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默写,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学习检测方式,是语文试卷中的“必备项目”。教师们也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当批改之后,需要订正错题时,就会出现一些来自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虽小,却也值得我们思考。
一、教学现场:标点符号错了怎么订正?
一次,有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标点符号错了怎么订正?
我看了看她的默写内容:“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对照课本上的原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片段)一看:“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果然是有一个标点不同,该怎么订正呢?有的教师也许会脱口而出:“连同句子订正。”但我认为,如何应对这个看似寻常的问题,或许应该再做斟酌。
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
一个学生说:“就订正这个逗号,订正三遍。”很明显,这个回答具有一定“偷懒思维”。
另一个学生立马反驳:“这得算句子错,我觉得要订正整个句子。”因为一个标点符号订正所在句子,这是常见的方式。
第三个学生发表意见:“我觉得就订正其中一部分,从‘可爱的小水塘啊’开始,到逗号结束。”很多学生表示认可。
这时,第四个学生站起来力挺“错题人”:“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不算错,虽然书上是用的逗号,但这里用上感叹号也没问题呀!”随后,有人不断附议:“是的,还加强了语气呢!”“更突出了作者对小水塘的喜爱呢!”
二、问题思辨:标点符号错了要不要订正?
同学们的想法激发了我的思考:默写是不是必须要跟原文一样呢?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当思考,课文提出背诵默写要求的目的是什么?显而易见,被选择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或全篇,或片段,都是一些经典篇目,是优质的语言积累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背诵与默写的学习行为中,学生与文字对话,与智慧相遇,这些文质兼美的妙句,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扩充知识,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
那么,针对精美文段中出现的标点符号,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仅举两例试做分析。
三年级下册《花钟》一文要求背诵第1自然段,其中写道: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
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文背诵,意在让学生学习、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表达结构、典型句型等,当然也包括示范性的标点符号的运用。我们发现,这里的几个分号是需要学生格外注意的,教材通过这部分的背诵要求,提醒学生关注分号的作用及运用特点。所以,在通过默写方式检测这一部分背诵效果时,如果出现错误,则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学不到位,应该针对错误,反思教学,及时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进行补充与提醒,带领学生通过默写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加深对分號的印象。
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要求背诵第3—6自然段,其中第6自然段写道: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有学生默写时,会在最后一句出现标点符号的错误,写成:“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区别就在于“可是”一词的后面额外加上了逗号。出于对作品及作者的尊重,默写不应该出现偏差,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当保持原样。可如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审视,以三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学习需求来评价,此处添个逗号,也并非不可。更何况,很多文本范例也在教学生要在“可是”这类转折词后加上逗号。再回看《火烧云》的这一段话,之所以要求背诵,是因为其文字的想象之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标点符号并非重点。教师在评价此处默写时,是不是可以适当地“忽略”教学的非重点呢?
三、深度探讨:标点符号错误带来的启示
经过了这样一番思考,我们再看看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生成的想法,尤其这样几个观点让我欣赏:“虽然书上是用的逗号,但这里用上感叹号也没问题。”“这里用感叹号还加强了语气。”“更突出了作者对小水塘的喜爱。”
这几句来自学生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他们并不是毫无理由、强词夺理地为错误辩驳,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严格意义上说,课文带给学生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受到写作风格、习惯、背景等多方面影响,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唯一版本”。而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在于“不唯一”的可能性。学生能从课文的“唯一性”走向语言文字的“丰富性”,这是具有价值的一次“跨越”,更可贵的是,在此案例中,是学生自己迈出了这一步。教师的不阻拦是合适的,教师的进一步开放地教学组织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面对默写中出现的并不关键且亦可改变的“标点符号错误”时,如果我们选择必须按照课文上的铅印字来评判,固然不错,但也有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处理。教师要尽量使学生发现、感受、触摸到他们不懂或疑惑的内容,使他们敢于、善于、乐于产生疑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求“自己的答案”,获得“自己的知识”。
这样,“错误”也便拥有了美好的价值,“错误”也值得我们热情地拥抱。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一、教学现场:标点符号错了怎么订正?
