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怨的纠结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159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着近十年日本留学经历的作家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留日作品中对异国形象的个性化抒写,对于研究近现代留学生对祖国对异域的双重矛盾心理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本文从郁达夫自身经历出发,结合社会现实和作品形象,研究一代留学生对祖国、对日本爱与怨的复杂心理。
  [关键词]郁达夫;留日作品;爱与怨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74-03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就是一国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描述的别国形象。郁达夫作为一个多年留日的作家,其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形象。郁达夫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以其独特的视角给读者展现出强烈的跨文化气息,呈现出身处异域的游子这一特殊群体对祖国对异域的复杂心理内涵。与此同时,身处异国他乡,在小说创作时,他也有意无意在作品中将祖国和日本进行比照,对祖国的近况进行勾勒想象,从一个侧面给予日本人以了解中国的参照。
  一、爱与怨的矛盾心理——生我的祖国、养我的异域
  翻开世界历史,可以看到中国与日本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在当年的留日学生中,有一批著名人士,既有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又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这样的文学家;既有一批坚定的爱国者,也存在一些民族败类。然而,总体来说,他们当中的不论哪一种人,对于日本人和日本文化,在内心中或多或少的都隐藏着郁达夫式的矛盾心理。
  (一) 对祖国的爱与怨
  1.赤诚爱国,盼国强大
  作为一个时代青年,郁达夫有着特殊时代的历史身份。虽然是郁家幼子,却无娇生惯养的资本。郁家历代书香门第,到郁达夫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破落。郁达夫3岁丧父,年幼的他并不知父爱为何物,而母亲被逼无奈,独自一人挑起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长期在外奔波,不能给予郁达夫母爱的关怀。6岁的姐姐也被迫送给人家做童养媳。郁达夫比一般人过早地受到了人间磨难。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小小年纪又背井离乡,只身一人留学日本,既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又有对陌生国度的少许担忧。
  童年的孤独生活使他逐渐养成了孤僻、内向、自卑、自怜又自恋的性格。同时,与当时的许多海外游子一样,他又有着远离亲人朋友、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远离祖国的孤寂。双重孤独的折磨,使得他的心灵越发脆弱。身处异国他乡,郁达夫比一般人更能真正体会到祖国的含义。“祖国”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流淌在血液里、跳跃在脉搏中的歇斯底里的呼唤。漂泊在外,却总把故乡牵挂,那种对国家的热爱和眷恋透露在字里行间。他深深地热爱中国这片土地,他的灵魂不论身在何处、地处何方,那颗永恒不变的心都属于祖国,都会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祖国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远在海外的游子要想让别人感到自己的强大,首先就要让别人感到中国的强大。对郁达夫这一代人来说,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极其残酷的。国内同胞面临的是无休止的战争和丧权辱国。作为弱国的游子,郁达夫此时对国家的爱是伤感、哀怨、愤懑,甚至是一种绝望。这绝望不只是对国家的不幸,还与个人的不幸纠结在一起。他在绝望之中低沉呐喊,在歇斯底里呼唤着祖国的强大,希望能够借此让漂泊无依的灵魂找到精神归宿,得以依靠。这是一个深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必然的呐喊和诉求。他用他那质朴的语言来向祖国发出虚弱的求救,用他那真诚的吟唱来唤醒沉睡的中国人,用他的切身经历来演绎弱国游子内心的无奈。然而在郁达夫的小说中,诉诸国家摆脱个人自卑和绝望的愿望虽然强烈,但却难免显得无力。作品中说出了作家的心声:“而我这一个灵魂洁白,生性孤傲,感情脆弱,主意不坚的异乡游子,便成了这洪潮上的泡沫,两重三重地收到了推挤,涡旋,淹没,与消沉。”对于祖国的现状,他深深地感到“哀其不幸”,但同时却又“怒其不争”。他以自己独特方式向祖国、向同胞们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呐喊。可以说,郁达夫先生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用笔写出一代留学生爱怨交织的复杂感情和经历,写出他们对祖国又爱又恨又无奈的复杂心态,笑中含泪,让人看后如临其境、五味俱杂。
  (二) 对日本的爱与怨
  1.超越国度的情感
  “身在曹营心在汉”可以说是郁达夫此段留日生活的真实写照。生在祖国,让郁达夫的骨子里有着对祖国浓浓的爱。然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十年的旅日经历,又让他的心中对日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这一切正如他所说:“因为从小的教育,是在敌国受的缘故,旅居十余年,其间自然有了不少的日本朋友。”?譹?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会因两国之间所酿成的不幸事而改变的。面对一个生长近十年的地方,面对一个陪伴着他度过青春的地方,那段记忆、那段过往,是无论如何也在他的心中割舍不掉的。
  更何况,客观地讲,倘若不谈政治,只言其他,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乃至文学艺术、审美观念确实是值得我们由衷的赞美和学习的。日本的美景,同样值得我们欣赏。正如他在文中所说:“安房半岛,虽然没有地中海内的长靴岛的风光明媚,然成层的海浪,蔚蓝的天色,柔和的天气,平软的低峦,海岸的渔网,和村湾的居民,也具有南欧海岸的性质,能使旅客忘记是身在异乡。”?譺?訛
