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64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0
作者用裸鼠进行接种人麻风菌的试验。鼠种是BALB/c-nu/nu。菌株来自瘤型麻风患者采取的结节(4株)。其中1株(LL-51株)是新鲜菌液,其它3株为在-20℃保存的菌液。对雄裸鼠是将菌液接种于两侧精囊内,对雌裸鼠是将菌液接种于两侧足垫内及静脉内。各实验鼠在它死亡后......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0
麻风作为一种传染病,其病原菌与宿主间的关联,多数学者从各种角度进行了研究。晚近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得到了进一步阐明,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作者认为目前在麻风中存在的问题是病型、病情变化及早期感染等。作者为阐明麻风感染机制,曾应用裸鼠及免疫抑制......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2
现代的麻风正式分类,是马德里分类(1953).这个分类已被世界上多数麻风研究和临床工作者所接受.而在瘤型和结核样型两极型之间存在的界线类麻风,尚需进一步探讨后,方能应用于临床.特别足经过Ridley等从临床、细菌、病理及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认为在麻......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7
在麻风免疫学上有LL与TT两极光谱概念。如何治疗在光谱位置上的各类型麻风病例是应探讨的。此外,还需考虑如何预防与治疗麻风的复发及麻风反应等问题。在光谱进展的前阶段,即所谓的未定类麻风。......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作者统计分析了松立麻风院自1958年至1976年,18年来住院病人的虹膜睫状体炎和巩膜炎的患病人数和发病率,现将其发病情况及有关事项叙述如下。该院18年来由专职医生用裂隙灯对麻风性眼病进行诊查。日本各麻风院是从1949年开始用砜类药治疗麻风,证实砜类药对麻风......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8
麻风反应根据细胞过敏和体液过敏而分为两个不同型的反应。由于细胞过敏导致的麻风反应,呈上皮样细胞反应。此种反应是来自非瘤型麻风和瘤型麻风的免疫功能好转者。非瘤型麻风的上皮样细胞反应,即是结核样型麻风。关于结核样型麻风这一型麻风,作者认为不应当把......
[期刊论文] 作者:陈建华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79
作者在对10只黑猩猩进行牛型白血病病毒感染实验中,发现其中一只黑猩猩的腹部和大腿内侧发生斑丘疹伴有结痂,皮损逐渐发展累及整个躯干四肢,继而耳轮发生结节肥厚,在此后的14个月中,下唇、鼻孔、鼻中隔、眉弓、腕和阴囊部发生坚实的结节损害.病情周期性加重时,......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5
在麻风分类中采用未定型这个名称,是始于第五届国际麻风会议(1948),在第六届国际麻风会议(1953)将未定型改为未定类麻风。当时对未定类麻风所下的定义是:“此类麻风属于良型,病情不稳定,有时查菌阳性但较少见,临床上呈浅色斑或红斑,麻风菌素试验阴性或阳性,出现......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7
作者对日本邑久光明园麻风院,皮肤查菌阴性、或长期停用抗麻风药物治疗已达到临床治愈的病例中24例病死患者,进行尸检取其周围神经查菌结果如下:24例中瘤型16例,结核样型6例,界线类2例。男性17例,女性7例。共制周围神经标本285份。......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1
作者于日本骏河麻风院发现2例瘤型麻风并发皮肤钙沉着症,因此从现住院196例瘤型麻风患者中,选择出19例四肢有严重浸润者,经过局部X线检查,发现4例皮肤钙沉着,加上原发现的2例共6例(男4例,女2例).......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2
露西奥现象(Lucio phenomenon,简称LP)是属于Ⅱ型麻风反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严重,仅见于弥漫性瘤型麻风病例.1852年墨西哥大学医学教授RafaelLucio等著的麻风小册子中,曾记载过他们在SamLazaro医院诊疗中所见到的特殊麻风病变.......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1
日本内务省将麻风分为瘤型、斑疹型及神经型三型;马尼拉会议(1931)分为皮肤型、神经型及混合型三型;开罗会议(1938)分为神经型和瘤型两型.由于光田(1919)发现麻风菌素反应,Wade(1934)发现结核样型麻风,SouzaLima等(1941~1943)发现未定类麻风,Wade(1940)发现界线......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3
作者在冲绳岛麻风患者趋向减少时,进行了一些流行病学现象的研究.该岛1967年麻风发病率为0.181‰,而1980年降至0.017‰....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3
1955~1979年多摩全生园麻风院共进行了360例麻风患者的尸检,其中合并恶性肿瘤者111例(30.8%).作者对尸检病例除每年进行统计外,以5年划分为一期,共为5期,并以各期发生恶性肿瘤的频度,推算增加情况.......
[期刊论文] 作者:汪洋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1
利福平治疗难治麻风虽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再发的病例仍能见到.作者曾对这样的病例用氯林可霉素(clindamycin)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迄今共在光明园和爱生园两处麻风院,用氯林可霉素治疗10例难治麻风患者,主要是在利福平治疗过程中再发的病例.......
[期刊论文] 作者:沈建平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9
麻风病人体内抗酚糖脂-I(PGL-I)IgM抗体水平与型别和细菌指数有关。为估价抗PGL-I血清学试验作为监测治疗效果的可能性,作者在美国西图尔地区麻风门诊部对11例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人连续测定其血清抗PGL-IIgM水平。所有病人按临床和组织学标准进行从TT到LL的5级分......
[期刊论文] 作者:沈建平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9
麻风控制规划中主要问题之一是病人的不规则治疗,这将导致治疗不彻底和疾病扩散的危险,也是麻风菌对DDS产生耐药的最重要的原因。WHO在1982年提出有必要发展长效DDS制剂以达到规则治疗的目的。......
[期刊论文] 作者:侯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9
长期以来,细菌形态指数一直被用于估价治疗的效果。一些研究推测非完整菌是无活力的。然而也有报告完整菌为0%的标本其麻风杆菌能够繁殖。近来,乙酰乙酸荧光素-溴乙锭(FDA-EB)荧光染色已用于麻风杆菌。有报道,绿染菌(FDA-EB)染色的百分率随着治疗期的延长而下降......
[期刊论文] 作者:沈建平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本文报告以人工合成的天然双糖(NDO)和天然三糖(NTO)为抗原对美拉尼西亚麻风家庭内接触者用ELISA检测其血液中抗酚糖脂-I(PGL-I)抗体的结果....
[期刊论文] 作者:马道铭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9
多种接触致敏剂已被用于治疗斑秃,但其作用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辅助/抑制性淋巴细胞比率的局部改变或是抗原竞争所致。最早使用的二硝基氯苯(DNCB)有效率为25~80%,因其能诱发突变,使用受到限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