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世上最可耻的叛徒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ar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治65岁,身高1.8米,海军出身。他头戴鸭舌帽,身着黑色雨衣、雨裤,脚穿长靴,背着帆布包。冬季,田里积雪,他席地而坐,分开双腿,两腿之间,有一只不满一岁的小朱鹮,老人正在用手喂它吃活泥鳅。有时,泥鳅从喙里滑落,在地上乱蹦,朱鹮瞬间瞪大眼睛,赶紧把它捉回来,慌乱的样子惹人怜爱。
  不清楚这只朱鹮的雌雄,宇治管它叫“朱鹮子”。

1


  1967年7月29日,一只迷路的朱鹮出现在真野町的田里。这就是后来被宇治驯养的朱鹮子。
  朱鹮子首次现身后,便回到距真野町15公里的栖息地黑泷山,直到8月22日才再次出现。
  朱鹮的再次出现,让真野町教育委员会慌了阵脚。他们担心朱鹮有什么闪失,赶紧安排监察员。教育委员会里,没有人请缨。
  人们在朱鹮经常出现的三处田里设置了撒食场。进入11月后,人们开始担心它能否平安越冬。如果它留在真野町,除非实现人工喂食,否则它难以撑过这个冬天——唯有把它捉住才是最保险的办法。
  町里为监察员的人选绞尽脑汁。偶然听说宇治喜欢鸟,并且是日本野鸟会的会员,教育委员会像是找到了救星,赶紧向宇治发出邀请。宇治不知所措——他只知道朱鹮是国际保护鸟类,却完全不了解它的生态习性。

2


  朱鹮的戒备心很强,为了让它认得自己,宇治冥思苦想,最终选择戴鸭舌帽,穿一套雨衣、雨裤和长靴。
  宇治第一次见到朱鹮,是在夜宿地附近的松林里。那天,旱田里一位农民告诉他,自己刚见过朱鹮。宇治匆忙但不失谨慎地赶去。他掏出双筒望远镜观察。朱鹮停在约14米高的松树枝上,它并没有发现宇治,正扭头啄理羽毛。在树枝上停留30分钟后,它朝夜宿地飞去。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警觉,这是宇治对朱鹮的第一印象。宇治相信,只要展现出诚意,让朱鹮知道自己不会伤害它,是它的朋友,朱鹮便会靠近自己。
  从夜宿地到撒食场,再到夜宿地,宇治大致掌握了朱鹮的生活规律。他不明白第一次见到它时,它为何停在树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他才了解那是“栖木”。
  宇治的一天是这样的。他早上5点骑着自行车出门,来到撒食场站着,如果朱鹮没来这块撒食场,他便跑到下一处。每天,宇治要在真野蜿蜒起伏的道路上跑接近10公里。见到朱鹮,他不会轻易靠近,至少保持200米的距离,在田埂上远远地观察。第二天,他再缩短距离。两周后,宇治把距离缩短到50米,也不会吓跑朱鹮。他试着扔泥鳅给它,朱鹮会把落到田里的泥鳅美滋滋地吃掉。一般而言,朱鹮生气的时候会竖起冠羽飞走,但在宇治面前,它虽然会竖起冠羽,但不会飞走。它已经明白,这个每天穿着雨衣,站在田埂上的高个子男人,是自己的朋友。
  宇治的情况经由教育委员会和县里,报告到中央。中央派捕获小组11月21日登岛,并定于22日、23日两天进行捉捕,工具采用无双网。
  中央和县里希望在降雪前完成捉捕,让它在朱鹮保护中心过冬。捕获小组将地点选在朱鹮子常去的一处撒食场。也许朱鹮子察觉到撒食场附近除了宇治,还有别人,它衔住猎物,在网扣下的瞬間飞走了。次日的行动也以失败告终,捉捕延期至12月上旬。
  这次失败后,宇治的内心发生了动摇。因为,他感到朱鹮子接近自己时有了警惕。虽然它会飞向宇治,但要靠近他,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为了显示诚意,证明自己是它的朋友而非敌人,宇治唯一的办法是盯着朱鹮子的眼睛。即便朱鹮子飞走了,他仍然站在那里等它。行动失败一周后,朱鹮子开始靠近宇治,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然而,朱鹮子放松警惕,说明再次捉捕的机会来了。宇治不得不向真野町教育委员会报告实情,这令他十分揪心。接到消息,捕获小组于12月3日从东京出发,于6日、7日实施行动。
  然而,连续两日的捉捕行动均以失败而告终。
  7日傍晚,约莫到了朱鹮返回栖木的时间,宇治用望远镜反复观察,并没有见到朱鹮子。天将黑透,他用望远镜观察夜宿地方向,仍不见它的踪影。看来,朱鹮子的确是有所防备了。


