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光彩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ys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

  莱斯利·M.M.布鲁姆在讲青年海明威旅居巴黎时的故事《整个巴黎属于我》的尾声中,描述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也是和海明威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的观光团成员杜芙·特怀斯顿夫人——时,引用诗人宾纳对得了肺结核在疗养院里度过了生命最后时光的杜芙的刻画。
  在海明威笔下,《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是“不羁魅力的典范,永不老去”;生活中的杜芙,亦如莱斯利所勾画的那样不羁,宁可放弃贵族夫人的头衔,也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尽管命运最终没有眷顾,但她将不服输的劲头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曾经被作家们想入非非的肉体已经“像风干的海马一样瘦弱”,却仍然保持着“不屈的光彩”。
  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获得巨大成功后便陷入低谷,新作被人耻笑。与许多成功之后难再现辉煌的人不同,很快,海明威就凭借《老人与海》强势回归,这篇小说不仅为他赢得普利策奖,更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后来与抑郁斗争的海明威,最终还是用猎枪结束了生命。
  过去,我们习惯称海明威结束自己的生命为“自杀”——在世俗的眼光中,自杀是一种怯懦的行为,但是,借用抵抗战士、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奥地利作家让·埃默里的说法,这叫“自死”。“自由死亡(自死)的原因并非疾病……自由死亡是人类的特权”,“自愿死去是人按照自身不可被外界剥夺的标准行事的权利,是人最大的自由”。
  埃默里在最后一本著作《独自走向自己生命的尽头》出版两年后,也选择了“自死”。他的三部曲,包括另外两部——《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和《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其主旨都闪耀着这种面对命运的“不屈的光彩”。借用波德莱尔的话说,就是“不做时间的奴隶”。
  不屈的光彩,用来描述患了乳腺癌后的苏珊·桑塔格也非常贴切。丹尼尔·施赖伯在《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一书中描述,1975年,42岁的桑塔格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诊断出乳腺癌晚期,医生推测她只能活半年,存活两年的可能性为10%。在经历了最初的极度恐慌后,桑塔格切除了乳房,又经历了5次手术。癌症在桑塔格外表上留下明显的痕迹——部分头发在化疗中脱落,再长出时成了白发——她“那一头黑发加上额前奇怪的一绺白发成为接下来20年美国人眼中的‘标志性造型’”。
  当然,仅靠外表是不能成为“标志性造型”的。病中的桑塔格完成了《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经典作品。1998年,65岁的桑塔格又患了宫颈癌。手术后的桑塔格醒来后说的还是“我要工作”。在第二次罹患癌症期间,桑塔格为一本影集《女性》写了长序,她坚持谈话、阅读、看电影,完成了小说《在美国》,甚至开始学弹钢琴——“一天只有24小时,但我试着以48小时来对待它”。在最初发现身患癌症并与之战斗近30年后,苏珊·桑塔格与疾病的战争才告结束。疾病最終战胜了她,但是,桑塔格那永远的“伟大的异见者”的思想和形象,在政治文化领域,以及她对抗疾病的精神,都永远留在人世,这是疾病永远无法战胜的。
  (秋水长天摘自《博客天下》2019年第3期)


