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文化认同中的性别差异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中,男性和女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对构成保安族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外显的基本要素服饰作了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保安族社会中,服饰的选择与传承往往由女性用其外在的服饰特征展示、继承并传播文化,在维系保安族民族身份上,女性发挥着比男性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保安族;文化认同;性别差异;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4-0038-02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立世的基石和灵魂,无文化特征便不能成为一个民族。要想准确地认识、理解一个民族,首先应该从文化开始。“认同”一词常出现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内,主要在说明“个人”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归属问题,阐述个体内在的情感依附、态度倾向和外显的行为表现,并解释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连结关系,借着参照团体之特质予以内化,形成对人格长久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观点在探讨认同的概念时,有两个重点:第一是认同的形成乃是“后天环境”塑造的;第二是在形成认同的过程中,参照团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简单地说,环境因素和参照团体的呈现,构成了认同形成的主要因素。认同是人们在寻求自我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同中取异、异中求同的生活组织方式。一般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会通过共同符号的使用来建构他们内心心理的自我感与认同感。①文化认同是指对某一特定文化欣然向往,拥有好感并有意追求、融入与实践的程度,也就是对某特定文化的认同感,认同的对象,可以包括个人、性别、年龄、社会、族群以及民族等,认同是多层次上多元框架下的接受或者拒绝。文化认同的过程有两种运作方式:一是寻求身份的认同,反映的是对本群体文化的接受和推崇;二是受外界影响而出现对本群体文化的抛弃或者逃离自身文化的束缚,企图尝试有别于自我群体环境的文化。文化认同作为身份识别、规范求同和归属感确立的一种符号与意义的赋予过程,它在不同的层次、范围上有着不同的性质、方式和效果预期。
  把女性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法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之后在英美等欧美国家流行开来。②“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关于妇女解放的意识传入中国,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次女性文化热,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人性复归的思潮中,许多女性学者从自身的角度考察女性,再一次掀起女性文化热潮。③女性文化不仅仅指女性以自己为坐标的自我文化表征,还指文化符号附着在女性身上所传递的,代表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
  服饰不仅是民族文化体系中最直观的文化事象,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明的晴雨表,它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演进、政治观念、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服饰文化,除了表现在其外表的质地、面料、款式、色彩、画纹等显形的文化现象而外,同时还有隐形于以上内容的表现在民族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如色彩的取舍、款式的审美风格以及禁忌甚至政治等观念性的内容。服饰文化的隐形特质规定和制约着一个社会集团对服饰的选择,包括对服饰质地、面料、款式、色彩和画纹的选择。
  在民族传统服饰保存方面女性具有特殊的作用。妇女在保存原有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妇女成为族群文化的坚守者和同化的堡垒。民族服饰特征的消失,总是从男性开始,最后终结于女性。
  明末清初,生活在青海同仁的保安族社会发展很快,人口逐渐增加,户数达1000多户,由土千户进行直接管理。由于保安族与蒙古族历史上的渊源关系,所以服饰与蒙古族相近。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到了清朝后期,因受藏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蒙古族服饰特点,尤其保安族女子的服饰更多地保留了蒙古族服饰的特点。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着同仁时期的民族服饰。据大墩的长毛老人回忆,在解放前,保安族男士服装像藏袍,女士像蒙古族服饰,同样据相关研究至新中国成立前保安语中藏语借词已经超出了蒙古语,④可见在保持民族固有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女性的确是“最后一道提防”。新中国成立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性喜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
  而如今,我们在进行本次调查的前期准备阶段,查阅近期相关研究成果时看到保安族的民族服饰有号帽(即白顶帽)、白衫、盖头、沙巾、“仲北”等等。当然还有一些资料中显示的,作为保安族重要工艺品的“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服饰的一部分。但当行走在从兰州——临夏——大河家最后进入保安三庄的调查时,我们丝毫看不出保安族的民族服饰和当地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穆斯林民族有何区别,都是白顶帽、白衫、盖头、纱巾、仲北,这是我们视野扩大后的情况。把描述的视野缩小在保安三庄的话保安族民族服饰就是白顶帽、白衫、盖头、沙巾、仲北,但当我们穿梭于大河家与保安三庄的来回观察中,将视野稍微扩大一点后使我们产生困惑,最棘手问题接踵而至,那么保安族传统民族服饰文化是怎样的呢?上述号帽、白衫、盖头、沙巾、仲北等等是不是保安族的民族服饰呢?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同样也在困扰着保安族重塑民族独特性的实践活动之中。⑤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屡次请求老者让我们看看保安族的民族传统服装,但遗憾的是这种过去的服饰,在当地并不认为是民族特色的服装,都以“老式的东西”为由,划为“过时”、“古旧”、“不流行”的范畴,逐渐被淘汰,至今已经记不起来自己民族服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此保安族民族服饰的认同不能最终确定。既然是“老式”、“过时”、“古旧”、“不流行”服装,那么相反现在保安族的服饰就是本民族较流行的服饰,也是保安族民族经过抛弃原来的民族服饰之后从新选择的民族服饰。那么这里有一个包括研究者们和保安族族群自己对保安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包围着保安族的河湟穆斯林文化圈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直接可以感受到并参与其中的“传统文化”,就是宗教文化。长期以来,在穆斯林民族中国家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的肯定被理解为宗教信仰之下的文化,比如穆斯林五大宗教功课之一的封斋,至今都是以民族风俗习惯看待的。这样国家的威望成为一种强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的力量,并产生了强大的社会观念支配着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社会中的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保安三庄的保安族穆斯林为了信仰的证明,就逐渐与外界的穆斯林民族在宗教上逐步看齐,当宗教的支配力越来越强时,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往往会被以“野道”、“落后”、“不懂事”逐步淘汰,比如我们所论的民族传统服饰就会以“老式”、“过时”、“古旧”、“不流行”等理由,逐渐从元代蒙古式到清初的藏式,再到大河家的回族式而被历史遗忘两次。保安族的服饰在许多方面都是宗教信仰的标志。服饰是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服饰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保安族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与审美价值观念,代表了这个穆斯林群体的文化价值趋向,也是伊斯兰文化中国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留下来的当然就是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也就是研究者和穆斯林民族所坚持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把视野缩小的话,号帽(即白顶帽)、白衫、盖头、沙巾、仲北等等的的确确是保安族的民族传统服饰。 如今,当我们理解了保安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后,就不难解释我们提出的“在维系少数民族身份上,妇女起着比男性更重要的作用”的观点,在民族传统服饰保存方面女性的确是坚守者和同化的堡垒。
