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教学也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这就需要在教学前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方式,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认知及学习规律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规范化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168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老师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定位与设计,能使师生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突破学习重难点,使教与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鉴于此,对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十分必要。但就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仍旧存在较多的弊端。
一、弊端分析
(一)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明显的弊端。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也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的发展趋势与设计方式,以确保教学的时代性。科学老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需要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效的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设计模式,并通过不断的对比,分析出最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式。并积极分析新课标改革对科学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去规范和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但从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老师的教学设计现状来看,较多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处于随意的状态,并没有科学的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教材实际情况,片面的认为分析教学即分析教学背景。这只会导致老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灌输知识的量,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此外,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也非常的随意,总是通过灌输知识来完成教学目标,丝毫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缺乏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存在老师对概念描述不准确的情况,使得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清楚,导致学习处于混乱中。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关键知识概念没有理解透彻导致的,使得课中语言表述不清楚,或者采取对话式的讲解方式解释相关概念,使得学生吸收新概念的能力不断降低。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对概念的分析与理解,并在課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灵活的调控教学进程,确保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每个小学生在没有学习科学课程前,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科学概念”,虽然学生的认知不够全面与系统,但却是学生对世界最初的、主动性的思考。因而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保留学生的积极思考习惯,只需要将学生的观念引向科学的方向即可,这将会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而,引导学生从经验到科学概念的转变,是规范化设计的首要条件,也是其重要的起点。比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给出声音产生的定义,学生会说拨动、吹弹、说话等等,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分析不同声音产生的共性,即振动,也就是受力物体发生的明显变化。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能真正引导学生以科学课程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二)利用教学目标带动教学设计
设计规范化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水平,还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当学生的经验是一个点时,课堂目标必须要设计为另外一个点,规范的教学设计就是将两点连接。这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为课堂结束的终点,并设计出两点科学连接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是为了单纯掌握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不能停留于教学方法和作业的设计中,而是要加强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与探究问题,让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学科精神,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实现规范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实验及探究活动的重视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实验的设计环节,并以实验为出发点给学生讲解相关科学知识,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比如在学习《本地的土壤》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土壤材料让学生真实感受组成土壤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进行实验,并通过汇报、演示等来展示成果。这样的实验及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与多彩。
三、探究发现
(一)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二)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三)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四)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是高效化教学的必然途径。实际教学设计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基础、能力等来规范教学设计,可以从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教学目标带动教学设计及加强对实验及探究活动的重视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春.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7(23)
[2]刘苏华.浅析学科化、规范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措施[J].考试周刊.2015(90)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规范化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168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依据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老师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定位与设计,能使师生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突破学习重难点,使教与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鉴于此,对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十分必要。但就从目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仍旧存在较多的弊端。
一、弊端分析
(一)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这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明显的弊端。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也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的发展趋势与设计方式,以确保教学的时代性。科学老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需要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效的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设计模式,并通过不断的对比,分析出最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式。并积极分析新课标改革对科学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去规范和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但从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老师的教学设计现状来看,较多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处于随意的状态,并没有科学的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教材实际情况,片面的认为分析教学即分析教学背景。这只会导致老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灌输知识的量,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此外,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也非常的随意,总是通过灌输知识来完成教学目标,丝毫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缺乏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存在老师对概念描述不准确的情况,使得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清楚,导致学习处于混乱中。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是由于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关键知识概念没有理解透彻导致的,使得课中语言表述不清楚,或者采取对话式的讲解方式解释相关概念,使得学生吸收新概念的能力不断降低。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强对概念的分析与理解,并在課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灵活的调控教学进程,确保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策略分析
(一)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每个小学生在没有学习科学课程前,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科学概念”,虽然学生的认知不够全面与系统,但却是学生对世界最初的、主动性的思考。因而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保留学生的积极思考习惯,只需要将学生的观念引向科学的方向即可,这将会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而,引导学生从经验到科学概念的转变,是规范化设计的首要条件,也是其重要的起点。比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给出声音产生的定义,学生会说拨动、吹弹、说话等等,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分析不同声音产生的共性,即振动,也就是受力物体发生的明显变化。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能真正引导学生以科学课程的视角来分析问题。
(二)利用教学目标带动教学设计
设计规范化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水平,还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当学生的经验是一个点时,课堂目标必须要设计为另外一个点,规范的教学设计就是将两点连接。这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为课堂结束的终点,并设计出两点科学连接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是为了单纯掌握知识。因此,教学设计不能停留于教学方法和作业的设计中,而是要加强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与探究问题,让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学科精神,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实现规范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实验及探究活动的重视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特征,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实验的设计环节,并以实验为出发点给学生讲解相关科学知识,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比如在学习《本地的土壤》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土壤材料让学生真实感受组成土壤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确定主题,进行实验,并通过汇报、演示等来展示成果。这样的实验及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与多彩。
三、探究发现
(一)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二)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三)对学生要有研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四)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规范化教学设计是高效化教学的必然途径。实际教学设计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基础、能力等来规范教学设计,可以从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教学目标带动教学设计及加强对实验及探究活动的重视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春.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7(23)
[2]刘苏华.浅析学科化、规范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措施[J].考试周刊.20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