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习惯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512355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也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文化路小学在坚持传统做法的基础上,于2012年开始学校着重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觉得整本书阅读,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发展了学生语言,锻炼了思维,阅读成了学生成长的习惯。
  【关键词】学生;读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科学推荐,读之有物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读书的妙趣。要想读好整本书,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得有孩子感兴趣、适合孩子翻阅的可读之书。帮助孩子学会选择读物,成为我们实验工作的首要任务。我校扎实推进“一年精读四本书,五年精读二十本书;一年泛读二十本书,五年泛读百本书”的做法,我们粗略估计,如果一本书平均10万字,每年读二十本,五年认真读完学校推荐的百本图书的话,那么我们学生的阅读量就可达到1000万字,大大超过了课标课外阅读量的要求。所以,推荐适合孩子年龄段、孩子翻阅、贴近孩子生活的书目是至关重要的。
  二、精心指导,读之有法
  (一)阅读前提示——读书方法来引路
  浏览知大意。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摄取一本书的主要信息,我们一般分三步。一读:先让学生读读书名、目录;二看:看看封面题图、内页插图、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以及书后的评论等;三选:让学生从目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浏览,念上一两段,或者连读一些段落。这种粗浅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
  多法细品味。我们经常采用四法:精读法、圈点勾画法、批注法、速读法。通过这四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逐漸找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专家谈心得。每年六月,文小都会举办盛大的读书节,邀请了著名儿童作家周锐、鲁大中文系教授到校为孩子们做读书讲座,与孩子们互动谈读书心得,同时我们也邀请在书香家庭评选中胜出的优秀家长代表到校做有关亲子阅读经验的报告,让他们以真实经历现身说法,分享经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读书榜样。
  (二)阅读后讨论——回味深思写心得
  阅读整本书之后,要引导学生慢慢回味,掩卷深思。想一想,阅读这本书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是写法上的启示,还是思想上的浸润、生活中的思考?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并试着做一下书评,写一下心得,形成文字材料,有助于进一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
  (三)注重个别指导——不同建议减差异
  学生阅读水平有差异。关注学生阅读差异,教师个别指导,需要有丰富的情感与热诚,面对面指导是我们老师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四优先:优先帮助选择读物,优先查看读书笔记,优先倾听读书见解,优先交流读书心得。以兴趣引领,让他们在持续的阅读中得到锻炼,提高阅读能力。
  三、多元评价,读之有果
  (一)多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
  我们采用星级评定与等级评价相结合,通过自评、师评、家长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阅读欲望。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完全做到得3颗☆;有时做到得2颗☆;很少做到得1颗☆;没有做到不得☆;再根据得星总数来确定等级,27颗☆以上为A;24—26颗☆为B;21—23颗☆为C;20颗☆以下为D。
  (二)分阶段的多元评价
  阅读时间、数量和态度的评价: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养成每天都达到一定阅读量的好习惯很重要。但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对阅读量进行评价,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阅读速度、阅读时间,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为保证学生读书时间,校内我们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和晨读、午读时间,采取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一天至少读10页的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每天至少保证30分钟的整本书阅读时间,校内15分钟,校外15分钟。校内由教师督促评价。放学回家后,自由控制课外阅读时间,最少不少于15分钟,阅读书目从学校推荐的百本优秀读物中选读,坚持静下心来阅读,不做其他作业,由家长督促评定。
  阅读能力的评价:(1)对读书笔记及读书活动的评价,在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可以把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记录下来,或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阶段性阅读时,老师每天抽查十位学生的读书笔记,全班轮流查,一周下来,全班学生的读书笔记都查了一遍,边查边作星级评价,发现典型及时表扬。(2)读书汇报会上的评价,写了读后感之后,还只是个人的想法、见解。通过开读书汇报会,可以集大家的智慧,读书汇报会上,不仅交流读书所得,学生还可以自导自演课本剧,借助于舞蹈、音乐和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书中的精彩故事或片断,大胆地把对文本的体验表达出来。在评价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存在着差异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3)对整本书内容掌握的评价,为确保课外阅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我们针对全班共同阅读的内容,采取检测的方式进行评价。阅读竞赛对学生读书情况的考查更具综合性。通过课外阅读竞赛,我们看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获,记录下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评价依据,测试合格者便可获一枚阅读章。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李白,中国文学史上极为夺目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想象力丰富、笔势大开大阖极具盛唐气象,数百年来一直万口相传,而他的人以及他的作品同样也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但这个“了解”并非仅指背过多少诗作,更包括在赏析诗作的过程中从中感知到的属于李白的文化精神,那是一种盛唐气象之下狂放不羁心中自有一番天地之人的思想精神,是一种透过诗作而展现的率性与大气,这种“精、气、神”在他不受拘束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涌进,丰富了教学方法,实现了视觉和听觉的协调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本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方法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
【摘要】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单边的课前预设不可能变成“万能良药”。其实,课堂的活力往往就是来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现场教学中必须要顺应学生的课堂生成。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一个“也”字使学生分化出了两派意见,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一场预设外的辩论,却收获了惊喜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不确定性;因势利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品质,现如今的基础教育体系紧随着风行全球的教育改革时代浪潮而进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高效转接,这是教学理念走向实践、走进课堂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旨在理清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语文基层教学实例,分析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语文课程 
【摘要】景物描写,在作品中的地位看上去是闲笔,与作品的主旨没有多大关系,但其实是作者的精心布局,万不可掉以轻心。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中,考查学生对于“景物描写”作用类题目的鉴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那么,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知识,积累相关术语,掌握此类题目的解答策略便成为考生须关注的要点。本文将聚焦于此,力求为解答此类题目给出一些参考。  【关键词】景物描写;作用;解答策略  【中图分类号】I
【摘要】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本文结合《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教学案例,从教学起点、课堂容量、教学视野、教学趣味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从深度的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学科德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学科的德育资源丰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契机,因此,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资源,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文字美育、文章德育、文化根育的三级学科德育探究模式,对这一论题或有裨益。  【关键词】学科德育;文字美育;文章德育;文化根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为例,剖析了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的先天属性、总体特征和路线轨迹,同时阐述了由此剖析产生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和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的先天属性  传统文化,实质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优秀遗产和先进足迹,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学的基本内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对于启蒙教育阶段,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微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思维能力是指人
【摘要】新课改提倡一种新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十分认同这一观点。教师要“授人以渔”,首先要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得法于课内”。作文教学,亦应如此。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学生信手拈来的写作源泉,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重视语文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在此,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篇目,谈谈我的些许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材;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