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精神下的不懈追问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30595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韩寒创作的首部“公路小说”,这部以“我”的足迹为主要线索、以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与“垮掉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品——《在路上》,无论是文本风格抑或精神内核均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拟从两部作品的叙述姿态、主题思想以及叙述手法等方面入手,对文本深层结构里的共通精神进行探究,从而挖掘出能够对当代中国青年起到激励、鼓舞作用的宝贵价值。
  关键词:“公路小说” 《在路上》 探索精神
  韩寒的首部公路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下简称《1988》)保持了其一贯的幽默风格和对社会的犀利批判,小说情节似乎很简单:“我”开着一辆叫“1988”的旅行车去迎接一位朋友,路上遇到一位妓女——娜娜。故事在前进中缓缓展开,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与《在路上》相同的元素:公路、汽车、女人……
  一、叙述姿态:“反叛”的对话
  韩寒在小说的标题里,就明確了他这次的姿态——他要和这个世界“谈谈”。那么,他到底要和世界“谈谈”什么?作品首先介绍了“1988”这辆旅行车名字的由来:“我问他,这是什么时候出厂的车。我的朋友在车的大梁处俯身看了很久,说,1988年。”① 除了这个看似戏谑的情节,我们还可以从“1988”这个年份里,嗅到作者隐藏的意味——在1988年的后一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国家选择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道路,以强硬的态度来维护稳定。在发展的这条“国道”上,我们有得有失,显然韩寒的“对话”姿态,正是建立在对这种得失的思考之上。其次,从全书的潜在含义来看,“1988”还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作者在旅途中不停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表达出对过去时光的缅怀,以及与当下荒谬的社会现实相比,80年代理想高扬的可贵特征。因此,这种诘问世界的对话姿态,是“一种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反抗姿态,这种姿态是这个时代给予年轻一代的厚赠,虽然带有荆棘和危险”②。
  而《在路上》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美国社会问题的作品。凯鲁亚克通过《在路上》把焦点放在了“二战”过后的美国社会,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横行使美国文化被一片反理性、盲目的言论蒙蔽。苦闷的美国青年找不到出路,他们“逃离喧嚣的社会,追求爵士乐疯狂而快速的节奏,陶醉在性爱和吸毒的自我享乐之中”③。《在路上》写的就是“作家本人及几个垮掉分子在美国各地的流浪生活。小说既无结构又无情节,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曾被人讥为不是写作而是打字,但发表后却引起了轰动”④。它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美国主流话语权威的反叛,正是这种反叛的精神,出现了《在路上》里既像“疯子”又像“圣徒”的迪安,出现了一次次背上行囊出发的作家萨尔。小说中这对伙伴可谓“劣质斑斑”:超速驾驶,倒挂美国旗,偷窃东西,甚至还吸毒……用萨尔的话来说,他的犯罪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地位,“我是个小流氓,为了显示权威——我偷汽车,洋洋得意,那是表现自己地位的心理”⑤。
  二、主题思想:追寻与拷问
  《在路上》鲜明地体现了“追寻”的主题——对理想生活的追寻。萨尔向往自由洒脱的西部生活,选择放弃现有的安稳来寻找生活的真谛;迪安沉溺于刺激、速度等极端式生活体验。“那是我一生中难得有的最最奇特的时刻: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了。……我只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个人,一个陌生人……”⑥透过萨尔的视角,作者表达了对“自我”的忧虑——人的自我地位和生存价值正在被否定,生命正承受着不可承受之轻,人们无意义又愚昧地活,好像忘了自己还在活着。这时充满野蛮又不失活力的迪安的出现,似乎就是作者对生命意义思考的答案——到西部去,和当地的黑人一起过上随心所欲、自由恣意的日子。迪安和萨尔所追求的,是那种不需要奋力追逐终点的诗意的漫游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他们追寻的过程比结果更具有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萨尔和迪安上的路,实质上是“人生之路,求真之路,也是精神成长之路。所以,‘在路上’象征着垮掉一代永无止境的追寻”⑦。
  而《1988》在“上路”中更多地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拷问。“我”与之前的女友孟孟有过关于“温水煮青蛙”的讨论——“我”认为这个俗语是错误的,因为青蛙在温水里只要感到温度上升,就会自己跳出来,这就是现实;而孟孟则用行动颠覆了我的想法,她“赶在青蛙往外跳之前,一把用盖子扣住了锅,旋即把火开到最大”,并表示“这才是现实”。通过这段“触目惊心”的描写,作者向我们表明:在当今社会,也许理想再强大,也逃不过被现实埋葬的命运。孟孟本来是表演系里怀着明星梦的学生,后来在一个野鸡剧组拍摄电视剧时为了成名被潜规则,最后梦想破灭,沦为了妓女。作者通过种种荒诞的遭遇,以及孟孟的悲惨命运,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尽管文中笔调看似幽默、轻松,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沉重”的无奈,对现实感到悲哀而又诉说无门的无奈。在小说的结尾处,“我”找到了娜娜留下的孩子,“小家伙突然对着录音笔喊了一声‘咦’……这第一声,她既不喊爸爸,也未喊妈妈,只是对着这个世界抛下了一个疑问”。孩子的母亲是“有罪”的,她已经被这个时代所吞噬;而这个新生儿则是无罪的,她自降生伊始便对这个世界发出了一声疑问,同时也是对这个时代的拷问。
