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杂中寻求第三空间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su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身处多种文化背景的人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面临新的身份建构的挑战。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和“杂糅”学说分析澳大利亚小说《红线》中的人物身份重建问题,从而揭示小说中跨文化交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情怀,并且尝试性地为其他学者研究周思和其他澳大利亚作家提供并开拓一些新视角和新思路。
  关键词:混杂 第三空间 身份重塑 多元文化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思想倾向的总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理论思潮,它并非单纯地反对什么,而是关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对抗的关系,关注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王宁在其文章中提到,后殖民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霍米·巴巴的文化定位既不是定位在后殖民宗主国的文化普适性意义上,也不是完全定位在抹平差异的所谓多元话语的问题上,而是定位在处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文化的疆界上,也就是其提出的第三空间。两种文化可以平等和谐共存于一个第三空间中,犹如周思小说《红线》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跨国爱情。该小说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浮生六记》为文学背景,以佛教轮回转世的思想为基奠,讲述了一对跨国恋人续写前世姻缘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分别代表中国文化和澳大利亚文化,他们在东西文化的杂糅中寻求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是一种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居于中间地带——第三空间的文化杂糅的新身份。
  《红线》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皮埃尔·瑞克曼斯说:“只有那些已经读过《浮生六记》的人才能完全估量出《红线》的独创性和复杂性。”《周日时报》(Sunday Times)认为《红线》是“由一位一流的澳大利亚小说家创作的一个难忘的爱情故事”,“是一部充满微妙对比和优美笔触的小说”?譺。
  一、身份的重建
  身份问题一直是澳大利亚文学中备受争议的话题。文化身份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小说《红线》中的主人公沈复灵是上海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估价师,在美国接受过良好教育。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中国人通常被描述成这种形象:他们在学术上古板势利,目光短浅,不愿接受外国文化和先进技术;在家庭关系上,他们是百依百顺的“孝子”形象。而在《红线》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沈完全颠覆了这种刻板形象。他思想开放,独立自由,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在事业上,他跟随自己的内心,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回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文物行业,在这里,沈能够把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在爱情上沈勇敢独立,实现自己身份的重建。在当时还不太开放的国内环境下,跨国婚姻还不能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沈认识了一位澳大利亚女孩,与鲁丝的相爱使他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给他一种灵魂交流的体验,这个外国女孩使得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份爱中,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身为一个中国人,拥有美国教育背景,爱上一个澳大利亚女该,面对中西两种文化,他没有迷失自己,而是在坚持本国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接受外国文化,并且勇敢地步入一段跨国爱恋。
  沈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有着东西两种文化背景,在自己的事业和爱情中,沈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建立了自己的文化新身份。
  小说中澳大利亚艺术家鲁丝在中国的经历也使她建立了自己的文化新身份。鲁丝身患重病,来到中国寻找生命的真谛。在这里,她遇到了贯通中西文化的沈复灵,自己的真命天子。小说的第三卷写道,而对她来说,他不但体现了一直存在于她内心深处的感觉,而且体现了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融化了内外之间的壁垒。有时候她想抗拒,但又意识到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不可捉摸,能把她带到任何地方。在和沈的相处过程中,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感觉席卷鲁丝,令她构建起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身份。现在她不仅仅是一个来到中国治疗疾病的外国人,她将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投射到自己的澳大利亚身份上,生成一种更完整的自身身份。这种身份重建的完成是由于她来到了中国,用心感受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遇到了沈——她在中国的爱人。在沈的帮助下,她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份纯粹的爱。在这份爱里,她对生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鲁丝带着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到中国,最后又选择离开爱人归隐山林,追随自己的心,追求一种更自由的生活。她发现了真正的自我,不再困惑,不再担忧自己的病痛之躯。在这里她收获了友谊和爱情,最后又毅然斩断这根与生活紧紧捆绑的红线,带着一种文化新身份走向生命的真谛。
  二、文化的杂糅
