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建国相关论文
全面抗战时期出现的“回归传统”思潮,加上改善社会风气、缓解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促使六艺教育思想应时而生,并具有“虽古而新”......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脚步,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民党逐渐放弃了“攘外安内”的政策,接受了共产党抗日民......
本文以民国政府德育日活动为考察对象,分析抗战时期道德概念之变化,明了当时民众所做之贡献,形式与内容统一,目的与手段一致,从而......
礼仪制度是国民政府进行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项目之一.1943年,随着抗战之国际形势好转,这项制度建设在久经“悬置”后重新开启,切合......
沈钧儒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法学家、民主人士,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前,他经历过清末、北洋军阀统治和南京国民政......
品牌阐释:北京育才学校的“育才教育” 北京育才学校以“为国育才、育天下英才”为己任,努力创造良好的育才环境,为学生的人生发展......
甘肃河西东连中原,西通新疆,南依青海,北邻宁夏,为西北的咽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把西北作为“抗战建国”的根据地,出现......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运动,促使中国本位的新法系建设成为法律领域的时代思潮之一.今天,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仍在行进之......
陈毅有一首悼词这样评价一个人:“他是最实际的救国人才,是抗战建国中值得全国人民效法的人物,是久经考验老党员……”说的就是新......
抗战初期《大公报》上展开"战时教育"的讨论,反映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人们对教育求效心切、急功近利的心理.国民政府这时制定的教育政......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开展歌咏宣传活动,歌咏宣传的背后有着特殊的政治目的。从歌咏大会和歌曲文本入手,探讨民族主义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邹韬奋通过杂文、评论、提案等形式,提出了实施民主宪政的系列主张,形成了他的民主宪政思想.其思想内核包含有言论自......
由于战争局势影响,在大半年时间之内,穆旦随着学校从北京迁往长沙,又步行至昆明,穿越了半个中国。迁徙行动本身显示了年轻学子们对于国......
1938年夏秋之际成立的延安新哲学会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团体,更是抗战建国的助推器,对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乃至......
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旨在“奖励妇女写作及选拔新进妇女作家”,通过引发社会对“抗战建国中妇女问题”的思考,总结妇女工作经验......
新闻记者是一种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属于时代和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一直被社会所重视。1931......
<正>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成为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7月湖北省政府被迫迁往宜昌。10月,武......
全面抗战时期(以下简称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以下简称国民党)不仅认为抗战领导力量是执政党的理所担当;而且围绕着以“三民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通过公民教育来支持抗战。根据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编写、发行教科书。根据地教......
[关键词]礼仪制度 抗战建国 蒋介石 派系政治 1943年11月7日,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在重庆举行第28期开学典礼,中组部下属的若干党部拟......
中国青年党是继国民党、共产党而起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有"第三大党"之谓,在民国政治史上曾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全面抗战时期,......
沈钧儒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法学家、民主人士,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前,他经历过清末、北洋军阀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青年党是较早系统提出抗日主张的党派之一。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该党即预见了日本侵华的必然性,力主排日强国;九一八事变后更是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报刊已作为中国社会主流媒介。抗战时期,报刊无疑成为了战争中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安徽作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考虑到边疆在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抗战时期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农村妇女承担了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农村妇女在抗战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这成为农村妇女动员的初衷。......
成立于1938年4月10日的延安鲁艺,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而创办的最早的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它以全新的姿态开创了我国文......
作为贺麟著作的“外篇”,《文化与人生》将贺先生的精神理想主义的哲学观运用到领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人生的真谛中来,放射出夺目的思想......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西北地区在“抗战建国”思想的刺激下,出现了工合运动。而作为此次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妇女,通过工合各级......
《新民族》(周刊)是由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罗家伦,携手当时在国立中央大学执教的一流大学知识分子于1938年2月在国民政府战时首......
抗日战争时期,国都内迁、民众流亡及知识分子南下的家国危机,唤醒了传统的南渡意识。本文试图从郭沫若的视角,考察新文化人的南渡......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争,中国人民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巨大的牺牲取得了此次战争的胜利。在抗战进程中,《大公报》和《中央......
1942年夏秋之际,蒋介石继1934年西北行后,再次前往西北诸省视察。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形势明显变化,蒋介石考虑的不再仅仅是......
蒋经国自1939年6月主政赣南后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抗战建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具有积极影响,但在关于蒋经国的研究中,往往......
抗战初期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时实施的湘黔滇跋涉 ,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小长征”。在 68天的 3 5 0 0里长途迁徙中 ,3 0 0......
不久前,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资料时,看到朱家骅档案中有一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叶楚伧致国民......
民众教育是国家与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重庆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教育蓬勃发展,体育教育、电化教育、音乐教育、戏......
在抗战时期内,民族危机空前,整体国运的走向与每个个体的发展紧密的联结起来,流落后方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读书治学,而以......
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明确的时空特点:1936——1942年的解放区诗歌。选取这一具体的时空限定可能“有些武断和偶然”,因为历史是一个......
抗战军兴,国民政府动员全国各界参加抗战建国事业,对广大妇女也展开动员。为此成立的全国妇女运动委员会,就是动员广大妇女参与抗战的......
<正>战争语境中传媒生态涉及报刊等传媒及政治舆论动员。战时军队与报刊实际上是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关系。枪杆子开疆辟土,而笔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