  2.国家立场的愤恨
  作为留日作家,郁达夫在作品中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了“支那之痛”,用特有的文学方式记录了那一代人对日本的跨文化想象和民族记忆。他在《沉沦》中谈道:“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少女前头,他不得不自认说‘我是支那人’了。”?譻?訛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闻所想向世人揭示了当时日本人心中对中国人的鄙夷与羞辱。“只有置身于日本的土地,留学生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不仅是一个外来者,而是一个赤贫的天生就背负着耻辱的国籍十字架的异邦人。” 在这句话中,郁达夫借“他”这个“多余人”的眼睛来描写所见到的日本人形象,其意旨在表达对日本侵略中国、列强“租界”上海的一种愤怒,一种最高情感的宣泄。   二、爱与怨的冲突显现——两性形象的塑造
  众所周知,形象是表现作者思想的基石。郁达夫作品中对日本的情感抒写便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发生的。作品中的这些形象虽然与他所叙述的实体有着或多或少的必然联系,但他们的塑造却是通过特定时期有着特殊追求的中国人的形象来再创造的。它体现更多的是中国人自身对异域的态度和集体心理:既欣赏日本特有的风情与文化,又僧恶日本人国民性中对祖国的敌视和鄙夷。简单而言,对于这种心理郁达夫在作品中是通过“被美化的女性”和“被丑化的男性”这两类形象来塑造的。
  (一)女性形象的美化
  被美化的女性形象,是与其对日本的依恋情感息息的。一方面,女性自古以来就是温柔、贤惠的母性形象的化身。她们对于他乡游子而言,不仅没有威胁,反而会萌生一种亲切感和精神慰藉;另一方面,留学生大多正值青年,经济上的窘迫,举目无亲的孤单,作为外国人所遭受的冷遇,再加上其貌不扬,使他在寻求女性呵护的失败过程里,对痛苦、失败、无奈体验得异常深刻,对爱情慰藉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身居异国的孤独和弱国子民的自卑使主人公在日本男性面前找不到自尊,于是他们审视的眼光便就转向日本女性,从日本女性的态度中去寻求自我归属感。《南迁》中的O便是郁达夫心目中理想的日本女子的代表。“作品中伊人因为神经衰弱的病,而与O相遇,与她一起散步、聊天。O能和他交谈,倾听他的心声,使他在异性身上找到慰藉,索盼着母性的抚摸,重塑男性那所谓的最后的尊严。”?譼?訛
  (二)男性形象的丑化
  被丑化的男性形象,是与日本对祖国敌视和鄙夷分不开的。这种描写清晰地反映了郁达夫作为弱国子民“自我”的敏感脆弱。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郁达夫的思想中,男性始终是强势的化身,是政治势力的代表,在与祖国的战争中会对祖国带来危害,他对日本大多数男性有着一种骨子里的仇视;另一方面,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作家大多正处于情感敏感的青春期,性苦闷更加加剧了国族身份所带来的屈辱感。在异国的恋爱中,中国游子始终生活在受歧视、受排斥的冷漠氛围里,与日本男子的竞争在娘胎里就存在一种不对等,强大的日本男性形象则往往成为男女主人公感情的破坏力量,自卑与孤独成为一种时代病萦绕在现代留日作家笔下。郁达夫在雪夜中便诉说了在无邪的日本少女面前,“支那”带给他的侮辱悲愤和绝望。
  可见,郁达夫与日本的关系,不只是一种单向的影响关系。在其留日作品的描述中,两个民族固有的传统及现代意识在相互冲突和印证。他的个人情感与国家情感、民族情感交织纠缠,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互依靠,现代思想与传统观念交错冲突,两性关系与种族关系融合碰撞,非理性的欲望与伦理道德的对抗叠加,都围绕着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国家相互交织在一起。作品中形象的塑造,渗透着他对日本的态度,他与日本两性的不同关系是他与日本关系的象征,隐含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复杂化和矛盾性。
  在异国他乡,饱受外族冷漠歧视,孤独的环境,寂寞的心灵,无助的眼神,是一代留学生的真实写照。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复杂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主人公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同时又具有一些自由进步的思想。然而现实的残酷与无奈,造就了他纠结、痛苦、忧郁、多疑、自卑的畸形心理。作为弱国子民的一代知识分子,在踏上完全陌生国度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眼中的异国形象必然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郁达夫的文学作品是异质文化碰撞的产物,富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注 释]
  ①王自立、陈子善:《雪夜·郁达夫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年版,第253页。
  ②郁达夫:《郁达夫选集》(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③周鹏飞:《中国现代小说精品·郁达夫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④肖锋、王黎明:《变态的“他者”———从〈沉沦〉三部曲中看日本形象》,《渝西学报》,2002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虽然这种历史和景观不能被复制,但可以借鉴其态度和理念。珠海既有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也有着条件比较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国内一些城市设计中的成功经验为将珠海建设成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灵动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本文以大连和杭州为例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形象设计;珠海;大连;杭州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用而不疑”,语出汉王逸撰《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原指殷商武丁的用人政策。后亦曰“用人不疑”。五代、宋以后有了完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说。历代帝王能用此策者,可谓之“贤主”。  段院长是否“疑人不用”,我不清楚,但他“用人不疑”,我可深有体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段院长与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曹克己社长,雄心勃勃要出一本“文革”以后介绍敦煌的大型图录,出版社派出的编辑是马负书,敦煌文物研究所