3


  宇治一宿无眠。次日,天空刚泛起鱼肚白,他便冲出家。宇治在真野町四处奔走,搜寻朱鹮子的下落,但最后仍与昨日一样。次日,他不仅去了朱鹮子到过的地方,还去了它未曾出现过的地方。
  下午,他在一户农家的田里找到了朱鹮子。宇治感觉朱鹮子不会逃跑,便试着接近它。他从松林里走出,慢慢向朱鹮子靠近。
  “朱鹮子,朱鹮子……”
  朱鹮子竖起冠羽,显得很激动。宇治做好了它会跑掉的准备。朱鹮子叫着,但并没有逃。
  “对不起,朱鹮子,但我也没有办法。”
  宇治先是就捉捕之事道歉,然后取出泥鳅投向朱鹮子的嘴边。朱鹮子用喙夹住泥鳅,吞了下去。
  一周后,朱鹮子有了新的变化。本来,宇治需要先往田里撒下食物,吸引朱鹮降落后,才能接近它。现在,朱鹮子只要见到宇治便会主动来到田里。有时,他把泥鳅放在朱鹮子面前的地上,有时,他能直接喂到朱鹮子嘴里。朱鹮子还会对宇治撒娇。明明宇治已经看见它在附近的松树上,它与宇治对视,却佯装不认识他。宇治唤它,“来呀,来”,它才飞到宇治脚边。
  做这一切,宇治完全是出于对朱鹮的喜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到亲手喂食,成功驯养朱鹮的人,但宇治不以为意。对他而言,能和朱鹮子相伴,便已足够。
  岁末和正月,宇治一直陪着朱鹮子。
  面对如此可爱的朱鹮子,宇治一边喂食,一边禁不住想:我到底应该站在哪边?
  只要它留在真野町,就可能遭到野狗的袭击,另外,春耕一旦开始,伴随农药的使用,朱鹮可能吃下被农药污染的泥鳅而受到伤害。为了保护朱鹮子,除了把它捉住转移到保护中心,别无他法。   在旁人看来,捉捕非常简单。宇治在喂食时把朱鹮抱住即可。可宇治从未接到让他亲自实施捕获的命令。或许相关部门认为,大名鼎鼎的国际保护鸟类,必须由专业队伍实施捕获。
  捕获小组的第三次行动定于1968年1月23日、24日进行。可是,朱鹮子又逃脱了。最终,捕获小组做出决定:将捕获工作全权委托给真野町,务必于3月底前捉到朱鹮。
  这意味着,捕获任务落到了宇治的肩头。

4


  2月1日,佐渡遭到暴风雪袭击。宇治被暴雪关在家中。次日,暴风雪稍停,宇治怀揣暖壶,脚穿踏雪板,在一米多厚的积雪上走了一个多小时,去老地方找朱鹮子。可任由他怎么呼唤,就是不见朱鹮子现身。
  暴风雪又刮了起来……宇治怪自己没有尽早把它抓住,或许,自己与朱鹮子已是生死相隔了。暴风雪越刮越猛,宇治沉浸在悲观的思绪中无法自拔。
  4日清晨,暴风雪停息了,太阳刚刚露脸,宇治便飞奔出门,前往那块农田。“来啊!来!来啊!”他声嘶力竭地呼喊了30多分钟,依旧不见朱鹮子的踪影。
  不祥的预感堵在胸口。接连喊了一个小时,他望见一只白鸟远远地从山中飞来。对!就是朱鹮子!
  朱鹮子饿了4天,显得有气无力。它停在离宇治约10米远的地方,翅膀上污迹斑斑,瘦了一些。宇治在雪地上张开腿坐下,从胸前的口袋里取出泥鳅,招呼朱鹮子过来:“快,饿了吧。今天让你吃个够。来来来!”
  朱鹮子来到宇治跟前。逃过3次捉捕,挨过暴风雪,仅一两岁的朱鹮子,已拥有了在佐渡的大自然里存活的本事。
  宇治与朱鹮子已情同父子。作为“父亲”,能为“孩子”奔忙,宇治内心充满了喜悦。同时,保护子女的安全也是父亲必须尽到的责任。他不愿再让朱鹮子品尝遭人捉捕的滋味。但同时,他又无法违背教育委员会的命令。宇治在夹缝中进退两难。