一次,有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标点符号错了怎么订正?
我看了看她的默写内容:“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对照课本上的原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片段)一看:“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果然是有一个标点不同,该怎么订正呢?有的教师也许会脱口而出:“连同句子订正。”但我认为,如何应对这个看似寻常的问题,或许应该再做斟酌。
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
一个学生说:“就订正这个逗号,订正三遍。”很明显,这个回答具有一定“偷懒思维”。
另一个学生立马反驳:“这得算句子错,我觉得要订正整个句子。”因为一个标点符号订正所在句子,这是常见的方式。
第三个学生发表意见:“我觉得就订正其中一部分,从‘可爱的小水塘啊’开始,到逗号结束。”很多学生表示认可。
这时,第四个学生站起来力挺“错题人”:“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不算错,虽然书上是用的逗号,但这里用上感叹号也没问题呀!”随后,有人不断附议:“是的,还加强了语气呢!”“更突出了作者对小水塘的喜爱呢!”
二、问题思辨:标点符号错了要不要订正?
同学们的想法激发了我的思考:默写是不是必须要跟原文一样呢?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当思考,课文提出背诵默写要求的目的是什么?显而易见,被选择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或全篇,或片段,都是一些经典篇目,是优质的语言积累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背诵与默写的学习行为中,学生与文字对话,与智慧相遇,这些文质兼美的妙句,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扩充知识,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
那么,针对精美文段中出现的标点符号,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仅举两例试做分析。
三年级下册《花钟》一文要求背诵第1自然段,其中写道: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
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文背诵,意在让学生学习、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表达结构、典型句型等,当然也包括示范性的标点符号的运用。我们发现,这里的几个分号是需要学生格外注意的,教材通过这部分的背诵要求,提醒学生关注分号的作用及运用特点。所以,在通过默写方式检测这一部分背诵效果时,如果出现错误,则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学不到位,应该针对错误,反思教学,及时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进行补充与提醒,带领学生通过默写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加深对分號的印象。
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要求背诵第3—6自然段,其中第6自然段写道: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有学生默写时,会在最后一句出现标点符号的错误,写成:“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区别就在于“可是”一词的后面额外加上了逗号。出于对作品及作者的尊重,默写不应该出现偏差,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当保持原样。可如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审视,以三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学习需求来评价,此处添个逗号,也并非不可。更何况,很多文本范例也在教学生要在“可是”这类转折词后加上逗号。再回看《火烧云》的这一段话,之所以要求背诵,是因为其文字的想象之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标点符号并非重点。教师在评价此处默写时,是不是可以适当地“忽略”教学的非重点呢?
三、深度探讨:标点符号错误带来的启示
经过了这样一番思考,我们再看看学生针对这个问题生成的想法,尤其这样几个观点让我欣赏:“虽然书上是用的逗号,但这里用上感叹号也没问题。”“这里用感叹号还加强了语气。”“更突出了作者对小水塘的喜爱。”
这几句来自学生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他们并不是毫无理由、强词夺理地为错误辩驳,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严格意义上说,课文带给学生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受到写作风格、习惯、背景等多方面影响,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唯一版本”。而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在于“不唯一”的可能性。学生能从课文的“唯一性”走向语言文字的“丰富性”,这是具有价值的一次“跨越”,更可贵的是,在此案例中,是学生自己迈出了这一步。教师的不阻拦是合适的,教师的进一步开放地教学组织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面对默写中出现的并不关键且亦可改变的“标点符号错误”时,如果我们选择必须按照课文上的铅印字来评判,固然不错,但也有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处理。教师要尽量使学生发现、感受、触摸到他们不懂或疑惑的内容,使他们敢于、善于、乐于产生疑问,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求“自己的答案”,获得“自己的知识”。
这样,“错误”也便拥有了美好的价值,“错误”也值得我们热情地拥抱。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