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0170秒,为你在102,277,889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929篇文章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罗佳,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2022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因常被视作中国人自撰的第一部文学史而备受关注,但学界对该著的研究却较为零散、不成系统。有鉴于此,论文共分四章,依次从生成与传播、“错体”特征、文学史观、相关评价等角度对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作较为全面的考论。第一章考论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生成与传播。在新学新政思潮中,林传甲凭借深厚的旧学功底、维新尚用的精神、丰富的办学经历成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讲习。林传甲按课堂章程,借鉴日本人所...
[期刊论文] 作者:盖伟, 来源:中国地市报人 年份:2022
历史文化故事是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记忆。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类平台迅速崛起,并积极参与到了文化传播之中。将地域历史文化、历史故事以短视频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呈现,可以让普通民众形象生动地了解鹰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倾听历史回声,借此强化民族的认同感、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从中获得文化自信,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期刊论文] 作者:李宜善, 吴海燕, 孟磊, 来源:新闻前哨 年份:2022
要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的历史文化。本文立足国际传播学,以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力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讨论,探求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把握好基调,更好地推动中华历史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期刊论文] 作者:于刚,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22
<正>史传文学作为文学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只是体现出历史真实性,还体现出生活化的语言以及内涵丰富的故事,对应的文学与史学价值十分明显。在中华文学的组成体系内,史传文学也是其内在分支,文化韵味是比较浓厚的,是高中时期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史传文学以人物自身的活动为线索,和单一历史著作相比更加具备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史传文学对应的语言表达以及人物描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论文] 作者:郑夏楠, 来源:东方收藏 年份:202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逐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由此开启了非遗事业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其中,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承载厚重,涵盖礼乐文化、儒家传统、天文历法等多个学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对佾舞礼乐文化进行溯源,挖掘其现代意...
[期刊论文] 作者:陈志华, 王彩霞,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2022
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播史中,《阿Q正传》既是标杆也是“另类”,反映着文学经典对学生群体产生广泛影响的全过程。同时,其编选更多地受到文学思潮、社会政治环境甚或教育本质论辩左右。它在诞生的最初十年未进入语文教科书,却被许多中学生评论或仿作;抗战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多种教材都有收录。建国“十七年”的语文教科书未选入《阿Q正传》,这与新中国意识形态建构需要及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问题有关。改革开放后...
[期刊论文] 作者:潘艳花, 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年份:2022
<正>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伴随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推进,各地兴起村史展馆建设热潮。村史展馆融合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的特点和功能,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村史展馆,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化”起来,能够为弘扬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文化引领和示范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期刊论文] 作者:宋呈祥,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2
《史记》有“不拘史法,不囿字句,发于情,肆于心”的文笔特点,也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特点。文笔是指文章的行文法则,注重作者主观意愿;史笔是指文章的史实法则,注重历史客观现实。仔细研读《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李广的溢美之词,结合《汉书》及相关背景,可以推断司马迁在书写李广时,更侧重文笔的抒写而淡化了史笔的抒写。正是因“一家之言”“春秋使命”“个人遭遇”三方面原因,司马迁在建...
[期刊论文] 作者:熊碧, 来源:临沂大学学报 年份:2022
唐传奇有机融合史传、诗歌、骈文、辞赋等文体于一篇之内,呈现出“文备众体”的典型特征,其融合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用史传法而以志怪、诗文交错、歌传相偶.唐传奇经常在史传的框架内叙奇述异、驰骋想象,也关怀现实、针砭时弊,体现出史家的批判精神;能够将诗与文交叉、组合运用,或为小说创造出诗意的境界,或传达人物的情感,或增强作品的艺术真实性;而歌传相偶则形成了文体之间的对话,构成叙事学意义上的“互文本”,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表现空间.文体融合使得唐传奇在叙事、抒情、议论方面灵活自如,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学位论文] 作者:李俊丽, 来源:喀什大学 年份:2022
史传文辞章蕴藉,情韵丰富,有着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教育价值,史传文篇目在语文教材中亮点也是难点,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块,更是中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考文类。随着传统文化建设的逐步加强和语文统编教材的全覆盖趋势,史传文的教学探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史传文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以上考虑,以“统编版中学语文史传文”为研究对象,从史传文文体出发,对中学教材的史传文选文进行分析,...
