及推荐人的学历、经历;选择一些内容易懂、合理、有科学依据,背后没有太多广告商业行为的图书。
  健康养生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速成的东西,不要迷信单一偏方或作者一些片断看法,也不要照单全收,应多参考第二意见,多做系统性分析与切入。我的第一本著作是《你还在看西医吗?》出版后,由于不时有读者反馈及客户建议,希望我能更具体来说明如何“健康养生”,深感认同马克吐温“经常做对的事”的理念,于是再次执笔,撰写《无龄的秘密》,其动机也在于:希望以主流医学的“实证”,互补医学的“思维”,提供读者一个严谨与正确的“抗衰老”观念,透过大众“集体识别”,形成新的“老化”认同,以免未来沦为超长寿“新贫”。
  新观念的建立比医疗更重要,我们身处人类有史以来最长寿的时代,但我们的健康,却没有齐头并进。未来,健康养生不容忽视,但要真正实现健康养生书的引导性,还需大力践行两大策略:一、读者的需求,也致使相关专业人员需求庞大,许多“健康管理师”应运而生,因此,教育工作必须配合,有必须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更系统性的专业训练与培训。二、健康养生书的需求无可限量,但品牌效应越发重要,坚持最优质管理与运营是不变策略。
  
  大陆
  
  吴大真:“全民皆医”是一种误导
  吴大真
  著名中医内科专家,著名健康科普教育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保健养生协会科普教育分会会长,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药学会原秘书长,原《中国医药报》社长、总编。现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中医养生专家,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专家顾问团成员等。已出版养生科普类图书《花养女人幸福一生》。
  
  很多来找我看病的人,总会带着某某专家的书来。这些书有的写得很客观,但有的我个人是绝对不敢苟同的。健康养生书的走红,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就是现在老百姓都开始重视养生、关注养生、懂得自我养生了,这是好事。这些都至少让老百姓逐渐走近中医,使得中医不再那么神秘。加上电视媒体的广泛宣传,对中医的普及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帮助很大,尤其是对中医药文化和传统的东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问题的另一面就是,现在老百姓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到底该听哪个专家的话,信哪本书里说的。就像找我看病的人经常问我的一句话:“吴大夫,我到底吃什么好呢?”有的人说吃这个不好,别的专家说吃这个好。这样就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开始从“全民养生”变成“全民皆医”了,这是读者的一种误导!老百姓都把自己当医生了,有什么问题喜欢自己照着书来弄,这是很危险的现象。医生这个职业绝对不能社会化,作为患者,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就该找医生。大家应学会的是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养生保健的大道,就像治病要求治其本一样,养生也不能舍本逐末,不应该是片面地学某一种方法,而忽视了致病的真实原因和中医养生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做养生普及时,千万不能靠哗众取宠和猎奇的内容来吸引读者眼球,否则就是误导人。
  健康养生书的出版,需要正确的引导,相关部门、出版者以及写作者都需要抱着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才行。比如,相关部门对作者和出版者都应该进行资质认证和审核才好。而且,健康养生图书绝不是仅仅局限在经络、按摩上,大家更多的应该关注心灵上的健康。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尤其是我最近正在四川进行为期20多天的大型科普养生巡讲,灾区人民在震后两年,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那就是大家更懂得对生命的认知与热爱,懂得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更加重视健康养生。
  
  大陆
  
  李智:中医要科普才有价值
  中医历史悠久,但是却长期束之高阁,给人的印象是只可“敬而远之”。中医一直没有完全草根。但要知道,真正的高深的学科只有做到科普才有价值,而如何简单、有趣地科普就更重要了。从近几年健康养生的火热程度,我们可以看出老百姓对这个市场的需求与热度,以及对自我健康的关注程度。现在健康养生之所以这么火,最主要原因是大家想要储备对自我了解的基础知识。这并不是要和医院对立,而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有目的地、科学的去看病,更加合理地运用医疗资源。健康养生的热潮,同时也代表了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重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医作为国学中的一部分,只有真正让其拥有更加持久的热度和深度,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状态。
  中医可以让自己适时适当地关注自己的身体,而不是束手无策的放任。其大众普及其实更有利于医院资源的合理化。对于中医医生纷纷勇敢走上媒体,我觉得是百姓对科普的渴望,而且将来会有更多优秀医生从事中医科普,做答疑解惑的工作,让百姓更加了解自己。多一个人愿意倾听中医的道理,就多一个人接近和信任中医。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像数理化那么系统,得到所有人的重视的面向普众的中医课程。创作《小穴位 大健康》,其实是想从各个不同层面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加强锻炼、改变日常饮食习惯等,改进大家的误区,让大家树立正确的健康养生观念。这本书并不晦涩,是我用多年的临床经验,向读者通俗易懂讲述最简单的取穴方法。所以,如何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科学实用地把中医“平民化”,这才是最重要的。
  
