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默写错了一个标点符号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ore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默写,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检测方式,是语文试卷中的“必备项目”。教师们也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当批改之后,需要订正错题时,就会出现一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虽小,却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学现场:标点符号错了怎么订正?
  一次,有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标点符号错了怎么订正?
  我看了看她的默写内容:“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对照课本上的原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片段)一看:“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果然是有一个标点不同,该怎么订正呢?有的教师也许会脱口而出:“连同句子订正。”但我认为,如何应对这个看似寻常的问题,或许应该再做斟酌。
  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
  一个学生说:“就订正这个逗号,订正三遍。”很明显,这个回答具有一定“偷懒思维”。
  另一个学生立马反驳:“这得算句子错,我觉得要订正整个句子。”因为一个标点符号订正所在句子,这是常见的方式。
  第三个学生发表意见:“我觉得就订正其中一部分,从‘可爱的小水塘啊’开始,到逗号结束。”很多学生表示认可。
  这时,第四个学生站起来力挺“错题人”:“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不算错,虽然书上是用的逗号,但这里用上感叹号也没问题呀!”随后,有人不断附议:“是的,还加强了语气呢!”“更突出了作者对小水塘的喜爱呢!”
  二、问题思辨:标点符号错了要不要订正?
  同学们的想法激发了我的思考:默写是不是必须要跟原文一样呢?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当思考,课文提出背诵默写要求的目的是什么?显而易见,被选择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或全篇,或片段,都是一些经典篇目,是优质的语言积累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背诵与默写的学习行为中,学生与文字对话,与智慧相遇,这些文质兼美的妙句,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扩充知识,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
  那么,针对精美文段中出现的标点符号,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仅举两例试做分析。
  三年级下册《花钟》一文要求背诵第1自然段,其中写道: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
  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文背诵,意在让学生学习、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表达结构、典型句型等,当然也包括示范性的标点符号的运用。我们发现,这里的几个分号是需要学生格外注意的,教材通过这部分的背诵要求,提醒学生关注分号的作用及运用特点。所以,在通过默写方式检测这一部分背诵效果时,如果出现错误,则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学不到位,应该针对错误,反思教学,及时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进行补充与提醒,带领学生通过默写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加深对分號的印象。
  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要求背诵第3—6自然段,其中第6自然段写道: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有学生默写时,会在最后一句出现标点符号的错误,写成:“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区别就在于“可是”一词的后面额外加上了逗号。出于对作品及作者的尊重,默写不应该出现偏差,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当保持原样。可如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审视,以三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学习需求来评价,此处添个逗号,也并非不可。更何况,很多文本范例也在教学生要在“可是”这类转折词后加上逗号。再回看《火烧云》的这一段话,之所以要求背诵,是因为其文字的想象之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标点符号并非重点。教师在评价此处默写时,是不是可以适当地“忽略”教学的非重点呢?
  三、深度探讨:标点符号错误带来的启示
  经过了这样一番思考,我们再看看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生成的想法,尤其这样几个观点让我欣赏:“虽然书上是用的逗号,但这里用上感叹号也没问题。”“这里用感叹号还加强了语气。”“更突出了作者对小水塘的喜爱。”
  这几句来自学生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他们并不是毫无理由、强词夺理地为错误辩驳,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严格意义上说,课文带给学生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受到写作风格、习惯、背景等多方面影响,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唯一版本”。而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在于“不唯一”的可能性。学生能从课文的“唯一性”走向语言文字的“丰富性”,这是具有价值的一次“跨越”,更可贵的是,在此案例中,是学生自己迈出了这一步。教师的不阻拦是合适的,教师的进一步开放地教学组织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面对默写中出现的并不关键且亦可改变的“标点符号错误”时,如果我们选择必须按照课文上的铅印字来评判,固然不错,但也有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处理。教师要尽量使学生发现、感受、触摸到他们不懂或疑惑的内容,使他们敢于、善于、乐于产生疑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求“自己的答案”,获得“自己的知识”。
  这样,“错误”也便拥有了美好的价值,“错误”也值得我们热情地拥抱。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中国分类号:G633.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目前大多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有效性和实用性。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后,它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下面,我就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组织
期刊
中国分类号:G632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room”翻译过来的术语,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在课前制作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进行课程开发;学生在家或者在特定的自习教室通过教材、微课、学习任务单和网络学习平台完成知识的预先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交流、协作、作业、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我以九年级第九课第一框
中国分类号:G633.6  都說高中数学课业负担繁重,作业多、补习多、考试多,已经成为不少莘莘学子的生活常态。这样的“多”,有时就是得不偿失,就是一场瞎折腾,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窃以为,确立一个更加周全、更加成熟、更加高效的教师视城、学生视域和教学视域,也许能打造出高效数学课堂,滋养出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一、教师视域——课程新理念下的“甄别和取舍”  新的课程理念和视角下,高中数
期刊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的问题似乎一直没能解决好,虽说与过去相比,作文教学的面貌已有所改观,但到现在为止,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的状况却依然如故。这当然与作文是创造性劳动,其本身“难度系数”较高有关,也与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的封闭、机械、无序、功利等因素相关,但我觉得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对写作本质的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将写作理解为“写文章”,因而,大家把目光“盯”在文章外显的结构、语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深入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之际,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只有进行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过时。小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学校文化的主要方式,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课堂文化特有的学科特点赋予英语课堂
期刊
摘要:传统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教师大多是照本宣科,比较重视理论而忽略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在这样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堂下,学生觉得索然无趣,教师也觉得不好教。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成为一个打破传统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突破口。为什么多元智能理论能使高职应用文教学变得生动?多元智能理论该怎样运用于高职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当中呢?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