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争相关论文
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变法初期主持变法的重要机构。该司自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设立,到熙宁三年(1070年)五月罢废。变法派......
元祜时期,苏轼曾“三入承明,四至九卿”,进入过权力中枢,但在表面风光下他却不安于朝,饱受政敌攻击,始终处于政争旋涡中,不得不多次自请外......
选举是台湾政治舞台上长期不变的主题,一场选举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选举的开始。五都市长选举落幕以后,台湾社会随即转入了下一场的......
摘 要 中华民国宣告统一后的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仅执政三个月即辞职,并导致整个内阁解体。以往论者多将唐绍仪的辞职与“王芝祥事件”......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主持朝政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既是合作者,又各有心思,互相猜忌,不能同心同德。最后,慈禧终于施展手腕罢黜了奕訢......
宋仁宗庆历三年,刘沪主持修筑水洛城以招附来降藩部和预防西夏进攻。水洛城事件是北宋对夏战争和仁宗朝党争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严复起初在天津水师学堂染上烟瘾,与革命党人并无交集。戊戌以降,尤其是同盟会成立后,严复因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暴力排满,成为革命......
养老金管理漏洞俨然是日本参议院选举的头号政治问题,其背后是日本人口社会结构变化所引发的养老金制度危机 安倍内阁成立以......
评析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收复区开展了教育甄审运动以及共产党介入这场运动的情况,认为中共抓住教育甄审带给收复区员生不满的......
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
张灏教授曾指出,清末民初(1895~1920)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转型时代,在此期间,一方面的变化是中国文化取向的危机,另一方面则是......
<正>列宁去世时,在七名政治局委员中斯大林位居中间,排在其前面的是: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排在其后面的是:布哈林、李......
从10世纪初至12世纪20年代,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辽政权经历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发展阶段,但辽朝封建化道路曲折复杂,本文依据......
五四运动是政党派系极具蛊惑性的言行煽动与普通民众迷茫的爱国热情混合的产物。研究系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被皖系屏弃之......
宋徽宗即位之初 ,“内外皆有异意之人”。其对立面蔡王集团声势颇大 ,不时兴风作浪。向太后在支持之余 ,难免掣肘。徽宗只能小心行......
"辛亥革命"一词诞生于民国成立多年以后,此后其结构形式稳定,但其内涵则不断流变,在该词所包括的事件主要过程、施动者、时间范围......
战争、党争和政争相互交织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政治的突出特点。频仍的纷争在决定着南京政府去留的同时,也表达了该时期政治发......
后蜀高祖孟知祥临终时,选择了勋臣赵季良、赵廷隐、王处回、张公铎、李仁罕、侯弘实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尚当冲龄的幼君孟昶,此6人均......
元祐四年至六年中,宋朝廷在尚书都省设置吏额房,以求裁减胥吏员额,不料此事却引发了连场争斗,刘挚、吕大防、梁焘、刘安世、苏辙等......
1921年上海商界总联合会分裂为以陈则民为代表的旧总会和以赵南公为中心的新总会,始则肇端于国民大会问题上的争执,继则加深于江苏......
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打通思想史与政治史的界线,以“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把朱熹思想的研究推向一新的视域。余先生提......
1919年南北议和是在国际和国内和平气氛高涨、人民渴盼统一的背景下及南方军阀、总统徐世昌、北方政府各有所图的形势下促成的。由......
吕公著是元祐时期(1086—1094年)的重要宰辅。他对政局的复杂性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主张以相对温和的方式处理各种矛盾,以维持稳定。......
元祐时期,苏轼曾"三入承明,四至九卿",进入过权力中枢,但在表面风光下他却不安于朝,饱受政敌攻击,始终处于政争旋涡中,不得不多次......
1944年是明朝灭亡三百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纪念活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将明亡的原因归于政权的腐败,借此来反映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专制统治......
清末乱世 ,韩复榘结识了爱国将领冯玉祥 ,并由此在冯玉祥的培养下 ,开始了他在民国军政舞台上风云一时的表演。但随着其个人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