5


  2月过去了,宇治仍然没有动手。他不仅没有动手,反而萌生了反对捉捕的念头——2月15日,收养在朱鹮保护中心的小弘暴毙而亡。前一日,它还十分精神,解剖发现,小弘胃部下方的大静脉被一种寄生虫钻破,它死于大出血。并非保护中心在技术上出了问题,而是把朱鹮关进笼子饲养的做法本身出了问题。宇治想,野外喂食才是最顺应鸟类天性的保护方法。朱鹮子一旦被抓起来,想必也只能活一年。
  每天,宇治都沉浸在与朱鹮子相处的快乐中,内心却强烈地希望,它从自己的眼前消失,回黑泷山去。
  进入3月中旬,此事不能再拖。3月15日,天气转晴,空气微热。
  这片农田,朱鹮子总共来了近130天,但今天,却不见它的踪影。莫非它嗅到了危险?
  得知朱鹮失踪,教育长立即通过无线电联系各个村落。教育委员会的职员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四处搜寻。
  上午11点,教育委员会接到消息,朱鹮子在一个叫小川内的地方。
  宇治意识到此事不能再拖——朱鹮子要是再这样扩大行动范围,自己已无法监控,难保不发生意外。
  宇治重复喊着“来啊,来来,来来,来啊”,但朱鹮子与宇治距离5米左右,就不再靠近。今天,朱鹮子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戒备。
  终于,朱鹮子过来了。宇治把泥鳅放在左手掌上:“来,吃吧,朱鹮子,肚子饿了吧。”朱鹮子一口咽下泥鳅。接着,宇治在手掌上再放上一条泥鳅。
  “朱鹮子,为什么跑到这里来了?可让我好找啊。”
  他抚摸着朱鹮子的翅膀,跟它聊天。朱鹮子吞下泥鳅后,盯着宇治的脸。就这样,他们一起待了近30分钟。
  “朱鹮子……”宇治嘀咕了一声,右手取出泥鳅,放到左手掌上,然后,双手合拢。泥鳅就在他两只手掌的正中间。朱鹮子毫无戒备,向前一步,把喙伸向宇治的手心,正要啄泥鰍。
  就是现在!宇治分开双手,如同拥抱一般把朱鹮子紧紧抱住。时间是5点20分。
  与朱鹮子相处126天,“捕获”成为最后一幕。
  宇治站起身,他得通知教育委员会。这是他一生中最狼狈的站相。朱鹮子只发出一声低沉的鸣叫,毫无逃跑的迹象。宇治心中,强烈的自责和悔恨如浪潮般袭来,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我是世界上最可耻的叛徒。”
  (蓝 山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朱鹮的遗言》一书,本刊节选)
其他文献
我的妻子很不守时。和她约在凯莱奇酒店吃午餐,我迟到了十分钟,却发现她还没来,我并不意外,于是点了一杯鸡尾酒等她。那正是社交季如火如荼的时候,休息厅里只有两三张桌子还空着。有些人午饭吃得早,正在喝咖啡,有些人跟我差不多,在品咂手中的一杯干马提尼。女士穿着夏季的披肩,色彩斑斓,都很好看,男子也都显得斯文潇洒。我预计要等一刻钟左右,却找不出一个相貌有趣到能让我消磨这段时间的人。  一个服务生走过来,悄声
期刊
一部好电影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的脑海中,有时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完成。你观看它时可能会睡着,但几星期后你会醒来,满怀热情,肆意想象,并对自己说:“我要再看一遍。”我不介意有人在看我的电影时睡过去,只要他们后来想象过它。  “我簡直放不下!”你会听见人们这样讲述读一本书时的体验。为什么那是件好事?伟大的艺术鼓舞人,因此需要某种介入。它太过激动人心,以至无法一次体验完。有些电影迫使我把它关掉,再去厨房倒杯
期刊
像牛油果这样的网红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夏娃诱惑亚当吃了苹果而可识别善惡始,人类就对某些食物,特别是一些水果和蔬菜抱有特别的信任。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给建筑工人发放的福利中就包括大蒜,他们相信大蒜可以大幅增强体力。罗马的一些名人则狂吃卷心菜,认为其有神奇疗效。罗马学者普林尼相信食用河马的脚和嘴、鼻部都能壮阳(啊,人类永恒的兴趣点)。  也有一些食物曾经被怀疑是危险分子。它们中的很多都
期刊
