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迷失与救赎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zhong8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叙述了困惑而茫然的男生渡边与两个性格迥异的女生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感情故事,是一部关于都市里迷失与自我救赎的作品。作品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孤独感,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轻人心境的真实写照。从作品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村上春树对待孤独与无奈时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评析作品中的孤独感。
  关键词: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孤独
  一、引言
  村上春树是日本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于1987年,时至今日依旧畅销不衰。《挪威的森林》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几位平凡的青年人对待爱情、友情以及生命的态度,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失落、彷徨与孤独,以及为摆脱这些精神失衡而进行的自我救赎。村上用细腻的笔调勾画出水泥森林中孤独而迷惘的青年们,像一群豸在繁华喧闹却冰冷的世界中挣扎着。这部书看似是一部凄美的青春恋爱小说,其中却包含着对生命的宽容与救赎,跳跃的青春中蕴含着生与死的思量。
  二、主人公们的孤独感
  青春期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时有孤独的浪花冲刷甲板,仅留下记忆的贝壳。《挪威的森林》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中的日本,虽然灯红酒绿,但繁华的背后是可怕的精神荒芜,喧闹的背后是更无言的沉寂。自我的压抑使精神的大厦崩塌,人们发现原有的价值观并不适应转型后的社会。
  作品的开篇,当37岁的男主人公渡边在汉堡机场听到背景音乐“挪威的森林”时,那深藏于内心的旋律将记忆拉回到1969年的秋天。“挪威的森林”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The Beatles乐队的一支忧伤的歌曲,歌词充满了对人生的幻灭与对世界的迷惘感。小说的女主人公直子说:“听到这曲子,我就会悲哀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自己像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全书的基调如同The Beatles乐队的这首歌一般,从中可以嗅出北欧森林般阴郁的气息,以渡边为代表的主人公们仿佛在漫无边际的森林里找不到出口,在彷徨与孤寂中寻求对生命和自我的认知。
  在整部作品里,村上用平和而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几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但“孤独”作为主音符始终贯穿在全书的字里行间中,那种淡淡的孤独感如涓涓细流般淌进读者的心间。真正的孤独,不在于你是否独处一室,而是身处喧闹的人海中,却感觉到心无可依。当人们自我封闭时,便会滋生出难以承受的孤独感。
  渡边无疑是孤独的。从表面上看,渡边有木月、永泽、敢死队等许多好朋友,他也真心喜欢着直子和绿子两个女生,但实际上他们并无心灵深处的交集。渡边一个人静默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死海中漂浮,在深秋里迷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他看来只是无聊。他借酒沉醉,低沉的爵士乐徒增几分悲凉,喜欢一个人也只是自己堕落的借口。渡边不愿意与人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独自承担着各种负面情绪。他的内心是空虚的,而空虚其实就是孤独的延续。作品中有如下一些描述,“我有一个叫木月的好朋友(与其说是好朋友,不如说是我唯一的朋友)”;“谁也不和我说话,我也不向他们开口”;“每个人看起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却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单,觉得自己與这光景格格不入”……这些描写都刻画出埋藏在渡边心里的那种无奈和无助的孤独感。在直子自杀后,渡边的精神更是彻底崩溃,他陷进极端痛楚的漩涡中,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孤独感。
  很少有人愿意与孤独为伴,孤独是可怕的,它与个体的成长背景、所接受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环境都紧密联系着。尽管作品中主人公们孤独的内涵并不一样,承受孤独的能力和排遣孤独的方式也大相径庭,但从本质而言,他们都是孤独的。由于青春期的成长被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强烈困扰着,因此出现了对待生命极其消极的两个人——木月和直子,一个选择在青烟袅袅中死亡,另一个用绳子将生命在森林里终结,他们把死亡当成是逃避现实和实现自我救赎的最佳方式。
  女主人公直子沉浸在男友木月的自杀中难以自拔,她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无法顺畅地与外界交流。与人相处时,她总是感觉到不安甚至恐惧,她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沉沦着、绝望着,遗憾的是,她没有选择坚强,而是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另一位女主人公绿子,“全身迸发着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似沐浴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的一头小鹿”,她是作品中最具青春气息的人。但父母的病故,以及一连串的苦难让绿子的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境不富裕却在一家贵族学校念书,绿子与同学们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她对渡边说:“我觉得孤单,孤单得要命。”绿子蓬勃的青春中涌动着孤独的暗流。
