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行录相关论文
朝鲜咏史燕行诗相关中国岭南的书写,从域外人士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中国岭南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也体现出朝鲜半岛知识界对中国岭南的......
十八世纪初,朝鲜时代的士大夫们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华夷观”的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客观地肯定了清朝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
清朝通过两次武力征服,于崇德二年(1637)年和朝鲜订立“丁丑约条”,正式建立了宗藩关系。在“丁丑约条”的规定下,朝鲜断绝了与明朝......
医巫闾山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起初是舜所封十二镇山之一,后又被隋文帝确定为五镇之一。由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发源地在......
金昌业《燕行日记》是朝鲜使臣作为冬至使、谢恩使,前往清朝出使的日记。朝鲜与中国的宗属关系明朝既有,自朝鲜王朝建朝至清朝光绪......
18-19世纪中朝两国的使团来往是一个连贯、延续的过程,朝鲜朝使臣出使中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通过资料梳理发现,燕行书画......
清代来华朝鲜人所作《燕行录》中,经陆路入华而行者,多有关于沈阳及其城内宫殿之记述。其作者虽是朝鲜人,但大多具有较高汉文化修......
康熙五十九年(1720),朝鲜肃宗李焞去世,朝鲜派出使团到清朝进行告讣与请封。使团正使李颐命之子李器之借此机会加入使团,开始了一......
中国与朝鲜山水相连,朝鲜使臣为执行“朝贡”制度,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来到中国进行朝贡,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清朝时期的盛况,并将......
《燕行录》中所载之《安南国使臣唱和问答录》记录了朝鲜使臣李睟光与安南使臣冯克宽的唱和诗歌与笔谈问答,为16世纪东亚外交史重......
最近十年,韩国的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令人瞩目的成果有,收集出版了大部头的《燕行录》全集,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把自......
Based on eigh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Yan Xing Lu,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evalu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
朝鲜王朝的燕行士人曾写下大量的燕行录,据最近的调查,存世的在300种以上。对于朝鲜史、明清史和中韩关系史的研究来说,燕行录是一......
《老稼斋燕行日记》是18世纪初期朝鲜学者金昌业以子弟军官的身份来中国使行的全程纪录。朝鲜王朝所派遣的来华使臣及其随行人员,......
燕行录是研究前近代中韩关系的重要史料,其中18世纪朝鲜文人洪大容所著《乾净笔谭》的价值尤为贵重。洪大容于1765年随朝鲜使节团来......
北京著名的道教圣地东岳庙主祀东岳大帝,始建于元代,历朝多有修葺。明清两朝,东岳庙乃朝鲜来华使臣更衣处也。朝鲜使臣通常先在此......
《燕行录全集》是韩国出版的一部反映中国史料的资料集,其史料价值可与《李朝实录》相媲美,而从中国社会史资料的角度来看,其价值......
[摘要] 朝鲜半岛古代的“燕行录”反映了与关公戏搬演有关的若干问题。戏台方面,建筑规模皆比较宏大;剧目与剧情方面,或体现了康熙后......
朝鲜李朝时代用汉文撰写的燕行文献,羼入了很多朝鲜语词汇,需要细细玩味,才能得其真义。如派遣义的"送",房屋义的"家",发现义的"认",以及......
清代在北京城西郊海淀一带修筑园林多处,形成"三山五园"的格局,这对清代朝鲜使行人员有很大的吸引力,游览西山园林成为他们到北京......
朝鲜王朝频繁派遣使节前往中国。使节在明代自称"朝天使",清代自称"燕行使",他们着力记述访华见闻,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文献,统称"燕......
明代,朝鲜使臣曾经行德州地区,并在与德州人民频繁地接触和交流中,留下了珍贵的日程行录。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着德州社会,既有对......
东亚各国在中国文化影响之下,相继从野蛮状态迈入文明阶段,而借用中国文字是这一转捩的标志。因此在近代以前的千余年间,东亚各国......
燕行录是研究前近代中韩关系的重要史料,其中18世纪朝鲜文人洪大容所著《乾净笔谭》的价值尤为贵重。洪大容于1765年随朝鲜使节团......
文章根据不同时期朝鲜使行人员留下的燕行录,分析了他们对野坂亭和沈阳朝鲜馆的记述和感怀,以及对入城仪式的解释,从而说明关于这......
朝鲜受儒学尤其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严于"华夷"之辨。作为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在华期间的纪行之作,"燕行录"记录了他们对"华夷"问题的......
朝鲜保存着《康熙帝遗诏》三个版本,若干相关资料,足以证明清朝政府掩盖了康熙驾崩实况,伪造并反复修改、毁灭档案,篡改《实录》之......
李氏朝鲜君臣对清国以及清国皇帝的态度是研究清、朝关系的关键所在。据作者研究表明朝鲜君臣在康熙、雍正两朝对清国皇帝多持批评......
庾信《哀江南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流行,有着深刻的家国情怀与政治意义,是朝鲜君臣痛悼亡明与寄望明朝复辟的心理寄托;金堉作为......
笔谈不仅是考察18世纪中韩文人思想意识变化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研究古典散文形式的宝贵资料。笔谈受到谈话者的思想、环境、时间......
古代朝鲜使行的"燕行录"中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戏曲史料,有关城市商业演剧和宫廷承应演剧的记载尤其值得重视,可以弥补我国本土史料的......
历代韩国保持民族传统的固有文化,同时接受来自中原的汉文化用以国家发展的纲领,因此韩国历史可谓文化融合的最好典范,是成为东亚......
明清时期山海关的姜女庙主要是官方控制的教化之所,宗教性功能则由周围的观音殿、催生娘娘庙等承担。姜女庙的空间布局、神像、楹......
在清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北京琉璃厂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正是在这里,一些燕行使臣和随员从事着访求朝鲜王朝政府及个人所需书籍......
清朝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加强与周边邻国的外交关系,对朝鲜实行友好外交政策。清朝的厚施恩典,以及日益稳固的统治地位和繁荣发展......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团人员著录的一些在华所见所闻的总称。作为同中国明清两代有着直接和密切关系的系列著作,它们以外来......
许葑的《朝天记》、金堉的《朝京日录》和李田秀、李晚秀的《入沈记》分别是16世纪、17世纪、18世纪韩国文人的访华记录。比较这三......
李氏朝鲜遣清使臣,作为清朝历史见证者,留下了《燕行录》、《别单》、《闻见录》、《手本》等丰富的汉文文献。《别单》的记载尤为......
本文以明清时期朝鲜朝赴京使臣入华行纪——“燕行录”为基本资料,并参照明清和朝鲜朝的其他文献,以朝鲜朝赴京使臣为中心对十八世......
康熙五十一年(肃宗三十七年,1712),闵镇远(1664-1736)以谢恩副使之职出使清朝,踏上为期五个多月的旅程,为后人留下一部记载详实的......
在朝贡制度下,朝鲜王朝每年都要向中国派遣多批定期或不定期的赴京使行团。使臣们在出使中国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使行记录,这些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