  我们在保安族村庄的调查中同样发现了当地的“时髦”的男人与“守旧”的女人,⑥在服饰穿着上尤其明显。当穆斯林迎接时代潮流纷纷换上了现代服饰时,男士则是西服领带皮鞋,像象征民族身份服饰的白号帽也只是在红白喜事、宗教节日时才能用到,被外界渲染的保安腰刀作为服饰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任何表现。然而保安族妇女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依然恪守伊斯兰教法,遵循着教条教规的要求,戴头巾、穿长袖、穿宽松长裤等,各式头巾以及巴基斯坦式长衣长裤,在保持传统文化中又不失宗教性和时尚性。保安族妇女以及她们的服饰不仅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也是她们信奉宗教的、民族文化的代表,因此妇女是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在保安族社区民族传统服饰的保存方面女性具有特殊的作用,她们是族群文化的坚守者和同化的堡垒。在保安族社会中女性用其外在的服饰特征展示文化、继承并传播文化,在维系保安族民族身份上,妇女起着比男性更重要的作用。
  [注 释]
  ①Oswald, Laura R. The place and Space of Consumption in a Material World, Design Issue(Spring):48~62.
  ②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③张新蕊:《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涵的女性文化特征》,《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④杜鲜、彭清深主编:《保安族——甘肃积石山县大墩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84页。
  ⑤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
  ⑥沈海梅:《族群认同:男性客位化与女性主位化——关于当代中国族群认同的社会性别思考》,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2006年3月15日。
其他文献
[摘要]有着近十年日本留学经历的作家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留日作品中对异国形象的个性化抒写,对于研究近现代留学生对祖国对异域的双重矛盾心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本文从郁达夫自身经历出发,结合社会现实和作品形象,研究一代留学生对祖国、对日本爱与怨的复杂心理。  [关键词]郁达夫;留日作品;爱与怨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
期刊
[摘要]麦兆辉、庄文强执导的电影《关云长》将关羽这一在历史长廊和文学画卷中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进行了重新塑造。纵观整部影片,其对关云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演绎并不尽如人意,存在母题与人物原型主题脱节、对人物原型的“颠覆”与“恶搞”等主要弊病。  [关键词]《关云长》;电影;人物形象;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J9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33-02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实例分析等方法,以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为例,论述了人民网与凤凰网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差异,以期提高新闻网站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从而加强舆论引导功能。  [关键词]人民网;凤凰网;框架理论;重大突发事件;北京“7·21大暴雨”事件  [中图分类号]TP39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
期刊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宗璞是一位深具中西文化素养、独树一帜的作家。她以敏锐的直觉,关照自然万物,关照生命,关照爱与美,由此形成了她作品的独特风格和她的生命美学观。其生命美学观的内涵可以从生命的本质、基本属性、生命美学观的核心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通过正反对比表现民族生命、个体生命之美。  [关键词]宗璞小说;生命美学;爱与美;人性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日本文学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发现雪意象较高频率地出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本文以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川端康成的《雪国》、渡边淳一的《一片雪》等作品为考察中心,探析雪意象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蕴。  [关键词]日本近现代文学;雪文化;《春雪》;《雪国》;《一片雪》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从创作初衷和诗歌文本本身解读,《有赠》只是诗人写给妻子薛如茵的爱情诗,我们理应抛弃关于政治、革命的附加阐释,将这首诗最核心的对于爱的歌颂作为探讨中心。《有赠》是一首超越时代和信仰的爱情诗,曾卓先生以它诠释了人性中最伟大的爱情,同时歌颂了母爱般的爱情对于每个人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曾卓;《有赠》;爱情诗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
期刊
[摘要]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泛滥现象如今已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媒体和广大观众对此都做了积极的批评指正。对于这一电视剧发展进程中的独特现象,既有市场的自发性原因,也有电视剧创作者的直接原因,还与受众的喜好原因密切相关。引荐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我们可以对此种电视剧文化现象进行全面认知。“把关人”在以自己的标准把关信息流入渠道的同时,更应当“自我把关”,才能良性地促进信息的流通传播,这对于电视剧传
期刊
[摘要]本文以天水市博物馆临时展览情况为例,从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坚持公益属性,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常办常新临时展览,吸收交流经验成果、提高策展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中小型博物馆应如何发挥临时展览的作用,从而达到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促进博物馆科学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型博物馆;临时展览;天水市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
期刊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困难,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关注和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其良好的社会心态、心理素质,培养其高尚的心理情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亟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
期刊
[摘要]宁瀛是中国当代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其创作的“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在当代电影创作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以“北京三部曲”为例,分析宁瀛电影创作的“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风格及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真实、深刻的揭示和思考。  [关键词]宁瀛;“北京三部曲”;“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