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的心事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的国风部分有很多表现爱情的佳作,但这首《静女》却别开生面,饶有风趣,它选取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重点表现恋爱中的女子的心事,将一位陷入爱河的痴情女子快乐甜蜜又担忧焦虑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异常丰富而生动,也从侧面折射出周代自由开放、尊重生命本体的那个天然、纯朴时代的美好。
  关键词:静女 心事 恋爱 心理 新解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旧时对此诗有各家之说。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但我对这首爱情诗的理解角度和表现重点却有不同的看法,在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它不受年龄、地位等的限制,人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借用欧阳修《玉楼春》里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所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将爱情作为永恒的主题加以表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尤其是来自民间歌谣的“国风”部分,就有许多篇目表现爱情。无论是表现男子对心仪女子思恋的《关雎》《采葛》,还是表现女子对心上人思念与等待的《子衿》《有之杜》;无论是表现男女约会时打情骂俏的《山有扶苏》,还是表现情侣闹矛盾而冷战不休的《狡童》;无论是表现男子对心上人坚定专一的《出其东门》,还是表现男子邂逅一位美丽女子后心荡神摇的《野有蔓草》;无论是表现女子待嫁的急切心情的《有梅》《匏有苦叶》,还是表现婚礼热闹场面的《木》《鹊巢》;无论是表现男子对自己曾经恋情的美好回忆的《桑中》,还是表现女子回忆与心爱男子约会的《丘中有麻》;无论是表现对丈夫深情思念的《雄雉》《莆田》,还是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后痛苦异常的《柏舟》《谷风》,围绕“爱情”,《诗经》留下了许多精美无比又动人心扉的佳作,这些作品来自那个质朴自由的时代,散发着远古朴素天然的清新气息,它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为政治服务的教化之声,它是从人们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动人情歌,而在这些表现“爱情”的诗作中,有一首情诗却写得别开生面,饶有情趣,这就是《邶风·静女》。
  首先,从题目来看,《诗经》“国风”部分的爱情诗,基本都是借物来作题目,例如“泉水”、“大车”、“关雎”、“鹊巢”、“木”、“桃夭”等等,唯独这首诗是以人,以贞静娴雅的美丽女子——静女为题目,那也就是说,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对象就是静女,这样别开生面的标题,自然会让读者产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急欲了解这一古代女子的真实芳容,那么,诗歌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一美丽女子的呢?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然而诗歌真正描写这一女子的词却只有两个字“姝”、“娈”。“姝”是美好的意思,“娈”是美丽的意思,再加上“静”字,这三个字简单地勾勒出一位面容姣好秀丽、性格温柔娴雅的少女形象。而全诗共三章,都没有直接正面写静女,而是通过男子的叙述,从侧面来展示静女的美好,而恰恰是这样的角度,就把对静女描写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将恋爱中静女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更加丰富细腻地展示出来,静女的形象也更加丰满而有光彩。
  诗的第一章就将我们带到了一对恋人约会的场景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俟:等候。城隅:城角隐蔽处),爱而不见(爱:通“”,隐藏。见:通“现”,出现),搔首踟蹰(徘徊不定)。”在城墙的角落里,有一男子按照静女相约的时间地点来赴约,可是却迟迟不见静女的身影,男子疑惑地挠着头走来走去。诗歌强调,是静女主动约的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静女虽然外表贞静娴雅,内心却是大胆狂热,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等男子到了约会地点,静女却“爱而不见”,是她爽约了吗?还是有意藏起来了呢?这是诗歌一开始留给读者的一个疑问与悬念。而男子因为静女很美好,所以也就兴冲冲地,满心喜悦地赴约了,可是静女却不见踪影,那么在约会地点挠头徘徊的他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呢?他是焦急、担心静女发生什么特殊情况才失约呢?还是生气、怨恨静女在耍他、玩弄他呢?或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猜不透静女到底是什么心思呢?这第一章寥寥两句,就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将恋爱中的男女神秘的内心活动真实地表现出来。
