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四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于国际化动机理论进行分析,阐述了Dunning国际化动机四类型:资源寻求导向、市场导向、效率寻求导向与战略导向,在分析中国传媒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符合市场导向与效率导向类型,而资源寻求与战略导向并不显著。进行因子分析之后,提取了四个公因子,进而构建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四力”模型:政府推动力、市场拉动力、品牌驱动力与集团策动力。
  关键词:国际化动机理论;中国传媒集团;因子分析;“四力”模型
  
  一、 企业国际化动机的相关研究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动机问题,Makino等从产开发(Asset Exploitation)和资产创造(Asset Exploration)两个角度阐述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动机。美国国家外贸委员会曾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参与跨国经营的最主要动机有:跨越关税和进口壁垒与管制;降低关税和消除高额运输成本;获得和利用当地原材料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得到了发展,关于企业国际化动机的研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理论,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等。日本学者小岛清和英国学者Dunning对跨国经营动因所做的系统归纳,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同。小岛清认为,自然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生产要素寻求型,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三类主要动因。Kojima(1978)按照动机把对外投资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东道国在自然资源、市场、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进行投资时的区位选择和投资类型。2006年的《世界投资报告》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有三个方面:寻求市场、寻求效率和母国政府对国有跨国公司规定的战略要求。
  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跨国直接投资并不是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主体行为,而是对于外部环境冲击的战略反应,因此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多表现出外部环境的要求。鲁桐对温州112家名营企业的调查显示,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获取较高的利润、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获取海外市场信息是企业海外经营的主要动机。江小娟则认为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动力来自于我国更多地参与国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更好地贴近国外市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邢建国认为中国跨国直接投资成长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对经济主体战略的调整。而王林生等人提出:国家利益的驱动是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宏观原因;企业利益的驱动是跨国直接投资发生的微观原因。由此看出,对于企业国际化的动机,有着不同的类型。而对于中国传媒产业国际化问题,目前少有研究涉及,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导引下,探索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相关理论,对于中国传媒产业国际化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中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接下来部分将对于Dunning国际化投资动机理论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中国传媒产业的现状,对于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化动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检验Dunning理论的实用性,以期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理论与现实指导。
  
  
  
  二、 Dunning的国际投资动机理论
  
  1. 资源导向型。资源导向型是以资源为导向的一种投资战略,公司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和获得东道国的资源优势,并以这些资源为母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对于资源导向型国际动机而言,首先是海外寻求国内的劣势资源,主要是从国外获得本国缺少的原料,通过投资于海外的产业,开采外国的资源来补充自己的先天不足,并获得由低成本原材料带来的益处。其次,维护原料来源的稳定性,使用进口原料的企业,随时都受到国际原料市场供给状况与价格变化的影响,面临多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威胁到原料进口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位。为了防止或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厂商往往前往国外的原料产地投资设厂。最后,资源导向倾向于利用当地生产区位优势。
  2. 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是指公司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东道国市场或相邻市场的需求,实行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市场战略动机来源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展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寻求型投资是基于多种导向,规避贸易风险、稳定与扩大市场。
  
  
  3. 效率导向型。效率导向型跨国公司更多的是利用母公司资源支持、产品大部分销售回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它们进入东道国就是要压低成本。这类跨国公司比较重视东道国的三个方面:生产要素成本、政策优惠与基础设施建设。
  4. 战略资产型。伴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产的角逐,国际化经营已成一种必然趋势,通过战略资产的寻求,根据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利用领先的世界技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利的地方配置专业化生产厂家,可以形成国际专业化生产网络。
  
  三、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实证检验
  
  1. 实证检验假设。进行资源型投资多是因为国内资源比较贫乏,需要资源投入比较多的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并且资源性投资方式常常规模巨大,周期长,风险高,相对于传媒产业而言,受到资源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得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因不属于资源导向型
  由于国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Islam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如收入)与传媒产品的消费密切相关。同时,国外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便利,因此国外市场对于中国传媒集团具有较大吸引力,通过开展国际化战略,可以拓展海外市场,赢得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因此得到第二个假设:
  假设2: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因属于市场导向型
  发达国家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开展传媒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业务,能够提升传媒集团的经营效率,因此得到第三个假设:
  假设3: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因属于效率导向型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的战略是在国际化趋势大背景下,考虑外部环境的威胁与自身的优势,根据专业化协作的原则,通过国际化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形成国际专业化生产网络,从而促进集团更好发展,因此得到第四个假设:
  假设4: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因属于战略导向型
  2.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实证分析。为了探索传媒集团的国际化动机,对上海几家传媒集团有关领导进行了深入访谈基础上,结合传媒产业发展的形式,分析传媒集团机会与风险的同时,进行了问卷调研。对于问卷的设计,针对Dunning国际化动机理论的四方面,首先,考虑到资源因素,传媒集团从事国际化,除了要寻求国内劣势资源外,政府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传媒产业的财政支持等,都是传媒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可资利用的资源。其次,对于市场因素,主要考虑到海外市场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传媒产品具有相当高的消费能力,且海外传媒产业巨大发展空间对于中国传媒集团也是一个极大吸引力。再次,对于效率因素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考虑追逐海外低的生产要素成本、寻觅国外的政策优惠以及利用国外便利的基础设施等。最后,对于战略导向型,传媒集团进行国际化,在利用自身优势向国外学习同时,借助国家战略导向的引导,通过培育自身竞争力从而打造国际品牌。因此,问卷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共分为16个相关的问题。总共发放了问卷65份,收回65份,剔除填写不完全的,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1份,描述性统计如表1。
  由表1各个指标的得分可知,对于寻求国内劣势资源得分较低,海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吸引力等得分较高,寻觅国外政策优惠等得分中等,而集团闲置资金的利用、创新能力的培育等得分较低,针对Dunning国际化动机理论的四个方面,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见表2)。
  由实证的结论可知,Dunning的国际化动因模型并不能充分地解释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的动机,这或许与中国传媒集团发展较缓慢,海外投资刚刚起步,并未形成系统化的战略模式,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更多的是在外界推动下被动进行国际化战略。
  
