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手段,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所有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棱柱和异面直线”时,教师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提出并思考下列问题:长方体中所有的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一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启发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分层设置课内外数学问题和作业,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不要片面追求作业和问题的难度及技巧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对一个集体作同一个学习目标和要求,可分层次、分等级布置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例如,在上述“棱柱和异面直线”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的个体,我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所有同学都要动手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大部分同学能发现结论并能证明。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能够思考:长方体中所有棱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与所有棱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这样做,能让所有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快地熟悉学生的状况,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思维结构。首先,通过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让学生作自我介绍和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述;第三,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第四,通过和家长接触,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把作业练习分层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并能够体会到集体学习、共享信息的必要性。
三、合理设置课堂结构,鼓励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追求成功、享受成功体验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设置问题与情境,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决的过程,使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与才华的机会,相互比拼,获取成功的体验;加强学习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发展个性;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强化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不够理想,课堂上的注意力总是难以集中。在教学有理数运算时,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抢算24点竞赛活动,该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算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后来,我打听到他在家里经常和他父亲进行抢算24点比赛,就在家长会上让他和他父亲共同演示,他的表现赢得了家长们的热烈掌声。成功的体验、荣誉的获得激发了他的上进心和求胜欲望。此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仍不断地鼓励他,促使他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他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现在是我们班的班长兼数学科代表。这一“个案”不时提醒我,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细节”,细节的发展,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契机。
四、合理指导,正确评价学生,发展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的好与差并不等于学生的成与败,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可能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有关,也可能与运气和难度有关,等等。但不管怎样,在评价学生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品质如何,是否具有坚韧性;学习能力如何,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合作精神如何,是否与同学交流和讨论;个性和情感如何,是否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要多说鼓励的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我建立了学生数学学习档案,采取“纵横坐标”记载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所谓“纵坐标”,就是让学生和自己的过去比,“求进步、求发展”,让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成长过程形象化。这是学生数学学习档案的最主要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记载。甚至对学生作最片面的要求,在档案中只记载“好”的一面、“成功”的一面,而忽视“过失”。所谓“横坐标”,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好“榜样”和“目标”,和班级其他同学较量、竞争,鼓励学生跨班级比较,在年级找“对手”,记载每一次“优胜”,这也是由学生自己记载,这属于学生的“隐私”,档案由教师保管。这一举措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效果非常好。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手段,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所有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棱柱和异面直线”时,教师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提出并思考下列问题:长方体中所有的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一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启发式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分层设置课内外数学问题和作业,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不要片面追求作业和问题的难度及技巧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对一个集体作同一个学习目标和要求,可分层次、分等级布置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例如,在上述“棱柱和异面直线”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的个体,我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所有同学都要动手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大部分同学能发现结论并能证明。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能够思考:长方体中所有棱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与所有棱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这样做,能让所有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快地熟悉学生的状况,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思维结构。首先,通过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让学生作自我介绍和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述;第三,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第四,通过和家长接触,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把作业练习分层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并能够体会到集体学习、共享信息的必要性。
三、合理设置课堂结构,鼓励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追求成功、享受成功体验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设置问题与情境,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决的过程,使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与才华的机会,相互比拼,获取成功的体验;加强学习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发展个性;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强化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不够理想,课堂上的注意力总是难以集中。在教学有理数运算时,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抢算24点竞赛活动,该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算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后来,我打听到他在家里经常和他父亲进行抢算24点比赛,就在家长会上让他和他父亲共同演示,他的表现赢得了家长们的热烈掌声。成功的体验、荣誉的获得激发了他的上进心和求胜欲望。此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仍不断地鼓励他,促使他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他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现在是我们班的班长兼数学科代表。这一“个案”不时提醒我,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细节”,细节的发展,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契机。
四、合理指导,正确评价学生,发展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的好与差并不等于学生的成与败,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可能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有关,也可能与运气和难度有关,等等。但不管怎样,在评价学生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品质如何,是否具有坚韧性;学习能力如何,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合作精神如何,是否与同学交流和讨论;个性和情感如何,是否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因此,要多说鼓励的话,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我建立了学生数学学习档案,采取“纵横坐标”记载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所谓“纵坐标”,就是让学生和自己的过去比,“求进步、求发展”,让学生把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成长过程形象化。这是学生数学学习档案的最主要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记载。甚至对学生作最片面的要求,在档案中只记载“好”的一面、“成功”的一面,而忽视“过失”。所谓“横坐标”,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好“榜样”和“目标”,和班级其他同学较量、竞争,鼓励学生跨班级比较,在年级找“对手”,记载每一次“优胜”,这也是由学生自己记载,这属于学生的“隐私”,档案由教师保管。这一举措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