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那些“预设外”的魅力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单边的课前预设不可能变成“万能良药”。其实,课堂的活力往往就是来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现场教学中必须要顺应学生的课堂生成。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一个“也”字使学生分化出了两派意见,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一场预设外的辩论,却收获了惊喜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不确定性;因势利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遇“也”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在备《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对这个“也”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结合上文出现的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分析,此处的“也”可以理解为“再一次”。于是我作了如下预设——这里的“也”和上文中的“喜出望外”“高兴”相对应,通过“央求”,可见母亲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我”能够完成她的心愿,在多次提议遭拒后,儿子首次松口答应,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因此儿子不耐烦地抱怨,似乎对母亲而言早已显得无足轻重了,由此可见,母亲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抛诸脑后,一举一动无不为“我”着想,这笑容的背后是无比艰难而沉重的。
  二、辩论“也”
  备完课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的我,万万没想到这一个普通到几乎可以被忽略的字竟会在课堂上酝酿出一场辩论……
  师:作者为什么说“母亲也笑了”?
  生1:我认为是史铁生看到母亲高兴得坐立不定而笑了,母亲看到“我”笑了于是也跟着笑了。
  生2:我不认同,我认为是母亲先前因为“我”同意去北海笑过一次,这是第二次,所以说“也”。
  课堂教学存在着许许多多不确定因素,这不,第一位学生的想法显然是在课堂预设之外,经过统计,我发现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竟有三分之一。这样一来,如若强行将预设结果灌输给学生,不但无法使学生接受,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既然有截然不同的见解,那不如来场辩论吧!不仅给学生一个表达想法的平台,也便于教师从学生的智慧中获得些许启发。于是,一场激烈的论辩展 开了。
  生1:显然是因为“我”笑了,母亲才笑,从课文以及史铁生的其他作品中可见史铁生是一位十分孝顺的人,母亲的喜怒哀乐也一定牵动着他的心情,母亲那么高兴,史铁生怎么可能不高兴?
  生2:如果说史铁生笑了,“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又如何解释?这显然是史铁生对母亲为了一点小事欣喜不已的抱怨,母亲面对我的抱怨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可见母亲内心有着难以抑制的高兴。
  生3:谁说这句话就一定是不耐烦的?我认为也可读出一种嗔怪的口吻。这也完全说得通呀!
  生4:当时史铁生正处于精神抑郁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心寻死了,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被逗笑?母亲要带他去看花,也一定是因为试过许多方法没有见效。因此,这里,史铁生不可能笑。
  生5:史铁生精神抑郁,他母亲应当是非常小心地顺着他的意思,如果说此处史铁生已经不耐烦了,母亲怎么可能视而不见,继续絮絮叨叨,难道就不怕“我”情绪爆发吗?
  生6:作者使用“?”“!”,都是为了加強语气,如果说是嗔怪,应当是加语气词,比如“哎呀,烦不烦啊。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呀!”这样才更适合嗔怪的口吻。
  生7:……
  三、再析“也”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各有各充分的理由,我深知在此时急着站队绝对是万分不妥的。于是我提议暂时“休战”,把这个问题放到最后。我顺势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2、5、6段。
  师:同学们找一找三段中的叠词,说一说有什么意味?
  生:“整宿整宿”“大口大口”可见母亲的病已经非常严重了;“准备准备”“絮絮叨叨”可见母亲难掩高兴,在病重情况下还一心想着儿子,表现了母亲的无私。
  师:作者对母亲的病情有所了解吗?
  生:没有,“一直不知道”“没想到”“绝没有想到”,程度一次次加深,可见母亲的病情和死亡是完全在作者的意料之外的。
  师:怎么看“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中的“可”“却”和“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中的“绝”“竟”?
  生:这些词表现了作者的意外,也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只关注自己的瘫痪,却没关注同样遭受着病魔折磨的母亲。
  师:是啊!母亲对我是那样的关心,然而“我”却没有给予 母亲相应的关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曾这样回忆:“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沉溺于残疾悲痛的史铁生,哪里还有时间顾及别人的感受?正因如此,他才会在文中反复提及“不知道”“竟”“那”等词,这无不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啊!那么,同学们你们现在又如何看待这个“也”字呢?
  生:一个“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史铁生,在那个情境之下,一定是暴躁和不耐烦的,所以,“也”是指母亲没被“我”的抱怨影响,仍然沉浸在喜悦之中,从中可见母亲的无私和“我”对母亲的愧疚。
  四、反思“也”
  一堂围绕一个“也”字展开的《秋天的怀念》——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化角度,情理之中的是真实课堂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在课堂中,学生对同一问题持两派观点,教师将计就计,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充分陈述理由,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争议问题之中,使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文学本就是仁者见仁的,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但容易将语文学习模式化,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不妨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因此,教师的课前预设要顺应课堂的“不确定性”,就不能只预设,更要“现设”。这直接决定着教学的 有效度与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课堂的生命活力才可能得到真正地释放。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中,有一颗熠熠发光的星异常璀璨,异常发光,它就是中国古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在语文的基础教育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任谁也无法撼动。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净化,文学修养得以提升,个人情操得以培养,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古诗词的学习和教学,本文针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在现阶段是一个日渐热门的教育教学改革词语,与传统基础教育改革相比,它更侧重对学生的“三维目标”综合与整体的教育,而不是只侧重于书本知识对学生价值意识的构建。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素养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核心素养在现阶段是一个日渐热门的教育教学改革词语
【摘要】本文分析了“作文先导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时阐述了“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特征,最后从实际出发,围绕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情况展开实践应用探究,目的在于充分發挥出“作文先导式”教学优势。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基本内涵  应用了“作文先导式”这一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强调的是
【摘要】谈到思维训练,在大多数教育者眼中,可能认为“思维训练”是数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不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多的是一种阅读思维的发展,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独特性,这与其教材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拿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不难发现,课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记叙文,二是优秀文学作品节选,三是一些议论文和说明文。想要充分理
【摘要】《秋天的怀念》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从“以文传文”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以文中的四处省略号为出发点,探究语文教学活动中,扎根文字细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省略号;文本细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看似无心,实则匠心  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会因读者的改变而失色,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微写作因形式多样、创作灵活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成为消除学生写作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的最佳途径。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应当立足微写作,强化对学生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写作;特点;意义;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互聯网时代,人们的生
【摘要】王君老师是当前“青春语文”的领军人物,正是因为对语文教师职业的知与爱,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探秘语文世界,在教学的新与变中共享“青春语文”之美。  【关键词】王君;青春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程翔老师说她用青春创造了语文教育的辉煌;韩军老师说她小女人教出了大语文;余映潮老师说她立志高远,拼命实干。她就是王君,工作三个月就主动请缨要上全县公开课,教学第三年获得
【摘要】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学  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七年级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就情境教学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李白,中国文学史上极为夺目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想象力丰富、笔势大开大阖极具盛唐气象,数百年来一直万口相传,而他的人以及他的作品同样也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但这个“了解”并非仅指背过多少诗作,更包括在赏析诗作的过程中从中感知到的属于李白的文化精神,那是一种盛唐气象之下狂放不羁心中自有一番天地之人的思想精神,是一种透过诗作而展现的率性与大气,这种“精、气、神”在他不受拘束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涌进,丰富了教学方法,实现了视觉和听觉的协调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本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和方法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