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时光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你首先想象出一个正常尺寸的圆圆的奶酪蛋糕,再用厨刀将它均匀地切成十二份,也就是切成有十二个刻度的钟表盘的样子。其结果,当然出现十二块尖角为三十度的蛋糕。将其中一块放在盘里,边啜着红茶什么的边细细地看。那顶端尖尖的、细细长长的蛋糕片就是我们‘三角地带’的准确形状。”(林少华译《我的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
  1973或1974年的时候,村上春树与妻子结婚不久,面临着“可以登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上”的贫穷。租不起像样的公寓,他们只得四处寻找廉价的可遮风避雨的落脚之地。在招租广告的指引下,他们走进了那间孤零零盖在“三角地带”尖端的房子,感觉就像站在一艘行驶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驱逐舰的舰桥。
  “三角地带”的两边,两条铁路左右相夹,一边是国铁线,一边是私铁线。
  两条铁路原来是一并行驶的,以这楔子形的尖端为分歧点,像被撕裂开来似的,以不自然的角度各奔南北。打开大门,一辆电车就从眼前奔过;打开后窗,另一辆电车呼啸而至。房子里的人与电车上的乘客接近到几乎可以四目相对、点头招呼的程度,玻璃窗哗啦作响,彼此听不见对方的讲话声。村上与妻子在里面逗留了一个小时,这期间有相当多的电车从房子两侧通过。“如果话说到一半有车开来,我们便闭上嘴巴等车通过。等安静下来,刚开始说话,下一班电车又来了。那情形,不知该称为(思想)交流的中断还是分裂,总之是十分让-吕克·戈达尔(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式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村上春树最终还是决定租下那座房子,原因是从窗口泻进来的春日阳光,在榻榻米上照出一片小小的四方形,“很像我小时候住过的房子”——那个住在阪神地区宁静的郊外,在担任国语教师的父母的关爱中长大,成绩马马虎虎,爱读书、听音乐的“普通男孩”,60年代末只身来到东京,进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学习,却始终游荡在校园教室与学运骚乱之外,体味、吸收着一切“拥有在都市里生存所需的实用知识”,将“团块世代”(“二战”后日本的第一个生育高峰)应有的既定人生轨迹颠倒了个次序:结婚、工作、毕业。
  为生活所迫搬进“三角地带”时,棉被、衣服、餐具、台灯、几本书和一只猫,就是夫妻二人的全部家当。“房子建得极其马虎,到处都有空隙来风。夏天自是开心惬意,冬天那里就成了地狱。买取暖炉的钱都没有,天一黑,我就和她以及猫钻进被窝,那才叫不折不扣的相拥而眠……四月间铁路工人有几天罢工。一有罢工,我们真是欢欣鼓舞。一整天一趟列车都没有。我和她抱着猫到铁轨上晒太阳,安静得简直像坐在湖底。我们年轻,新婚不久,阳光免费。”
  经过一段同时打几份零工的东奔西走的日子之后,村上夫妇总算找到了适合自己栖身的社会“缝隙”,开了一家可以整日播放喜爱的爵士乐,提供咖啡、酒类和简餐的小店。然而到了每月向银行还贷款的日子,他们依然会感受到现实的冷酷。有一次到了还款期限的最后一天,想尽办法却依然凑不够钱,夫妻二人垂头丧气地走在深夜寒冷的大街,居然就在地上捡到了符合数目的皱巴巴的钞票,不可思议地“捡回了小命”。
  按照村上的说法,他们“总算心无旁骛地度过了这段艰苦岁月,而且没有遭受重创,好歹得以保全性命,来到了稍稍开阔平坦一些的场所。略作喘息之后,我环顾四周,只见眼前展现出一片从未见过的全新风景,风景中站着一个全新的自己”(施小炜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那是1978年4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村上春树独自前往神宫球场观看中央棒球联盟的揭幕战——养乐多燕子队对阵广岛鲤鱼队。就在第一击球手戴夫·希尔顿打出潇洒有力的二垒打的那一瞬间,村上春树感到“似乎有什么东西慢慢地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摊开双手牢牢接住了它”。比赛结束后,村上立刻坐上电车赶往新宿的纪伊国屋书店,买了稿纸和钢笔。夜深人静,结束店里的工作之后,他坐在厨房的饭桌前摊开稿纸,开始写作……
  一年后,村上接到《群像》杂志编辑的来电,通知他,“小说已经闯进新人奖评选的最后一轮”。放下电话,村上和妻子一道出门散步,走过明治大街的千驮谷小学旁时,在绿荫丛中发现一只翅膀受伤的信鸽,他们按照信鸽身上的名牌,将它送回附近的岗亭。村上的心中一阵情感荡漾:“我们沿着原宿的后街小路走过去,受伤的鸽子在我掌心暖暖地微微颤抖。那是一个晴朗舒爽的星期天,周围的树木、建筑、商店橱窗都在春日的阳光下闪耀,明亮而美丽。这时我陡然想到,我肯定会摘取《群像》新人奖,并且从此成为小说家……”
  直到今天,村上春树时不时还会想起他那呈奶酪蛋糕形状的“三角地带”,不知道那所房子里现在住着什么样的人。成為作家后,他这样写道——
  我丝毫没有奉劝诸位“人生路上要尽量多吃苦头”的意思……不过,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也不知道这话能否成为慰藉,不过请您这样换位思考,奋力前行。
  (林 边摘自《传记文学》2019年第2期,刘程民图)
其他文献