  作品中还塑造了精明而有野心的“成功人士”永泽,这是一位善于利用社会潜规则投机钻营的人。他有着良好的家世与潇洒的外表,才华横溢并且拥有娴静善良的女友初美,但他的内心是孤独丑恶的,他选择同别的女孩厮混,通过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最终,初美的死在他与渡边之间划开了巨大的沟壑。他无疑也是空虚而孤独的。
  孤独往往深藏于内心最隐秘的部分,孤独意识并不仅仅为少数人所拥有,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孤独吞噬着人们内心的灵魂,考验着人们的忍耐极限,让其在痛苦中徘徊、挣扎。当沉溺于孤独的泥淖时,有些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而有些人则能直面孤独,勇敢地成长。木月和直子在痛苦中选择自杀,渡边在孤独中学会了宽容地对待生命,他在绿子的帮助和玲子的鼓励下,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三、村上春树的孤独感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一书的首页上写道: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孤独正是祭日的本质,也是贯穿这部书的主旋律。村上春树又何尝不是孤独的?他年少时厌恶读书,高中时抽烟、逃课、打麻将,大学读了7年才拿到学位。此时的村上春树,骨子里充满了叛逆的细胞,而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正是这部小说创作的最初诱因。成名后的村上春树也不擅于与人交际,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他更愿意用笔书写下一个个永恒的故事,用文字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   《挪威的森林》的译者林少华先生在这部書的译序中写道:“同是日本作家,川端也好,大江也罢,读之总觉得是在读别人……而读村上,我们则觉得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村上对于孤独与青春迷惘的看法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归属认同感。
  村上说:“我生长在冷战时代,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会受到影响。”村上的孤独与他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挪威的森林》包含着村上曾经的心灵创伤,有他对现实世界和人生经历的真实感受。村上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和看似平淡的笔调描述人生中淡淡的忧愁和孤独,触及孤独的底蕴。村上式的孤独不是廉价的暗自忧伤,也不是对个体情绪起波澜时的反复品味,更多是对人性以及社会环境深层次的质疑。他将自己的孤独注入主人公身上,通过渡边,这个全书中最具代表性的孤独者,用渡边的行为、语言和处世方式诠释了他对许多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书中不同人物间迥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村上没有进行高高在上的评判,并且在书的末尾处,渡边在电话亭给绿子打电话,给读者留下了“我现在哪里”的悬念,更多地赋予读者去思索体会。
  村上是孤独的,他说:“人和人生,在本质上都是孤独、无奈的。因此需要与人交往,以求彼此理解。”村上认为,孤独和无奈感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情感,正是由于村上对孤独品味得如此深刻,才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游走于孤单都市中年轻人的形象。但村上没有沉沦于这种孤独和空虚,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和实现自我救赎。
  “为什么大家非要变成如此孤独不可呢?”村上的呐喊直击都市年轻一代空虚寂寥的心。阅读村上的作品,可以让茫然无措的心灵寻找到真实的慰藉,疏解孤独的情绪所带来的苦楚,慢慢体会孤独中的意味。其实孤独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呢,我们需要的是直面孤独,迎接孤独,甚至享受孤独,发现孤独中蕴藏的别样风景。生命,就是一场修行,孤独能让一个人脆弱,也能让人更加坚强,它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锤炼一个人。
  《挪威的森林》这部有关青春与人生的小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青年人的孤独与无奈,包含了许多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它可以转化为蓬勃向上的正能量。拒绝选择抑或不敢抉择是最痛苦的孤独,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克服孤独,坚强成长,这就是成长过程中振奋人心的自我救赎。人必须学会在孤独中沉思,在沉思中成熟,在成熟中成长。纵使岁月以刻薄和荒芜相欺,我们仍需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
  参考文献:
  [1] 孙小雯.无处安放的青春——浅析《挪威的森林》的幻灭色彩[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2] 陈彦彤.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J].安徽文学,2009(4).
