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西北边疆职业教育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5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考虑到边疆在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到抗战时期,边疆突显的战略地位,国民政府遂开始关注、重视边疆的开发,并积极制定方针、政策致力于边疆的建设,以及实现抗战建国的战略目标。边疆大计,教育为本。而边疆教育的滞后、人才的匮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西北地区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境况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更是形成强烈反差,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边疆职业教育长期滞后。从职业教育的性质考虑,它直接培养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技能、技术人才,服务于边疆社会生产、生活;从职业教育的功能来看,在短时期内,它的发展成效最显著,对支援抗战最突出。因此,南京国民政府认识到西北边疆职业教育对解决两大难题的关键效用,遂制定并实施了诸多职业教育政策。笔者通过梳理和解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发展西北边疆职业教育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发展状况,以期更好地了解它的时代意义,并探讨它为今天的西北边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验和启示。首先,以中央政府为主制定和实施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发展边疆职业教育,政策内容主要在于设立行政教育管理机构、兴办职业学校、筹措经费、培训师资、保障生源、编订教科书、设置实习场所、进行职业指导、制定职教程序以及建教合作等,涉及内容较为全面。西北各省地方政府依照中央规定较为积极地实行政策内容,并在遵循中央政策理念下依地方实际情况推行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但由于中央与地方军阀势力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缓慢。其次,西北地区各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团体等社会力量站在边疆自身发展和抗战建国的高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倡导和参与职业教育事业的建设。西北边疆职业教育在政策指引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形成了国立、省市立、县立的职业学校三级体系,推进了边疆喇嘛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女子职业教育,提高了女子地位,开化了社会风气,同时以派遣学生赴内地升学与培训及在国外进行专项学习的方式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南京国民政府把发展边疆职业教育视为边疆开发和建设的重要途径,它经历了从蒙藏教育到边疆教育的发展,体现了边疆开发和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化,同时也践行了抗战建国的战略思想。对个人而言,它提升了边地青年谋生技能,进而服务于边疆建设;对教育、文化而言,它逐步完善其体系;对国家、社会而言,它带动经济发展,促使社会转型,加快了边疆现代化进程。因此,发展西北边疆职业教育应以史为鉴,加强民族团结,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并且动员社会力量多方参与边疆发展,以形成国家与地方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发展的局限性和经验教训。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直接从分工和分配这一主题入手,在将经济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为建立新的唯物史观的人的哲学奠定了初步的但又是永久性的基础。在此
语音信号在应用场合中容易被噪声信号干扰,导致应用效果不佳。为了降低语音信号噪声的影响,根据CEEMDAN自适应分解的优点、自相关函数能得到不同时刻取值相关程度的特性,以及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急症,特别是大量出血时,冈其可再发,且再出血的时间、速度及量均不可预测,随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病死率也较高。不仅患者及家属有极重的心理压力,且多数临床医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综合评价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评价,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更偏重于对过去教学活动结果的评价,而教师综合评价是建立在全面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规格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次会议上亦对高职教育提出殷切希望。随后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