  中西方文化的杂糅是本篇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杂糅首先可以从小说的题目《红线》表现出来,这就令读者们想到中国文化里的神仙月老,掌管着人间的婚姻之事,而月老手中的正是一根将恩爱夫妻连接在一起的红线。而且,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很特殊的颜色,比如红棉袄、红灯笼、红对联、红盖头。作为一名澳大利亚作家,周思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多,他把这样一个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词作为小说的题目,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他把他的写作主题——跨文化交流首先体现在作品题目上,所以读者们首先就可以从题目上感受到小说文化杂糅的特点。
  在内容上,这本澳大利亚小说中处处可见中国和中国文化。鲁丝是一位澳大利亚艺术家,却对中国文化极感兴趣。周思刻画的鲁丝同时具备中澳文化的特征,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文化界限,是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抵抗和颠覆。鲁丝和古书中的芸娘一样,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多。她擅长中国画,举办自己的画展;喜欢中国刺绣,为自己绣鞋;偏爱中国食物,尤其是粥。中西文化的杂糅在鲁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这些实质具体的体现,中国精神也夹杂在小说里面。鲁丝身患重病来到中国寻求良方,冯大夫开的中药令她恢复不少,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精神净化了她的心灵,使得她对亲情、友情和爱情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所以病好之后魯丝选择抛开尘世中的一切,独自一人归隐上林,这其实是中国的道教思想——清心寡欲的精神拯救了鲁丝,指引她走向真正的自我。作者周思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的创作初衷是想说东方文明可以治疗西方文明的疾病,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的“平衡”“和谐”“耐心”很重要。传统中医集中了很多智慧,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研究,肯定有它神奇的疗效。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不能提供这种和谐,才有了无数个西方人来中国寻求希望的故事。所以,鲁丝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东方文化拯救了西方文化,且这种拯救是在东西方文化的杂糅下完成的。   三、杂糅中寻求第三空间
  在小说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并在第三空间——上海这个城市实现和谐共存。上海是一个交通便利的沿海城市,也是最早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城市之一,如今已经发展为汇集各国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为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平台,在这种交流中既有冲突又有契合。作者把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上海,很大原因上是由于他亲历了中国,对这里的人和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让代表澳大利亚文化的鲁丝和代表中国文化的沈在上海这个第三空间相遇,开始他们的爱情故事。两种文化在这个第三空间互相碰撞并且获得平等交流。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的重建也是在一个第三空间实现的,这个第三空间就是他们的跨国恋情。在这种跨国恋情里,没有自我和他者,双方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澳大利亚实行一种“白澳政策”,将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虽然这项政策在1968年被废除,可现如今仍然留有这种歧视和敌意情绪。但在身为澳大利亚人的鲁丝身上,丝毫看不出中澳文化的对立和抵触。在和沈相处的过程中,她从没有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没有一丝傲慢和对东方人的轻视态度;另一方面,鲁丝在沈的眼中也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异国女子,相反,沈被这个外国女孩所拥有的独特气所吸引,所以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爱着鲁丝。在这份跨国爱情里,也就是这个第三空间中,沈和鲁丝二人都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重新构建了自己的文化新身份。
  四、结语
  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中霍米·巴巴的“杂糅”和“第三空间”理论对小说《红线》中涉及的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和交流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揭示了作者的创作情怀——中国情结以及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题思想——东西方文化交流。
  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外国文学》,2002年第6期,第48页。
  ② 尼古拉斯·周思著、李尧译:《红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第84页。
  王静:《尼古拉斯·周思塑造的中国女性寻求文化身份的历程》,《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第375页。
  卢敏:《当代美国文学研究“杂糅”视角的运用与特征》,《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第69页。
  张丽丽:《跨国文学与跨文化交流——澳大利亚小说家尼古拉斯·周思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第6页。
  马丽莉:《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女性文化身份》,《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第2期,第114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澳大利亞文学中的中国题材小说研究”,项目编号:xj2016051
