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穿新教材的一根“红线”。因此。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课堂教学要由过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导学方式”。我对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导学方法认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阐述如下。
一、自由论坛,激发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
一个别开生面的新课导入设计常常能令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既能起到抛砖引玉、温故求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如果我们在讲新课前先举一个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生动形象且与新课内容关系密切的例子来导入新课,那么将能使枯燥乏味、单调呆板、高度抽象的理论课变得生动而具体,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寓抽象于具体之中从而导入新知的目的。如在教《学会全面看问题》一课时,教师先讲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两个将军,他们一起去买盾牌。卖盾的人拿出一个盾牌给他们看。站在盾牌左边的将军看了说:“这个金盾很好。”站在右边的将军说“你错了,这是个银盾牌。”两个将军就这样争论起来。卖盾牌的人听了笑着说:“你们都错了……”这时让学生辨析:“这两个将军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辨析,教师揭题:“这两个将军错就错在没有全面地看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这一课。”这样。学生在辨析、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激发了兴趣,对全课的学习也起了极佳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新教材的导学,首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发言,发言时间为一至三分钟。学生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例如,我在教“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尊严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二、自设问题,学习探索
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究竟应当让学生学习一些什么知识,明确哪些道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导学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因为,教师直接提出,告诉给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动脑,动手,而是被动得学习,机械的接受,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人们不是常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面的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而这对人大脑的开发。对人思维的锤炼,对人技能的培养,对人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所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如教《学会自我批评》一课时。学生把一面镜子带上课堂。让同学上讲台来照照自己的样子,并让同学说山镜子的作用。正当同学感到很新奇的时候,此生因势利导:“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外表美不美、干净不干净,可以照镜子,如果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心灵美不美,那该怎么办呢?”同学陷入沉思,随即板书课题,同学恍然大悟。这样的模式,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比教师传统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三、成果交流,深化提高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功的喜悦。人们都十分清楚,一旦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某项实验取得了成功。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生也不例外。我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狠抓这一导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流后手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两个人一人一个思想交流后,就可以获得两个思想,”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重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取长补短,对照他人寻求的问题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学习。深化提高,寻找出全而而又准确的方案。课堂教学如此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放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四、创设情景,促进成功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在思想品德教堂导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识别美丑,分清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初中生。比如,我在执教礼仪美化生活一课时,根据教材爸爸的生日这则材料,将学生分为几组,一些学生演“爸爸”,一些学生演“女儿”。同学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浓浓的父女情谊,女儿为由一个艰苦奋斗的父亲而流泪,父亲为一个懂事儿又孝顺的女儿而流泪。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家庭的真,善,美。陶冶了情操,锤炼了人格,悟到了人生真谛。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今后的人生事业。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导学的基本步骤是:自由谈论,激发兴趣是前提;自设问题,学习探索是关键:成果交流,深化提高是核心;创设情景,促进成功是目的。课堂导学应当是半富多彩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具体的导学方法。这里,我们所谈到的只是新课程改革导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还需在今后的新课改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提高。
一、自由论坛,激发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
一个别开生面的新课导入设计常常能令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既能起到抛砖引玉、温故求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又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如果我们在讲新课前先举一个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生动形象且与新课内容关系密切的例子来导入新课,那么将能使枯燥乏味、单调呆板、高度抽象的理论课变得生动而具体,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寓抽象于具体之中从而导入新知的目的。如在教《学会全面看问题》一课时,教师先讲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两个将军,他们一起去买盾牌。卖盾的人拿出一个盾牌给他们看。站在盾牌左边的将军看了说:“这个金盾很好。”站在右边的将军说“你错了,这是个银盾牌。”两个将军就这样争论起来。卖盾牌的人听了笑着说:“你们都错了……”这时让学生辨析:“这两个将军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辨析,教师揭题:“这两个将军错就错在没有全面地看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这一课。”这样。学生在辨析、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激发了兴趣,对全课的学习也起了极佳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新教材的导学,首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发言,发言时间为一至三分钟。学生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例如,我在教“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尊严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二、自设问题,学习探索
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究竟应当让学生学习一些什么知识,明确哪些道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导学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因为,教师直接提出,告诉给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动脑,动手,而是被动得学习,机械的接受,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人们不是常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面的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而这对人大脑的开发。对人思维的锤炼,对人技能的培养,对人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所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如教《学会自我批评》一课时。学生把一面镜子带上课堂。让同学上讲台来照照自己的样子,并让同学说山镜子的作用。正当同学感到很新奇的时候,此生因势利导:“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外表美不美、干净不干净,可以照镜子,如果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心灵美不美,那该怎么办呢?”同学陷入沉思,随即板书课题,同学恍然大悟。这样的模式,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比教师传统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
三、成果交流,深化提高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功的喜悦。人们都十分清楚,一旦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某项实验取得了成功。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生也不例外。我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狠抓这一导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流后手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两个人一人一个思想交流后,就可以获得两个思想,”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重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取长补短,对照他人寻求的问题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学习。深化提高,寻找出全而而又准确的方案。课堂教学如此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放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四、创设情景,促进成功
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在思想品德教堂导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识别美丑,分清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初中生。比如,我在执教礼仪美化生活一课时,根据教材爸爸的生日这则材料,将学生分为几组,一些学生演“爸爸”,一些学生演“女儿”。同学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浓浓的父女情谊,女儿为由一个艰苦奋斗的父亲而流泪,父亲为一个懂事儿又孝顺的女儿而流泪。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家庭的真,善,美。陶冶了情操,锤炼了人格,悟到了人生真谛。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经受了洗礼和磨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今后的人生事业。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导学的基本步骤是:自由谈论,激发兴趣是前提;自设问题,学习探索是关键:成果交流,深化提高是核心;创设情景,促进成功是目的。课堂导学应当是半富多彩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确定具体的导学方法。这里,我们所谈到的只是新课程改革导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还需在今后的新课改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