  [3]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 俞杭燕.试析《挪威的森林》的孤独主题[J].文学教育,2012(5).
  [5] 王丹.迷失在《挪威的森林》中的现代都市人[J].现代交际,2016(1).
  作 者:于千涵,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学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自《诗经》始,花草意象就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意象对《楚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并得以深入运用。本文试从“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花草之“烘托作用”和“寄于花草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 花草 楚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
期刊
摘 要:作为两位堪称“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代表人物,魏连殳和拉斯柯尔尼科夫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本着以善来改造世界,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世人的心,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现实胁迫,遭受着不被人理解的悲哀。最终他们偏离当初预设的人生轨道,在怨恨和愤怒的压抑之下,意识到正面抗争的无效性,双双走向人生的复仇。  关键词:拉斯柯尔尼科夫 魏连殳 复仇  关
期刊
摘 要:《诗经》的国风部分有很多表现爱情的佳作,但这首《静女》却别开生面,饶有风趣,它选取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重点表现恋爱中的女子的心事,将一位陷入爱河的痴情女子快乐甜蜜又担忧焦虑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异常丰富而生动,也从侧面折射出周代自由开放、尊重生命本体的那个天然、纯朴时代的美好。  关键词:静女 心事 恋爱 心理 新解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旧时对此诗有各家之说。最早《毛诗序》云: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身处多种文化背景的人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面临新的身份建构的挑战。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和“杂糅”学说分析澳大利亚小说《红线》中的人物身份重建问题,从而揭示小说中跨文化交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情怀,并且尝试性地为其他学者研究周思和其他澳大利亚作家提供并开拓一些新视角和新思路。  关键词:混杂 第三空间 身份重塑 多元文化  后殖民主
期刊
摘 要:从以《花间词》为代表晚唐五代直到清初,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为历代词人所推重。词至朱彝尊,突破当时词坛绮糜之风,其《静志居琴趣》集83首词,围绕妻妹冯寿常及他之间的感情抒写,虽为记“艳”,但却以真情为之,别开生面,为当时词坛来了一股淳雅之气。  关键词:朱彝尊 《静志居琴趣》 淳雅  晚唐五代时期,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中心的《花间词》奠定了词艳美的格调。宋代词人承“词为艳科”进行创作
期刊
摘 要:象征是作家比较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西藏著名新小说家金志国的作品《独屋》这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贯穿了颜色象征的手法;同时,色彩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同的。因而,本文试图从颜色象征的角度入手,尝试就拉美与西藏文化中的颜色象征作一些对比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探究两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  关键词: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金
期刊
摘 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创作的首部“公路小说”,这部以“我”的足迹为主要线索、以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与“垮掉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品——《在路上》,无论是文本风格抑或精神内核均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拟从两部作品的叙述姿态、主题思想以及叙述手法等方面入手,对文本深层结构里的共通精神进行探究,从而挖掘出能够对当代中国青年起到激励、鼓舞作用的宝贵价值。  关键
期刊
摘 要:莫言在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创作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了古今中外各种创作资源,使小说的叙述结构与故事内容适切组合、有效互动,让读者感受到其文字背后的深沉。本文在观照莫言其他小说的同时,以《生死疲劳》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小说的叙述结构和文学意蕴,认为莫言的作品体现了对历史、社会、人类、人性日渐开阔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莫言小说 叙述结构 文学意蕴 人性  从1981年在《莲池》发表短篇小说《春
期刊
摘 要:《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出任密州知州时所作。借助于描写出猎的狂态豪情,蘇轼表达了重新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的期许。作为苏轼较早创作的豪放词,此词品格高胜,境界阔大,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情感内涵 词史地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是时任密州知州的苏轼“小猎”而作。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期刊
摘 要:瑞士文坛活跃人物莱文斯基作为犹太人后裔,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都主要记录犹太人在欧洲近代反犹史中的苦难遭际。其代表作《梅尔尼茨》选取四个年份,讲述了犹太人梅耶尔一家在七十五年间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在犹太人中,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合流还是保持自己特有的个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种争论也贯穿于莱文斯基的这本小说之中。最终,梅耶尔家族的历史也越发演变成了欧洲犹太民族的历史,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