即使不写作,我也离不了阅读。这当然是因为,只有现实是不能使人满足的,永远不能,无论一个人在现实中的位置怎么改变。  想起读唐太宗诗时的感觉。太宗年轻时南北征战,父亲建立新王朝,他又陷入兄弟间的争权,他登基后,注重在历史上的声名,一心要做好皇帝。为此,在很多方面,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甚至受臣下左右。这样一个人,只活了五十多岁,日理万机,却爱书法爱到痴迷,写诗也十分投入。唐朝皇帝里,他是留下诗作最多的,
期刊
崇尚写实的西方经典绘画特别注重对人物的描绘,人物画和肖像画因此成为绘画中的独立分支。一些世界名画里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至观者在赏画时,不仅能够欣赏画家的精湛画技,还能对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产生感性的了解。换一种角度看肖像画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欣赏绘画时何尝不是如此。以达·芬奇的名画
期刊
诗人模仿鸟语  脖子伸长  喉结突出  仿佛旋律之翼上一根笨拙的手指  他开口吟唱  深信这样可以催促日升  让歌声变得温暖  让高音变得纯净  诗人模仿石头的睡眠  脑袋缩进肩膀  仿佛一尊雕像  呼吸少而痛苦  入睡后他相信唯有自己  能洞悉生之奧秘  无须神学家的援手  就能将永恒掬入急切的口中  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倘若没有诗人  不停奔忙于  飞鸟和顽石之间?  (库 肯摘自《外国文艺》
期刊
在你买一匹马之前,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考虑——  你打算把它安置在哪里?你打算买哪种马鞍和装备?你打算多久骑一次?你打算給它喂什么料?  买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其他方面的因素往往会使其变得很难达成。  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一开始看起来都是不错的,但其实之后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职业的决定,开支的决定,假期的决定,开展新业务的决定。  总而言之,在仔细考虑所有后果之前,不要太急于做决定。
期刊
近日整理友人来往信函,看到一封萧乾写给翻译家许钧的信。信中说:“我看译书与做人之间是不能分的。我还是相信‘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拍着胸脯称自家译本为‘定本’不可取,尚未动手译即预言自己的译本将是‘定本’尤不可取。译书做学问,贵踏踏实实。很赞成您为文匡正一下时下的译风。”  这封信是1995年9月26日写的。我回忆起,当年萧乾、文洁若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金隄的全译本随后出版。对上述
期刊
海明威  莱斯利·M.M.布鲁姆在讲青年海明威旅居巴黎时的故事《整个巴黎属于我》的尾声中,描述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也是和海明威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的观光团成员杜芙·特怀斯顿夫人——时,引用诗人宾纳对得了肺结核在疗养院里度过了生命最后时光的杜芙的刻画。  在海明威笔下,《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是“不羁魅力的典范,永不老去”;生活中的杜芙,亦如莱斯利所勾画的那样
期刊
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他们把木耳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  我妈却想靠它发财。我妈一心想找到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