让·埃默里


苏珊·桑塔格
其他文献
1  自20世纪90年代起,港台武侠小说整体退热,更具娱乐性的武侠电影开始受欢迎。  改编影视最大的赢家是金庸,影视作品超过百部,仅《射雕英雄传》就被改编成10版电视剧、5版电影。  《笑傲江湖》的版权卖给央视时,金庸只收1块钱,等于赠送。到《射雕英雄传》,金庸不再赠送,按市价卖80万元。但电视剧拍完后,他发现还算忠实于原作,就自己拿出10万元,送给编剧和导演。  1992年,李惠民导演的《新龙门
期刊
一个崇拜神的人说:“神啊!我应该先崇拜你,還是先绑好骆驼?”  神回答说:“你要崇拜我,同时也要绑好骆驼。”  人活在世上,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两头兼顾。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人活在世上,要赚钱兼顾生活,但生命是用来换取财富的吗?钱只要够花就成。  从小我便打定主意,只要不会饿死,我便要以画画作为一生的志向。当初我便知道:要最大的精神自由,就必须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  五十几年来,除非请
期刊
我的妻子很不守时。和她约在凯莱奇酒店吃午餐,我迟到了十分钟,却发现她还没来,我并不意外,于是点了一杯鸡尾酒等她。那正是社交季如火如荼的时候,休息厅里只有两三张桌子还空着。有些人午饭吃得早,正在喝咖啡,有些人跟我差不多,在品咂手中的一杯干马提尼。女士穿着夏季的披肩,色彩斑斓,都很好看,男子也都显得斯文潇洒。我预计要等一刻钟左右,却找不出一个相貌有趣到能让我消磨这段时间的人。  一个服务生走过来,悄声
期刊
一部好电影需要由你来完成,在你的脑海中,有时在很久之后才真正完成。你观看它时可能会睡着,但几星期后你会醒来,满怀热情,肆意想象,并对自己说:“我要再看一遍。”我不介意有人在看我的电影时睡过去,只要他们后来想象过它。  “我簡直放不下!”你会听见人们这样讲述读一本书时的体验。为什么那是件好事?伟大的艺术鼓舞人,因此需要某种介入。它太过激动人心,以至无法一次体验完。有些电影迫使我把它关掉,再去厨房倒杯
期刊
像牛油果这样的网红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夏娃诱惑亚当吃了苹果而可识别善惡始,人类就对某些食物,特别是一些水果和蔬菜抱有特别的信任。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给建筑工人发放的福利中就包括大蒜,他们相信大蒜可以大幅增强体力。罗马的一些名人则狂吃卷心菜,认为其有神奇疗效。罗马学者普林尼相信食用河马的脚和嘴、鼻部都能壮阳(啊,人类永恒的兴趣点)。  也有一些食物曾经被怀疑是危险分子。它们中的很多都
期刊
即使不写作,我也离不了阅读。这当然是因为,只有现实是不能使人满足的,永远不能,无论一个人在现实中的位置怎么改变。  想起读唐太宗诗时的感觉。太宗年轻时南北征战,父亲建立新王朝,他又陷入兄弟间的争权,他登基后,注重在历史上的声名,一心要做好皇帝。为此,在很多方面,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甚至受臣下左右。这样一个人,只活了五十多岁,日理万机,却爱书法爱到痴迷,写诗也十分投入。唐朝皇帝里,他是留下诗作最多的,
期刊
崇尚写实的西方经典绘画特别注重对人物的描绘,人物画和肖像画因此成为绘画中的独立分支。一些世界名画里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至观者在赏画时,不仅能够欣赏画家的精湛画技,还能对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产生感性的了解。换一种角度看肖像画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欣赏绘画时何尝不是如此。以达·芬奇的名画
期刊
诗人模仿鸟语  脖子伸长  喉结突出  仿佛旋律之翼上一根笨拙的手指  他开口吟唱  深信这样可以催促日升  让歌声变得温暖  让高音变得纯净  诗人模仿石头的睡眠  脑袋缩进肩膀  仿佛一尊雕像  呼吸少而痛苦  入睡后他相信唯有自己  能洞悉生之奧秘  无须神学家的援手  就能将永恒掬入急切的口中  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倘若没有诗人  不停奔忙于  飞鸟和顽石之间?  (库 肯摘自《外国文艺》
期刊
在你买一匹马之前,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考虑——  你打算把它安置在哪里?你打算买哪种马鞍和装备?你打算多久骑一次?你打算給它喂什么料?  买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其他方面的因素往往会使其变得很难达成。  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一开始看起来都是不错的,但其实之后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职业的决定,开支的决定,假期的决定,开展新业务的决定。  总而言之,在仔细考虑所有后果之前,不要太急于做决定。
期刊
近日整理友人来往信函,看到一封萧乾写给翻译家许钧的信。信中说:“我看译书与做人之间是不能分的。我还是相信‘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拍着胸脯称自家译本为‘定本’不可取,尚未动手译即预言自己的译本将是‘定本’尤不可取。译书做学问,贵踏踏实实。很赞成您为文匡正一下时下的译风。”  这封信是1995年9月26日写的。我回忆起,当年萧乾、文洁若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金隄的全译本随后出版。对上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