  李智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是一个兼具美丽与智能的中医学硕士。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中医养生专家,曾创收视率最高。有着深厚的国学素养、广博的中医理论及实践知识,因此被誉为中医界里的“于丹”。北京奥运会中医国际形象大使。她创作的《小穴位 大健康》获得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健康时报社、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十大健康图书”。
  
  台湾
  
  熊仲川:定位读者才能细化市场
  
  熊仲川
  国防医学院医学士,国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系医疗组博士班博士。现为国际及台湾干细胞学会会员、国际肥胖学会会员、美国抗老医学会会员、台湾消化系专科医师、台湾家庭医学会专科医师、柏爱诊所及健康熊中心院长。著有《慢老》等。
  
  生老病死,除了生与死之外,最折磨人的就是病与老了,所以健康养生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市场,也是每个人都要正视面对的问题。提供好的健康知识与观念,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虽现在医学进步了,但一旦身体有些慢性疾病缠身,还是很难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别忘了拼命赚钱之余,花点心思在自己的健康上,不然年轻时赚的钱,到老的时候可能都花在看病上,得不偿失。作为一个医生,每天看着一些患慢性疾病的老人,连我自己都会感到痛苦万分,所以,我把读者定位在老人上。
  《慢老》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藉由一些健康检查来告诉我们身体目前的状况;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慢性疾病及如何预防得到这些慢性疾病;第三部分就是分析目前一些抗老疗程,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一些抗老针实际效果;最后提出一些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抗老方法提大家参考。
  首先,人都会老,这是上帝唯一的公平,尤其当人们经济好转,生活开始富裕的同时,也渐渐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这是很自然的趋势,但如何养生、如何抗老,这是专业、修行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能达到的。
  其次,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纠正一些不正确,甚至包括纠正有害的养生抗老方法及产品,故本书副标题拟为“不要让错误的方法让你加速老化”。这本书参考了上百篇的医学文献佐证,让大家都能正确、健康地抗老、慢老,以专业的角度帮老人厘清慢老的秘诀。
  这样,图书就更加切合老人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态度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为图书的策划、营销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他健康养生书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大陆
  
  云无心:“传统文化”主导
  会让“健康养生”举步维艰
  
  在我看来,市场上的健康养生图书大多属于“文化”范畴而不是科学指导。它们提供的是读者“希望看到的东西”,而不是“事实真相”。比如说,你照我这个来,就可以百病不生,或者多活几十年,或者你家孩子就会变得聪明。人们在内心中期望有这样的方法存在,所以就容易轻信。而作者提供的方法往往也是大家喜欢的,比如吃这个不吃那个,什么时候吃,如何吃,或者摸摸这里揉揉那里什么的,然后从传统文化中找一些哪怕是牵强附会的理由,再到现代科学中找几个术语乱用一下,读者就被忽悠得晕晕乎乎了。反正这些东西有没有效也无法验证,照着做了也一般也不会有害,所以很容易得到认可。
  因此,读者在购买这类图书之前,应该想一想自己想从书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如果读书的目标只是为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寻找支持的话,读不读书都没有关系。如果真的想学到一些知识,就要考虑书中的内容有没有科学根据。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不见得一定就是错的,但是要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就相当不靠谱。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说得再好听也只是幻想而不是现实。
  作为一个作者,我只能说说自己怎么想。“健康养生”已经被程序化成一个文化概念了。我其实不愿意把我写的东西跟其他的许多“健康养生”图书放在一起。现在市场上的“健康养生”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看起来赏心悦目、功能强大,而我写的东西就像体育老师的教科书,只是告诉你可行的方法和结果。武侠小说作为成人的童话,拿来看看可以,但不能当真;体育老师的教科书不能让你神功盖世,只是帮你强身健体。
  我也迫切希望有一些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的出版者挺身而出,图书出版,追求不仅仅是盈利,更重要的是要介绍可靠的知识和从理性出发而得到的观念。现在的“健康养生”市场是“传统文化”主导,现代科学举步维艰。但说到底健康问题根本上还是个科学问题,用“传统文化”来解决只能是画饼充饥。
  