  四、 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四力”模型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理论,对于此次调查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对于研究样本采用了Kai- ser-Meyer-Olkin与Bartlett检验,根据SPSS17.0的测算,该问卷的KMO为0.753,Bartlett近似卡方为427.546,因此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于样本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分析,可以得到四个因子(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每个条目的因素载荷均大于0.559,总体方差解释率为65.47%,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并得到四个因子:
  第一个因子包括海外寻求国内的劣势资源、海外稳定的经营环境、海外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吸引力的海外市场空间、追逐国外低的生产要素成本、寻觅国外传媒市场的政策优惠、利用国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考察了国内外市场环境对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影响,这里我们称其为市场影响因子。
  第二个因子包括政府“走出去”战略导向、借助传媒产品输出国家观念、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府产业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这里主要考虑到政府对于传媒集团国际化战略的影响作用,我们称其为政府影响因子。
  第三个因子包括利用国际化提升传媒集团自身的良好形象、通过国际化把企业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这里主要考虑到传媒集团从事国际化是为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目的,因此我们称其为品牌影响因子。
  第四个因子包括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集团闲置资金的利用、集团创新能力的培育,主要是从集团自身的能力出发,考虑到集团自身资源与发展战略,因此称其为集团创新影响因子。
  通过对以上四因子进行分析,可以将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的动机归纳为四种力量:(1)政府推动力,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和支持政策,促使传媒集团走出去,实施国际化战略;(2)市场拉动力,传媒集团为了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进行国际化运作;(3)品牌驱动力,传媒集团为了提升自身的影响力,需要构建全球性的知名品牌,从而实施国际化战略;(4)集团策动力,在利用自身资源的同时,通过国际化学习国外的相关技术与管理模式,并通过国际化发展战略储备国际化人才,从而为集团创新力的培育与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通过对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对于Dunning国际化动机的四种类型,资源导向型与战略导向型在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进程中不适用,而市场型与效率型与中国现状吻合。通过因子分析对于问卷进一步考察发现,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化动机可以用四种力量来解释,政府推动力、市场拉动力、品牌驱动力与集团策动力,这可能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起步较晚,国际化程度不高,使得传媒集团国际化更多依赖外力作用。通过对于传媒集团国际化动机分析,在丰富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中国传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传媒产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徐德辰.跨国经营的国际比较研究.吉林大学,2005.
  2. 刘冀生,石涌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 陈漓高等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2003.
  5. 江小娟.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和中国的全面小康目标.国际贸易问题,2004,(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09BXW007);上海软科学(201006003)。
  作者简介:李本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德金,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28。
其他文献
摘要:在区县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中小型科技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而地方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政企关系状况,提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政企关系建构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政府;中小企业;政企关系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南京市六合区作为经济发展百强县之一,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在南京市新一轮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中走在前
摘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的关键在于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在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处于超强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超强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对原有的企业模式中的局限性和网络组织结构对超强竞争环境的适应性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引出了对网络组织结构在超强竞争环境下的竞争优势的分析,并结合实际的企业经营案例对网络组织在超强竞争环境下竞争优势的具体
摘要: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家具行业将加大海外并购,促进品牌整合。美克股份海外并购究竟是福是祸?文章将从财务指标变动趋势这个角度来研究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并购产生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美克股份通过这次的品牌并购,将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扩大销售,增加竞争力,但同时美克股份海外并购还是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和风险。关键词:家具企业;美克股份;海外并购;经济后果一、 引言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
摘要: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成,宏观生成机制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中观生成机制包括较长的价值链、柔性化的市场、信用机制、集群的自组织能力、资源禀赋、集群学习能力和集群文化;微观生成机制包括企业家、技术创新和知识型员工。文章以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为理论基础,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关键词:中关村科技园区;高科技中小
摘要:和谐四川的构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通过新型工业化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石。而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着力点在于加速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四川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为动力源泉,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技术,推动区域内工业的长足进步,奠定创新型和谐四川的根基。关键词:和谐四川;新型工业化;创新;自主创新;区域经济一、 新型工业化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构建和
摘要:自然环境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依靠法律来实现区域自然环境资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一步。文章以典型的自然环境资源——森林资源为例,剖析了森林法与经济法关系,并探讨了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经济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等问题,以实现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森林;可持续发展;法律关系一、 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千
摘要: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相对吸收能力;绝对吸收能力;前因一、 引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传统资源成为核心竞争力来源。著名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曾言:“在一个唯一确定的
摘要:传统的财政拨款加银行贷款融资模式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类公共产品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运用蒂布特模型,可引入融资租赁、企业债券、轨道交通基金、TOD、BT、PPP等创新融资模式,促进轨道交通类公共产品事业的发展。关键词:蒂布特模型;公共产品;轨道交通;融资创新一、 引言1956年蒂布特发表了论文——《一个关于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五十余年来,许多公共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威廉姆·费雪(Willia
摘要:文章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考察我国高科技新创企业逆向型FDI行为,认为我国高科技新创企业逆向型FDI是海外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并阐述了逆向型FDI中的探索性学习与开发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及其平衡和相互转化。关键词:高科技新创企业;逆向型FDI;开发式学习;探索式学习一、 中国高科技新创企业逆向型FDI现象一般认为企业首先在国内经营,在企业发展壮大以后,无论在资源上还是能力上都有余力进行国际化时,再
摘要:文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并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并对变化原因进行了解释。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一、 引言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3年以来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