  三、不确定性与象征手法
  美国当代文论家哈桑指出,后现代主义其中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它具有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论、散漫性、反讽等多重衍生性含义。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⑧。韩寒丝毫不掩饰他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如果有未来,那就是1988——我也不知道”。纵览全文,这种不确定始终贯穿于小说的整个叙述过程之中。在“我”小的时候,丁丁哥哥与我告别,表示要去北方,“和这个世界谈谈”。不幸的是,他死在了这个对话的春天,一个颇具隐喻意味的春天里。除此之外,书中叙述的“不确定性”随处可见,“我”要迎接的那位朋友的身世之谜,孟孟成为全国头牌妓女之后的下落,作者都没有向我们明确交代。尤其是小说最后,“我”的朋友——1988的主人说的话更是意味深长:“记住,1988的机油尺是错的……加机油的时候……照着所有其他汽车来……这台发动机太老了,爆了就不好修了。”我们不禁揣摩起这段话深处的含义——我们的国家就是这一辆1988,“机油尺是错的”,是从苏联那里照搬过来的,加油的时候“照着所有其他汽车就行了”。可见,作者对于未来,是抱着一种“不确定”的态度的——1988年后我们国家的选择是对是错?他也不知道,只能通过“上路”的方式慢慢摸索了。   这种叙述中的“不确定”往往与象征手法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到“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这越来越差的空气,除了指污染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外,更暗指污浊不堪、让人难以呼吸的社会环境;“1988”不仅指代“我”所开的那辆旅行车,更象征着“我”在旅途中不断回忆起的少年时光——我们在受到临时工哥哥欺压的时候掏出宪法“保护”自己未果,肖华哥哥在严打时期因被诬告偷了一辆摩托车而入狱,它们在“我”的记忆里,共同构成了一个隐喻体系;同时,从全書的潜在含义看,“1988”显然还象征着20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精神,与路上遇到的种种荒诞对比,这层意味更是成为了作者批判现代社会理想沉沦的有力工具。
  《在路上》与象征手法的结合则更为紧密。书中的主人公——萨尔的名字就具有特别的象征意味。他的姓氏英文为paradise,即《圣经》中的伊甸园;他的名字Sal,是Salvation(灵魂拯救)的缩写。萨尔显然是作者笔下关于解放的寓言——人类正是通过“在路上”的探索,才能达到人性的复归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回归到伊甸园时代精神自由的状态。其次,萨尔在路途中灵魂的解放,与基督教里的洗礼仪式有着一定的对应性——基督教徒希望能够洗清自己的罪孽,从而回到上帝身边去。此外,他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同样是他的追求的象征。萨尔多次表明,他要找一个可以与之结婚的女人,一个能够进行深度灵魂交流、志同道合的女人,经过多次的颠沛流离,萨尔从劳拉身上看到了他“一直在寻找而且找了很久的纯洁、温柔、可爱”⑨。正是多年探索的失败与痛苦,使萨尔的思想变得成熟起来,从而能够发现、认识和珍惜人身上的可贵之处。
  结语
  迪安曾问萨尔,“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⑩《在路上》问世的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青年勇于探索理想、追求自由,“永远在路上”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精神追求的符号。韩寒的公路小说《1988》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无疑也是“在路上”式的,体现了他创作上的渐趋成熟和对现实的勇于担当,同时也体现出——文学关注现实、超越传统的精神内核是超越阶级、国家和时代的,它永远不会过时。
  ① 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2页。(以下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该书,不再另注)
  ② 田忠辉:《姿态:边走边说——读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小说评论》,2012年第1期,第130页。
  ③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554页。
  ④ 曹顺庆:《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页。
  ⑤⑥⑨⑩ [美]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第21页,第314页,第321页。
  ⑦ 肖明翰:《垮掉一代与〈在路上〉的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67页。
  ⑧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
  作 者:薛展鸿,广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要: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明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解构,对民族身份的追索及对现代人境遇的关注成为一个时代性问题。影视作品《塔洛》把视角引入了这个普遍性的焦点。展现了“塔洛”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边缘化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文化指向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塔洛》 符号 现代化 位移 边缘  2016年,在中外大片以强大的魅力风靡全球时,少数民族电影的幽谧芬芳却在逐
