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访冲突看记者如何提升采访专业性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采访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新闻报道不仅涉及与报道相关的主体,还牵涉多方利益.在新闻采访实践中,部分记者为达到通过新闻报道吸引受众广泛关注的目的,采用不当手段,会对受访对象造成伤害,甚至由此引发各方对报道对记者对媒体的质疑.这种不言当行背后,实际上是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缺失,无论是对记者本人还是对其所在的媒体,都是很大的安全生产隐患.因此,文章探讨因记者自身专业性缺失而引发的采访冲突问题,以期为提高新闻采访质量提供镜鉴.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当前破折号使用不方便及显示不正常的问题,文章研究对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中破折号用法进行简化的可行性.首先,讨论该标准中破折号用法的主要问题.其次,针对该标准中所给出的破折号十项用法,以该标准中的部分例句为例,分析破折号用法中可用其他表达方式替代的用法,并列出替代方法.结果表明:可将破折号的十项用法简化,保留标示声音的延长,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用于副标题之前,以及用于引文、注文后来标示作者、出版或注释者这四项,而其余六项可采用其他标点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代替.
当前,新媒体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编辑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就编辑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提升编辑素养势在必行.文章从新媒体编辑应具备的素质谈起,提出六种应对策略,旨在为新媒体编辑开拓进取提供借鉴.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是一项非常大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个视角思考探讨,寻找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模式下的适合初高中英语衔接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过渡.经过实践探究发现,融入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理念,对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分析,具体阐述在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中有效开展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优化的策略.
党管媒体是新时期媒体建设的政治原则,政治家办报是坚持党管媒体的重要路径.目前,研究国有企业党建和非公组织党建的课题较多,但针对主流媒体党建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将主流媒体党建工作与政治家办报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研究试图从主流媒体党的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出发,着重探索主流媒体党建工作与政治家办报相结合的内在逻辑联系,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党的政治基础,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的对策思路,对解决主流媒体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具有一定战略和现实意义.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依旧复杂严峻,文章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两岸传播工作,应秉持大格局和真情怀.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媒体应紧扣时代命题,把握正确航向,努力突破壁垒,持续推进两岸传播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应呈现气度、温度和锐度,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形塑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目标的提出,课堂教学设计越来越受关注,文章以初中数学单元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单元教学内涵出发,探究数学单元教学的有效设计,重点分析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法,最终进行实践反思,以推动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中流砥柱,应以“语用”为核心目标,通过“巧妙创设语境,激活语用动机”“开展语文实践,探寻语用奥秘”“搭建阅读平台,提升语用能力”等方面引领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用能力.
立足点乃互动者选择的呈现于他人面前的表达自己的方式,此方式包括“角色活动”及该角色选择的“立场”,两者共同建立说者与其话语间的关系及说者与听者间的谈话关系.文章试图联系立足点与语言的关系,阐明语用学中的语言行为正可表达立足点的功能意涵,了解互动者欲以何种言谈方式建立关系.
文章认为,在当前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陷入“被互动”与“被选择”的困境.为取得可持续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借助融媒体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并形成了圈层化发展样态.而圈层文化要素、圈层产品要素、圈层经济要素等对圈层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为积极响应圈层样态,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高质量发展,电视新闻栏目应积极树立圈层传播理念,构建快节奏输出模式;强化时政新闻互动,提升新闻信息的影响力;推进多元媒介合作,驱动新闻语言平民化;拓展话语空间格局,提升新闻节目的内涵.
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构建德育情境,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道德品质、思想价值,培养塑造学生健康行为,是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基于此,文章以小学语文为切入点,分析渗透情境德育的意义,进而总结教学实践方法,即创设情境,渗透德育目标;引入情境,诱发学习动机;感受情境,强化情感体验;融入情境,引导学生互动;领悟情境,感悟道德品质;超越情境,促进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