诗人模仿鸟语  脖子伸长  喉结突出  仿佛旋律之翼上一根笨拙的手指  他开口吟唱  深信这样可以催促日升  让歌声变得温暖  让高音变得纯净  诗人模仿石头的睡眠  脑袋缩进肩膀  仿佛一尊雕像  呼吸少而痛苦  入睡后他相信唯有自己  能洞悉生之奧秘  无须神学家的援手  就能将永恒掬入急切的口中  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倘若没有诗人  不停奔忙于  飞鸟和顽石之间?  (库 肯摘自《外国文艺》
期刊
在你买一匹马之前,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考虑——  你打算把它安置在哪里?你打算买哪种马鞍和装备?你打算多久骑一次?你打算給它喂什么料?  买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其他方面的因素往往会使其变得很难达成。  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一开始看起来都是不错的,但其实之后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职业的决定,开支的决定,假期的决定,开展新业务的决定。  总而言之,在仔细考虑所有后果之前,不要太急于做决定。
期刊
近日整理友人来往信函,看到一封萧乾写给翻译家许钧的信。信中说:“我看译书与做人之间是不能分的。我还是相信‘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拍着胸脯称自家译本为‘定本’不可取,尚未动手译即预言自己的译本将是‘定本’尤不可取。译书做学问,贵踏踏实实。很赞成您为文匡正一下时下的译风。”  这封信是1995年9月26日写的。我回忆起,当年萧乾、文洁若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金隄的全译本随后出版。对上述
期刊
海明威  莱斯利·M.M.布鲁姆在讲青年海明威旅居巴黎时的故事《整个巴黎属于我》的尾声中,描述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也是和海明威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的观光团成员杜芙·特怀斯顿夫人——时,引用诗人宾纳对得了肺结核在疗养院里度过了生命最后时光的杜芙的刻画。  在海明威笔下,《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是“不羁魅力的典范,永不老去”;生活中的杜芙,亦如莱斯利所勾画的那样
期刊
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他们把木耳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  我妈却想靠它发财。我妈一心想找到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
期刊
宇治65岁,身高1.8米,海军出身。他头戴鸭舌帽,身着黑色雨衣、雨裤,脚穿长靴,背着帆布包。冬季,田里积雪,他席地而坐,分开双腿,两腿之间,有一只不满一岁的小朱鹮,老人正在用手喂它吃活泥鳅。有时,泥鳅从喙里滑落,在地上乱蹦,朱鹮瞬间瞪大眼睛,赶紧把它捉回来,慌乱的样子惹人怜爱。  不清楚这只朱鹮的雌雄,宇治管它叫“朱鹮子”。1  1967年7月29日,一只迷路的朱鹮出现在真野町的田里。这就是后来被
期刊
大片开阔的青草地,绿茸茸的,一直伸展开去。远处的树林后面,可以看见连绵的青山。太阳正从青山背后升起,把初夏温和的光洒向这个高尔夫球场。  谢大为的车停在球场门前。门旁站着几个球童,排首的一个抢步过来,站在车尾后备厢前,等谢大为打开后备厢,便熟练地取出球包,提进门去。谢大为泊好车,从另一个入口进去,见球包已经被放在自己的场地上。球童站在旁边,问他是不是先打练习场。  这球童十五六岁,头发漆黑,眼睛明
期刊
你或许听说过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给孩子们两个选项:一个是他们能立即享用一颗棉花糖,另一个则是他们要独自等待20分钟,之后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二者只能选一项。  这个实验在2006年经《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布鲁克斯报道后广为人知。实验者后来发现,那些能等待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后身材保持得更好、社交更活跃、人生更成功,并且有更高的成就——坚持时间最短的3个孩子与
期刊
朋友芸是一名港片迷,上大学期间曾看过八九十部香港电影。她总结出一个规律:有三分之二的港片,拍摄了长短不一的天台镜头。  警匪片中的追逐戏、窃听戏、狙击枪伏击戏、烟头明灭的兄弟谈心戏,乃至高潮段落的直升机搏命戏,楼顶的天台都是不可或缺的拍摄场地。天台看似无路可逃的悬崖,也可能酝酿着瞬间的反转。港式爱情片也少不了天台桥段。表白戏在天台上拍,比在珠宝店或游乐场拍有趣多了;分手戏在天台上拍,比在办公室或厨
期刊
一天,血透室送过来一个病人,是个老年人,80多岁,之前的疾病是前列腺癌合并肾癌,发生肾衰后进行透析,透了一年多。血透室送过来的时候说这个病人血透时血压低,发热,于是直接送到了我们抢救室。  这位老先生是离休老干部,公费医疗,全额报销。了解到这种情况,我悄悄跟年轻的大夫说,看来他们家什么(治疗手段)都会用。病人的老伴来了,80岁左右,穿戴很整齐,话很少,静静地在一边坐着,一看就知道曾受过高等教育。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