  作 者:魏路曼、侯瑞敏,河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澳洲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17世纪的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性因素,但通过对《熙德》《安德洛玛克》《伪君子》三部古典主义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学仍然潜藏着非理性因素,并且在古典主义各个时期呈现出各种相异的表现形态。  关键词:非理性 疯癫 福柯 悖论  正如众多教科书所说,古典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崇尚理性是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并不是古典主义选择了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豆沙段的实地调研,分析了五尺道豆沙段遗址的保存现状及开发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旅游开发对豆沙关古镇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古道遗址保护与现代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可行性,故对盐津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 五尺道豆沙段 遗址 旅游开发  先秦开道,秦开五尺道,汉武时期开通了南夷道,隋唐时期开石门道,盐津豆沙都是必经要塞,被誉为“锁钥
期刊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然而乡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思想解放、物质生活富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乡村文化失落、社会结构解体、乡村价值被抛弃等严重问题。本文采用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Hello!树先生》中的影像呈现,来反思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Hello!树先生》 乡村现代化 乡村价值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城镇化
期刊
要: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明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解构,对民族身份的追索及对现代人境遇的关注成为一个时代性问题。影视作品《塔洛》把视角引入了这个普遍性的焦点。展现了“塔洛”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边缘化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文化指向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塔洛》 符号 现代化 位移 边缘  2016年,在中外大片以强大的魅力风靡全球时,少数民族电影的幽谧芬芳却在逐
期刊
摘 要:京味文学百余年,走到叶广岑这一代,与其所负载的传统文化记忆已渐行渐远。红砖金瓦下的高贵、肃穆宁静的京城为时代的洪流所湮没,于是北京的传统形象及文化记忆亦无迹可寻。而叶广岑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在当代京味作家群中脱颖而出,完成了自己独特的京味美学。本文将从贵族遗韵、戏剧影响、回忆理性、视野方向等方面对叶广岑家族小说中的京味进行解读。  关键词:叶广岑 家族小说 京味  一、贵族有遗韵 贵族精神
期刊
摘 要:文字编辑和装帧设计者都是图书产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不仅如此,由于具有视觉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装帧设计还是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最有效的载体。书海出版社围棋文化系列图书在注重装帧设计增加图书辨识度,增强读者黏性等品牌建设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图书品牌 装帧设计 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方式和选择多样化。虽然图书与网络相比较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特性,但是图书市场受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说《红楼梦》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对比阅读,分析女主人公黛玉与芬妮的相似与不同,呈现出家庭关系、教养和亲密关系对她们的塑造和影响,主要体现在爱与责任、情感与利益的家庭关系的差别和她们在这样的关系中建构起来的品格的差别,而其背后可追寻的却是来自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 《曼斯菲尔德庄园》 黛玉 芬妮  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主要原因是
期刊
摘 要:自《诗经》始,花草意象就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意象对《楚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并得以深入运用。本文试从“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花草之“烘托作用”和“寄于花草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 花草 楚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
期刊
摘 要:作为两位堪称“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代表人物,魏连殳和拉斯柯尔尼科夫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本着以善来改造世界,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世人的心,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现实胁迫,遭受着不被人理解的悲哀。最终他们偏离当初预设的人生轨道,在怨恨和愤怒的压抑之下,意识到正面抗争的无效性,双双走向人生的复仇。  关键词:拉斯柯尔尼科夫 魏连殳 复仇  关
期刊
摘 要:《诗经》的国风部分有很多表现爱情的佳作,但这首《静女》却别开生面,饶有风趣,它选取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重点表现恋爱中的女子的心事,将一位陷入爱河的痴情女子快乐甜蜜又担忧焦虑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异常丰富而生动,也从侧面折射出周代自由开放、尊重生命本体的那个天然、纯朴时代的美好。  关键词:静女 心事 恋爱 心理 新解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旧时对此诗有各家之说。最早《毛诗序》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