  第二章、第三章是写这一男子在约会地点的心理活动。从第一章我们知道,静女喜欢这一男子,所以主动提出约会,而这一男子也觉得“静女其姝”,就应约而来,可静女却“爱而不见”,男子就要猜测和分析静女的心事了。男子在第二章回忆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状植物,或为红色箫笛一类的管乐器)。彤管有炜(有炜:红润美丽),说怿女美(说:通“悦”。怿:喜爱)。”静女曾经给我赠送过彤管,我很喜欢静女的礼物,觉得它很美。第三章男子又回忆说:“自牧归荑(牧:郊外田野。归:通“馈”,赠。荑:毛芽草),洵美且异(洵:实在,诚然)。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女:通“汝”,指荑),美人之贻。”静女曾经从野外采来初生的白茅送给我,这可不是普通的茅草,它表达着静女对我的爱意,也象征着婚媾,这实在是很美很特殊的礼物啊!我很喜欢这个礼物,因为它是静女送我的。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但通过这两章内容的叙述,我们的脑海里出现了两幅美好的画面:痴情的静女一而再地、委婉地向心仪的男子表达爱意,她送男子彤管,感觉表达还不够明朗,索性直接按照当时民间的旧俗,不辞辛劳地从郊外采来表达爱意,将象征婚姻的白茅赠予男子,这等于静女已坦诚地告诉男子,我喜欢你,我愿意嫁给你,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也会像生机勃勃的白茅一样红红火火。从这里可以看出,静女已深陷爱河不能自拔,她甚至在私订终身,这是一个多么大胆勇敢地追尋自己幸福的女子呀!当然,读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推测,男子在搔首踟蹰时通过对他和静女往事的回忆,也应该消除了疑惑,找到了答案:静女她是真心喜欢我的,而我也很喜欢她,不要再胡思乱想了,我再耐心地等等吧,她一定会来的。   通过诗歌短短六句的分析,一个美丽娴静,却又热情大胆,勇于追求爱情的静女形象已跃然纸上,但这还不是静女性格的全部,静女是一个对爱情,对生活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她追求的不是一厢情愿的爱情,如同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追求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情,这是爱情的最理想境界。有人说,爱情只有三种状态:我爱你,你却不爱我,我为你付出一切,你也无动于衷;你爱我,我却不爱你,你为我做得再多,我也不会被感动;我爱你时,却惊喜地发现你也恰恰爱着我。静女追求的就是第三种状态的爱情,那么,静女怎样才能知道她心仪的男子是否也是真心爱着她呢?那我们就要回到诗歌一开始留给读者和约会男子的疑问——明明主动相约却为何“爱而不见”呢?这就是静女的心事,也是静女的智慧。作为一个陷入爱河的痴情女子,静女最大的心事就是要知道对方的心思,确定她追求的男子是否也对自己情有独钟,所以她故意设定了这样的场景,使用了一点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试探、考验这个男子到底爱自己有多深,所以她早早来到约会地点,藏在暗处,观察男子的神态和举动,如果男子对她的迟到表现出不满、气愤,甚至等候时间不长就拂袖而去,那就证明这一男子不在乎她;相反,如果男子表现出焦虑、担心,并耐心、执着地等候着她,那他一定是真心喜欢她的。当然,作为旁观者的读者,我们相信静女一定能得到这份美好踏实的爱情,拥有幸福甜蜜的生活,因为真爱就在他们心间。
  诗歌《静女》只选取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片段,却活脱脱地将恋爱中的少男少女甜蜜、焦灼、期盼、担忧、快乐等等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出来,使诗歌散发着人性天然的、纯真的美好光辉,这样純美的爱情,也折射出周代自由开放、尊重生命本体的社会现实。而静女的心事,也从远古走到了今天,因为爱情永远是美好而永恒的。
  参考文献:
  [1] 庞坚.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 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沐言非.诗经·楚辞[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4] 梁高燕.从对《邶风·静女》中“彤管”的考证谈有关诗句的重译[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5]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
  [6] 杜凤坤.《静女》中的“管”、“荑”文化新探[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9).
