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分类与新的麻风病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内务省将麻风分为瘤型、斑疹型及神经型三型;马尼拉会议(1931)分为皮肤型、神经型及混合型三型;开罗会议(1938)分为神经型和瘤型两型.由于光田(1919)发现麻风菌素反应,Wade(1934)发现结核样型麻风,SouzaLima等(1941~1943)发现未定类麻风,Wade(1940)发现界线类麻风,所以在1953年召开的马德里会议上,决定将麻风分为瘤型和结核样型两型与界线类和未定类两类.

其他文献
报告一例女性60岁本病患者,5年来皮损反复发作,主要有二种:一为两肘、腕、指关节伸侧和臀部的丘疹及隆起之红色斑块,中央色紫,常形成水疱甚或坏死溃破,持续数月.另一为在隆起红色斑块基底上的大疱损害,疱壁紧张,直径可达数厘米,见于两大腿前面及前臂屈侧、胸、面部及口腔,几周后可自愈.两者愈后均残留色素斑.实验室检查包括免疫荧光镜检等多项免疫学检查,除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外均正常.组织病理象示表皮坏死
家族性蕈样肉芽肿(MF)罕见.作者报导了父亲死于MF24年后女儿亦得病的病例.例1:男性,66岁.于1952年5月初诊,经组织学检查,证实为MF肿瘤期.长期以来,患者表现为慢性地图状皮肤的炎性斑块.以往曾两次住院治疗.经多个疗程的放射治疗未见效.体检:背部的红色斑块上见有许多溃疡性结节和肿瘤.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腿部极度水肿.
期刊
本文报告了2例环状肉芽肿用Shakhnes所推荐的划痕方法治疗,获得成功.例1,女,59岁,患环状肉芽肿8年.曾口服维生素E、照射境界线及肌注去炎松治疗无效.
期刊
本文报道了110名免疫损伤的住院病人霉菌性菌血症的发生情况:一、110名病人中男61例,女49例;平均年龄46.9岁.二、致病菌株:白念珠菌40例;热带念珠菌25例;光滑球拟酵母菌22例;副拔毛念珠菌13例;新型隐球菌6例;克柔氏念珠菌3例和伪热带念珠菌1例.发现热带念珠菌菌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在增加,而白念珠菌菌血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期刊
材料与方法:67例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的鼠蹊或股淋巴结作穿刺,其中LL48例,BL19例。穿刺吸取作二张涂片,用May-Grunwald-Giemea法染细胞及用萋尼氏法(Fite等改良法)染抗酸杆菌。
雷诺氏病的治疗仍是不满意的,伴有胶原病的患者尤甚.血管痉挛涉及中枢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局部的手指血管这两方面的异常.作者以外用市售的硝酸甘油软膏作为一种血管扩张剂辅助治疗雷诺氏病,评价其疗效.17名患者女13名,男4名,年龄21~63岁.
期刊
卟啉症是先天性或获得性血色素(H)合成酶功能异常所致的H合成失调性疾患。具有毒性的卟啉和卟啉前驱物是引起症状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在体内含量极少,因而无害。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恢复酶的正常功能,从而使卟啉及其前驱物降至正常水平,可惜此种治疗目标还不能达到。目前有几种药物可影响H合成酶的活性,但无持久作用。动物体内每天制造多量H,但中间产物的积存和排出甚微。H的主要生成部位在肝脏和骨髓。
期刊
作者报告一例38岁女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7年,近2年使用强的松治疗,每日维持量15~30毫克,反应良好。半年前全身发生典型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皮疹,为瘙痒性表皮下大疱,口腔无损害,尼氏征阴性,低热、乏力、近心端肌力弱、全身淋巴结肿大。
以往对毛发红糠疹(PRP)和银屑病用有丝分裂指数(MI)和氚化胸腺嘧啶闪烁标记指数(FLI)测量时,均发现表皮增殖活力增高,但成人PRP和银屑病之间的关系尚不清.已有报告二者表皮增殖活力增高,但动力学有一些不同:与银屑病相比,PRP受累皮肤的MI和FLI较低,而细胞进入有丝分裂率却较高,本文对同一病人的受累皮肤和外观正常皮肤同时进行组织动力学测定,进一步研究了PRP和银屑病之间的关系.
嗜酸细胞增多性弥漫性筋膜炎(DEF)首次在1974年作为一种综合征而报导.当时报告了2例,有象硬皮病一样的皮肤改变,血沉增快、嗜酸细胞增多和高γ-球蛋白血症.组织病理检查,见有筋膜水肿、增厚和单一核细胞浸润.此病不同于硬皮病,皮肤不固定、能自由移动.脸、手和脚不受侵犯,雷诺氏征极少见,无内脏受累.对皮质激素治疗有良好效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