  云无心
  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自称“在实验室里研究做饭”,为资本家打工养家糊口,业余时间把现代食品技术的常识介绍给公众,是“科学松鼠会”最具人气的明星作者之一,长期为《新京报》、《女友》、《东方瞭望》等刊物撰写专栏文章,已出版《吃的真相》,被全国包括央视在内的近百家媒体报道。
其他文献
整理_ Photo_时尚廊+彼得猫·古本店 Design_周富标“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郑愁予的诗,经过借用,成了北京万圣书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一位爱书人的心里,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温暖灯光,也有一间开在心房的理想书店。  只是,我们该感慨自己何其有幸,亦或怨叹何其不幸,将亲历阅读的变革时代。  当书不再是我们所以为的样子,还有书店吗?  书店从业者、资深老编、作家……爱书人
期刊
那天,在诚品,第一次和傻妈见面,我以为将会看到一双沧桑而抑郁的眼睛。  独力带大两个女儿的国中老师,压抑的大半生,正要享受退休生活之际,发现罹患子宫颈癌。手术及治疗近两年后,带着未完成的梦想只身飞到法国,重新做回学生,面对充满未知的新生活。这样的经历,不得不让我如此联想。  傻妈迟了几分钟,不好意思地忙着道歉,然后我发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张开朗、快乐的脸。    报上偶遇的作者和题材  初次见面的
期刊
美国时间2001年9月11日凌晨六点,一架由纽约飞往台北的华航班机从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几个小时后在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临时迫降。同时滞留停飞的航线有几十班之多,机场大厅挤满了上千名旅客,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当时已回台湾任教一年的郭强生,身在其中。被困安克拉治的四天三夜中,他看着电视上反复播放双子星大楼崩塌的画面,想到自己住了十多年的曼哈顿下城和还在彼地的朋友邻居,第一次感到战争和血腥离自己是如此近
期刊
2010年,将是健康养生图书博弈的一年,然而,博弈带来的繁荣背后也存隐忧,健康养生图书今后将走向何方?   本刊采访了青岛出版集团科技出版中心健康图书编辑部主任付刚,结合青岛出版集团的此类图书,谈谈未来健康类图书市场的几种发展趋势。    第一种趋势:理念性和操作性完美结合  在健康养生书刚刚兴起的时候,谈健康理念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健康常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而现在可以说已经过了“健康扫盲”阶段
期刊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是一本关注弱势阶层的书,以台湾社会的外籍帮佣和雇主为研究对象,这样的议题或许离大陆读者的经验有些距离,但借鉴“它山之石”,有助于我们审视所处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乡下来的小保姆、“蚁族”……本书的描述,为我们了解人与人背后看不见的界限提供了一种视角。而本书尝试创造的文体,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提倡。  在目前的华文书市,学术书和通俗书泾渭分
期刊
Text_ Design_Phil Mattson曲黎敏新作《把健康彻底说清楚》(磨铁,2010年)面世时,刻意制造了一段大众健康养生书的“炒作”或“争议”风潮:  这本书要终结养生书风潮;曲黎敏私揭“养生书黑幕”;曲黎敏自称从此退出养生书界,改写小说……  在这一出版娱乐化的事件背后,是大众健康养生书火热背后渐现尴尬。  但与此同此,大众健康养生书“出版乱象”频现,品种、规模、类型和图书本身,都
期刊
午饭的时候,刚坐上桌,抬头忽见天边一条彩虹展现。呈大弯形,衬得沿篱的一排红豆十分耀眼。我怔怔望着,竟未举箸,不期想望起少时的情景来了。  少时,身置对日抗战,住在贵州安顺。贵州是地理上所谓“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穷省。地处西南高原之上,以苗族居首的少数民族与汉人同处。苗族中的花苗一族,女生衣饰华丽,故而得名。在高原上,远隔炮火,天都显得特别湛蓝,“晴空如洗”这句成语,对贵州该时(约
期刊
一本素淡的小书,许多刹那的醍醐。  从五色声相中跳将出来,只是纯粹的黑与白。但是这黑白笔触之中又有着深浅明暗,仿佛是那最简单,又最复杂的禅。  这里的图画,稚拙而可爱,这里的禅思,柔软而有情。  看着看着,我越来越惊异,世间还有如此有味道的句子,如此有韵味的图画,就像一个刚入宝山的孩子,看着遍地的珠玑,每一件都爱不释手。“我遇上你的时候,你情泪弯弯,轻易让我相信,上辈子我惹过你”,短短的几句话,似
期刊
“边度有书”,位处澳门旅游中心——议事亭前地、名街板樟堂巷口对面的葡式小楼上。“边度”是粤语“哪里”的意思,而“书”与“输”谐音,在以赌闻名的澳门,这个名字充满了幽默和戏谑的味道。“边度”的前店员d说,边度是可以属于任何人(和动物)的书店,我们且听她慢慢道来:  不再在书店工作后,我最怀念的,是过去准备开店前扫地的那段小时光。脑袋里什么都没有想,窗外是板樟堂的旅客走在石子路上、阳光打开了百叶窗门、
期刊
我始终认为发明现代印刷术的古腾堡的祖国——德国是世界第一个组织藏书票协会的国家,紧临当时的奥匈帝国。十九世纪末的新艺术思潮,同时有克里木特的维也纳分离派和马克思·克林格尔的慕尼黑分离派。1996年,一位旅居日本多年的英国籍藏书票收藏家佩菲特 (Cliff Parfit),精选1885~1925年欧美代表性藏书票作家的作品一百六十四幅,编写成《黄金年代的藏书票》一书,在日本古书通讯社出版。其中属于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