  作 者:楚艳平,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诗词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方向。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改编自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同名小说的电影《香水——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多被视为对一个残酷杀人犯离奇一生的讲述。然而此电影实际揭示了社会等级差异、人性变异和解放以及狂烈艺术家对于美的极限追求等诸多深刻主题。本论文主要从对比手法、叛逆手笔和特殊意象诠释三种表现方式的运用,探析它们在传达电影另类思想和美感体验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香水》 人性 展露手法  电影《香水—— 一个谋杀犯的
期刊
摘 要:17世纪的西方古典主义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性因素,但通过对《熙德》《安德洛玛克》《伪君子》三部古典主义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学仍然潜藏着非理性因素,并且在古典主义各个时期呈现出各种相异的表现形态。  关键词:非理性 疯癫 福柯 悖论  正如众多教科书所说,古典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崇尚理性是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并不是古典主义选择了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方丝绸之路五尺道豆沙段的实地调研,分析了五尺道豆沙段遗址的保存现状及开发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旅游开发对豆沙关古镇旅游业发展与保护的作用,从而论证了古道遗址保护与现代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可行性,故对盐津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 五尺道豆沙段 遗址 旅游开发  先秦开道,秦开五尺道,汉武时期开通了南夷道,隋唐时期开石门道,盐津豆沙都是必经要塞,被誉为“锁钥
期刊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然而乡村现代化在促进乡村思想解放、物质生活富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乡村文化失落、社会结构解体、乡村价值被抛弃等严重问题。本文采用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Hello!树先生》中的影像呈现,来反思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Hello!树先生》 乡村现代化 乡村价值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城镇化
期刊
要: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明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解构,对民族身份的追索及对现代人境遇的关注成为一个时代性问题。影视作品《塔洛》把视角引入了这个普遍性的焦点。展现了“塔洛”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边缘化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文化指向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塔洛》 符号 现代化 位移 边缘  2016年,在中外大片以强大的魅力风靡全球时,少数民族电影的幽谧芬芳却在逐
期刊
摘 要:京味文学百余年,走到叶广岑这一代,与其所负载的传统文化记忆已渐行渐远。红砖金瓦下的高贵、肃穆宁静的京城为时代的洪流所湮没,于是北京的传统形象及文化记忆亦无迹可寻。而叶广岑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在当代京味作家群中脱颖而出,完成了自己独特的京味美学。本文将从贵族遗韵、戏剧影响、回忆理性、视野方向等方面对叶广岑家族小说中的京味进行解读。  关键词:叶广岑 家族小说 京味  一、贵族有遗韵 贵族精神
期刊
摘 要:文字编辑和装帧设计者都是图书产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不仅如此,由于具有视觉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装帧设计还是图书品牌和出版社品牌最有效的载体。书海出版社围棋文化系列图书在注重装帧设计增加图书辨识度,增强读者黏性等品牌建设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图书品牌 装帧设计 沟通机制  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方式和选择多样化。虽然图书与网络相比较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特性,但是图书市场受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说《红楼梦》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对比阅读,分析女主人公黛玉与芬妮的相似与不同,呈现出家庭关系、教养和亲密关系对她们的塑造和影响,主要体现在爱与责任、情感与利益的家庭关系的差别和她们在这样的关系中建构起来的品格的差别,而其背后可追寻的却是来自信仰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 《曼斯菲尔德庄园》 黛玉 芬妮  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主要原因是
期刊
摘 要:自《诗经》始,花草意象就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意象对《楚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楚辞》中,花草意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象征比喻系统并得以深入运用。本文试从“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花草之“烘托作用”和“寄于花草之情”三个方面来分析《楚辞》对《诗经》花草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 花草 楚辞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篇章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
期刊
摘 要:作为两位堪称“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代表人物,魏连殳和拉斯柯尔尼科夫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本着以善来改造世界,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世人的心,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现实胁迫,遭受着不被人理解的悲哀。最终他们偏离当初预设的人生轨道,在怨恨和愤怒的压抑之下,意识到正面抗争的无效性,双双走向人生的复仇。  关键词:拉斯柯尔尼科夫 魏连殳 复仇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