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69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报纸论文] 作者:张克政 记者 李永玺,, 来源: 年份:
本报讯(张克政 记者 李永玺)目前,记者在元坝区了解到,该区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带动信息化建设,推行了一体化构建的分布式办公模式,实现了内外网协同办公。$$  该区整合...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5
孟子和荀子围绕人性之界说、人性之根源、人性之善恶三个问题形成了各自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四心、四端,人性的根源在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是...
[学位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2006
冯友兰在20世纪30、40年代建立了“新理学”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人生境界说。本文通过对人生境界说的哲学基础、人生境界的具体内容以及达持人生境界的方法与功...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4
《庄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本然、实然、应然三个向度予以观照:从本然看,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本性("性者,生之质也"),其本质规定是自然("生之质,自然也");从实然看,本然人性在...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生意通 年份:2006
南瓜糕,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可做休闲美食,亦可做早点充饥。因其松软适口,不湿不黏,故深受老人小孩所喜爱。其市场价值极高,既可批发,又可零售,也可开店摆摊。投资成本可...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将原罪的根源归咎于亚当和夏娃的自由意志,这是对圣经的一种误读。因为在偷吃禁果之前,他们并不具有自由意志。人类之所以会有原罪,原因在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而...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冯友兰以逻辑分析方法论证人性先天性,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人性正性、辅性和无干性三分法,认为人之性彻头彻尾善,主张人性的善源自人之正性,人性的恶来自人之辅性,将...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2
包容性增长是“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自然条件恶劣、地理区住劣势明显、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洛阳大学学报 年份:2007
冯友兰的人性思想是一种理性人性论。冯友兰的理性人性论与中国传统道德的人性论并不矛盾,相反,他的理性人性论是对传统人性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冯友兰在"新理学"中申述了其道德观。就含义讲,道德是社会之理所规定的用以维持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律;就起源讲,道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其出现与社会关系的形成和人类意识的产......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接着讲”冯友兰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认为冯友兰在讲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时呈现出以目的说大境界的理路,在具体讲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中的各小境界时又呈现出以手段说小境界的......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冯友兰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更重要的是他极大地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个人利......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冯友兰群己观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个人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把握,这是对我国传统群己观的一大创新与发展。冯友兰群己观的不足或失误在于将国家、社会、法律、道德等视为...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实事求是 年份:2010
当前,我国存在大量"双重失业农民",其形成逻辑是:农民失业问题严重,为求得生存发展,农民被迫进行再就业(二次就业)而成为农民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的加快和国际金融危机负......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2011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建构起了其境界哲学与功夫理论。其人生境界说开显了人的精神生命之四种存在样态: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实然样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应然样态,此即其"境......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客车技术 年份:2006
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购进的10台某国产10m前置发动机大客车在夏季使用过程中普遍出现发动机过热开锅现象。该车采用的是一汽客车底盘公司生产的三类底盘。出现这种情况后,仔细...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冯友兰透过"意向的好"与"意向所向底好"两个范畴阐发了其"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冯友兰"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是对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双重扬弃,是中国志功观发展史上重要的逻辑环节......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冯友兰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境界中人的义利观与群己观不同,但义利观与群己观的不同并不妨碍两种境界的贯通。从义利观看,义与利并不截然对立,而是相反相成...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
[期刊论文] 作者:张克政,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冯友兰毕生以“横渠四句”自我期励,以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处为职志,以振兴中国哲学与文化为己任,冀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冯友兰哲学创作的主观机制。冯友兰一生笔耕不辍,尽所欲言,努力践履了“横渠四句”。不论冯友兰哲学创作的成果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