期刊
摘 要:京味文学百余年,走到叶广岑这一代,与其所负载的传统文化记忆已渐行渐远。红砖金瓦下的高贵、肃穆宁静的京城为时代的洪流所湮没,于是北京的传统形象及文化记忆亦无迹可寻。而叶广岑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在当代京味作家群中脱颖而出,完成了自己独特的京味美学。本文将从贵族遗韵、戏剧影响、回忆理性、视野方向等方面对叶广岑家族小说中的京味进行解读。  关键词:叶广岑 家族小说 京味  一、贵族有遗韵 贵族精神
期刊
摘 要:文字编辑和装帧设计者都是图书产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不仅如此,由于具有视觉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装帧设计还是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最有效的载体。书海出版社围棋文化系列图书在注重装帧设计增加图书辨识度,增强读者黏性等品牌建设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图书品牌 装帧设计 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方式和选择多样化。虽然图书与网络相比较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特性,但是图书市场受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说《红楼梦》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对比阅读,分析女主人公黛玉与芬妮的相似与不同,呈现出家庭关系、教养和亲密关系对她们的塑造和影响,主要体现在爱与责任、情感与利益的家庭关系的差别和她们在这样的关系中建构起来的品格的差别,而其背后可追寻的却是来自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 《曼斯菲尔德庄园》 黛玉 芬妮  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主要原因是
期刊
摘 要:自《诗经》始,花草意象就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意象对《楚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并得以深入运用。本文试从“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花草之“烘托作用”和“寄于花草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 花草 楚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
期刊
摘 要:作为两位堪称“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代表人物,魏连殳和拉斯柯尔尼科夫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本着以善来改造世界,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世人的心,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现实胁迫,遭受着不被人理解的悲哀。最终他们偏离当初预设的人生轨道,在怨恨和愤怒的压抑之下,意识到正面抗争的无效性,双双走向人生的复仇。  关键词:拉斯柯尔尼科夫 魏连殳 复仇  关
期刊
摘 要:《诗经》的国风部分有很多表现爱情的佳作,但这首《静女》却别开生面,饶有风趣,它选取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重点表现恋爱中的女子的心事,将一位陷入爱河的痴情女子快乐甜蜜又担忧焦虑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异常丰富而生动,也从侧面折射出周代自由开放、尊重生命本体的那个天然、纯朴时代的美好。  关键词:静女 心事 恋爱 心理 新解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旧时对此诗有各家之说。最早《毛诗序》云: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身处多种文化背景的人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危机,面临新的身份建构的挑战。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第三空间”和“杂糅”学说分析澳大利亚小说《红线》中的人物身份重建问题,从而揭示小说中跨文化交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情怀,并且尝试性地为其他学者研究周思和其他澳大利亚作家提供并开拓一些新视角和新思路。  关键词:混杂 第三空间 身份重塑 多元文化  后殖民主
期刊
摘 要:从以《花间词》为代表晚唐五代直到清初,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为历代词人所推重。词至朱彝尊,突破当时词坛绮糜之风,其《静志居琴趣》集83首词,围绕妻妹冯寿常及他之间的感情抒写,虽为记“艳”,但却以真情为之,别开生面,为当时词坛来了一股淳雅之气。  关键词:朱彝尊 《静志居琴趣》 淳雅  晚唐五代时期,以“绮筵公子,绣幌佳人”为中心的《花间词》奠定了词艳美的格调。宋代词人承“词为艳科”进行创作
期刊
摘 要:象征是作家比较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西藏著名新小说家金志国的作品《独屋》这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贯穿了颜色象征的手法;同时,色彩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同的。因而,本文试图从颜色象征的角度入手,尝试就拉美与西藏文化中的颜色象征作一些对比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探究两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  关键词: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