期刊
段文杰对敦煌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索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敦煌壁画临摹方面不仅个人成就卓著,而且开始了科学总结,为创建临摹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掌门人,为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近70年历史中,共有三位领导人,即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在全国的科研院所中是
期刊
芬兰湾醉人的黄昏  我是在秋高气爽的8月,从陆路由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乘车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上午出发,由于俄罗斯海关效率低下,通关十分缓慢,用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才办完出关手续。到赫尔辛基吃过晚饭以后,已是夕阳西下了。  下榻的宾馆在郊区,七拐八绕,开进一片茂密的大森林。到宾馆以后,发现是一家森林式宾馆,全是原木搭建的木屋,自然纯朴,原生态,住腻了冷硬的钢筋混凝土鸽子笼,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心中顿然
期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经历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行军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早就在广泛流传,而且在1937年即通过美国记者埃·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而传于国外(见于该书第五编《长征》),很多的学者都谈过关于此诗的意义和艺术表现。  毛
期刊
[摘要]在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流传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九天圣母传说。这些传说以民间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地方保护神的形象,表达出民众的英雄认同、和平愿望、价值追求,生动展示了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满足了民众多方面的信仰需求,也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村落史的记忆过程。传说的文化功能与民众传承心理紧密胶合、互为支撑,在这个意义上,传说不仅仅是神圣性的,更是世俗性的,甚至带有某种些微的历史气
期刊
段文杰先生逝世后,段兼善先生遵从父亲遗愿,将他生前珍爱的各种图书和资料共2784册无偿捐赠给了敦煌研究院。这些图书资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学术遗产,也是他“情系敦煌”的又一真实写照。敦煌研究院领导对段先生捐赠图书的接受和入藏工作十分重视。从一开始的清点、接受到最后的分类、编目以至入藏、开放阅览,院领导全程关心、大力支持;具体承担任务的院信息资料中心的全体员工认真负责、通力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项
期刊
[摘要]小调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所反映的集体式生产方式保留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为解决后现代文化危机打通了一条通道。嘉峪关民间小调的表演艺术具有委婉、明快、野艳、爽朗、粗犷等鲜明特色,这和河西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性格以及流行于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嘉峪关民间小调;民间艺术;文化建设;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要]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甘肃省典藏古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古籍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其中列入国家善本目录的有书527种、7003册。为了更好地开展古籍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馆藏古籍,可采取以下措施: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古籍保护的投入;加大古籍普查的力度、重视古籍利用;加强馆员专业培训,加快引进专业人才;加快古籍数字化;借助校内科研机构整理古籍。  [关键词]古籍普查;古籍保护;西北师范大学
期刊
[摘要]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是一件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这件符牌对认识和了解元代符牌制度、八思巴文文体和语言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元代;八思巴文铁质银字符牌;符牌制度;八思巴文  [中图分类号]K8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34-02  元朝时期,中国版图空前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①成吉思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