[期刊论文] 作者:虎桂琴, 来源:炎黄地理 年份:2022
很多基层博物馆都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体现出更加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功能以及传播宣传价值,并且还能够及时构建立体化的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尤其对于比较独特的博物馆而言,很多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形式和传承形式都比较多样化,对当代文化兴国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在研究和划分各项历史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革新博物馆的管理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陈果, 来源:文艺论坛 年份:2022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属于美学和历史范畴的重要概念。在我国坚持文艺的人民性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时期侧重探讨文艺人民性的“民族性”内涵;邓小平时期的文艺人民性指向了“为人民服务”的美学和现实探索;江泽民时期侧重于把握媒体的政治方向;胡锦涛时期侧重于文艺人民性与党性更为深切的结合。在新时代,习近平实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守正创新:对“文艺为人民服务”进行了新的阐释;引导人民坚...
[期刊论文] 作者:冯天瑜, 来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以“通”、“典”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典志体”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中国史家热衷对作为文化现象的国家制度进行考释,累世积淀,成为史学的一种厚重传统。“三礼...
[期刊论文] 作者:吴岳聪,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憨山德清为“万历三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其创作传记文30篇,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从文学方面来看,其将浓郁的感情注入文中,运用各种叙述手法展现晚明僧人的奇狂个性,突出人物性格,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描写;从历史方面来看,文中记录了晚明时期僧人尝试复兴佛教的历史事实,描绘了有志僧人的群像,是研究该时期佛教的重要史料。...
[期刊论文] 作者:李传军,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22
历史传说是民众对历史的记述和评价,是民众参与建构历史的一种载体,体现了民众对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忆和理解。地处青岛的琅琊台是秦始皇东巡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丰富的秦始皇传说。这些传说既有丰厚的历史依据,也有本地民众的再创造。青岛秦始皇传说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体现了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统一与背反。在传说中研究和探寻民众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深化对传说的历史价值的认知。...
[期刊论文] 作者:刘思宁, 于东新, 来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2
胡传志教授的《元好问传论》于2021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成果的显著特征是对“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既详尽剖释“古典今典”,又具备“了解之同情”,还着重立足文学本位,修正了“文史互证”之法中“重史轻文”的不足,充分做到了思前人之所识,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是元好问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其关于“文史互证”重新“发现”,为未来的元好问研究指示了方向。...
[期刊论文] 作者:曹光章,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2022
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她激流奔腾,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充沛磅礴的创造力;她汇聚万流,裹泥携沙,奔流入海,象征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和恢宏气度;她九曲连环,矢志向东,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她生生不息的密码深藏在不断革新的历史实践中。伴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黄河文化多重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黄河文化蕴含的丰...
[期刊论文] 作者:常伟涛,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作为文学之一体,杂传具有载人记事、笔志见闻等功能;而作为传统史部一类和史之一体,杂传在补正史之阙、纠正史之非的同时,也为正史的修撰保存了大量的史料,以备后世修史之用。关于史学和文学对杂传的影响,章学诚曾以“史学不专家,而文集有传记”来概括。这一观点既指出了杂传与史学、杂传与文学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联系,又点明了杂传经历了由史部转入集部的发展路径。明代杂传沿袭了唐宋以来文史兼顾的书写方式,在保留着史学...
[期刊论文] 作者:王暄, 来源:炎黄地理 年份:2022
历史文化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必要性rn文化是促进时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各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作为两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其传承与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多样性正是在发扬与继承各种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宝贵的财富.历史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推动地区软实力建设.我国全面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冲击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期刊论文] 作者:吴岳聪,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憨山德清为“万历三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其创作传记文30篇,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从文学方面来看,其将浓郁的感情注入文中,运用各种叙述手法展现晚明僧人的奇狂个性,突出人物性格,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描写;从历史方面来看,文中记录了晚明时期僧人尝试复兴佛教的历史事实,描绘了有志僧人的群像,是研究该时期佛教的重要史料....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