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塞姆·基弗与安东尼·葛姆雷作品中的“自我”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塞姆·基弗和安东尼·葛姆雷是二十世纪末出生的并且在当下国际具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当中,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在其艺术作品中都反映了一些精神。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两位艺术家作品当中的“自我”精神。
  关键词:基弗;葛姆雷;自我精神
  一、安塞姆·基弗和安东尼·葛姆雷
  1安塞姆·基弗的艺术
  1970-1979年,主要是以森林、阁楼、土地为题材表现出跟德国战争有关的场景。1980-1989年,在此期间,基弗开始使用更多和更加丰富的材料来表现,在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上有了更大胆的尝试。1990-1999年,基弗的绘画题材又有了转变,开始以星空、废墟、向日葵、和以诗歌为主题的创作。2000-至今,开始以海、船、塔、阶梯和混凝土等绘画符号来表现对命运和宗教神话以及空间为主题的作品。
  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德国艺术家之一的基弗,在材料语言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基弗以本身的理念和看法创作了许多足以让人们心灵深处获得共识的绘画作品。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三点特征:强烈的物质感、沉重的历史性和深邃的空间。在表现手法上,他将一些物质赋予了生命精神,例如铅材、锡、铜等金属材料,也有画家用的调色板、树脂等,还有沙子、混凝土、连衣裙······等日常用的材料。使无生命的物质转化为有生命的,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基弗的绘画作品往往尺幅巨大,综合材料的极致运用和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基弗的绘画同时又联合了具象、意象和抽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很丰富的象征意义。
  2葛姆雷的艺术
  1968-1979年,他学习了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专业,使他在日后的艺术实践中更加注重艺术形式语言的创新与实践。1973-1982年,开始进行装置艺术创作,將材料进行加工,彰显了材料的特征,又体现了背后的精神,这阶段他着重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地联系。1981年以后,除了装置还主要投入在了雕塑创作,将人体为创作母题,把人体作为承载精神的媒介。着重表达记忆、意识、思想等抽象概念。1985-1989年,开始尝试在人体雕塑中进行夸张变形,有的甚至把两个物质进行变形组合,还有的是从宗教中和神话故事中提取。1990-至今,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变化,就像把物质放大了去表现世界万物。试图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具体的环境中去。
  二、安塞姆·基弗和安东尼·葛姆雷作品中的自我精神
  《陨落的星星》是基弗在90年代中期的作品,这个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以基弗自身为原型所创作的。在画面中,基弗自己穿着黑色裤子躺在被星星笼罩的大地上,形态僵硬让人们联想到了死亡,天空中的繁星更是加强了这种意味。在作品中,有的星星仿佛在坠落,有的好像又在移动,跟躺在地面上静止的人形成一种对比,象征了艺术家想重归自我。
  《练习》是葛姆雷的一个水彩作品,画面中,作者用简简单单的几笔,描绘了人在天堂穹顶之下的样子,右下角则是用的一块黑色物体象征着大地或者另一个空间,背景大面积是用的淡蓝色描绘的不明物体。这种重叠的表现与基弗的《陨落的星星》体现了相一致的精神。
  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早已经跨越了一些理念,他们在追求精神的前提下,将自身为原型描绘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在艺术上的思考。
  基弗的作品经常出现调色板,在70年代这符号使用集中。例如《绳索上的调色板》、《带翅膀的调色板》等。有时让人感觉到调色板符号的加入破坏了画面的和谐。调色板还寓意着一种破坏,以这个思想反省那时德国的历史。在《圣像破坏之争》,由四面八方开来的坦克来包围平铺在地上的调色板。调色板的四分五裂和被包抄的状态寓意了人类历史争端的残暴。并揭露了宗教的黑暗和造成悲剧的人类活动。这些作品的出现,基弗遭到了社会上的攻击,成了基弗人生中一场大的风波。作为受害者的调色板代表了基弗通过人类历史的事情解读对历史追问,引发了对战争的思索,对历史的究查。
  而葛姆雷的作品中也有出现,在他的《北方的天使》作品中,翅膀的出现,意味着抵抗与斗争,将人和机翼相结合,渗透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代表着终结和觉醒的时代反思。
  三、作品背后蕴藏的精神
  至今已有数以百计的作品。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多看起来没有意识的表现方式与内容,都是以一种象征的艺术方法,反射到具有“灵魂”的材料上的。他们通过对材料本身的精神性与自己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进行融合,向人们进行了诠释。目的便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转化,实现精神与艺术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历史的悲哀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思。
  他们将那些复杂无章的符号语言汇集在一起,形象地揭示出了精神从沉睡到苏醒的演变过程。伯格森认为:“记忆正是思想与物质的相交。”他这种从思想方面去表达精神方面,以及从精神方面去解读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主体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迸发出的火花,已经不是表面那么简单了,而是在以成倍的形式在强化。
  结语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追求时尚,但是超越时尚,体现出深刻的思想,表达出了历史时代意义。对研究他们的艺术作品和我国艺术界存在的弊端都有借鉴作用,能够使艺术家们回归到对艺术本身的探索上,用智慧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自己的作品。通过看他们的作品,我们能看到背后很多东西,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技法上打破了传统的方式,在表现方式上也放弃了小幅作品的形式,在作品中,创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
  在当下这种文化下,他们的作品呈现了当代社会的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对当下文化的惊醒。商业化,大众化的特点是我国当代艺术的特点,但是我们应从他们的作品中反省到,不应一味追求主流,应以本国的文化作为背景,体现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当前,我国的艺术家本土意识有着很大的困惑,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无论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能给人一种精神慰藉,艺术带给人们勇气,让人有内心的宁静。欣赏基弗的作品时,所面对的就是艺术家的精神载体,这些就是基弗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基弗世界 后极权时代的废墟 林贤治-《网络(http://blog.sina.com.cn/s/blog--4ac0d2950100d9nq.html)》
  [2]安塞尔姆·基弗艺术作品材料的运用 徐卫红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4
  [3]思想与材料----浅析安塞姆基弗的艺术 李扬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4
  [4]安塞姆·基弗与《星之陨落》 安克莱夫斯坦德 world art/2008.3,p32 p33
  [5]媒材的精神性 李舵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011.05
  [6]《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著 许绮玲 林志明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从表演形式角度出发,话剧表演与小品表演都属于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其人物塑造上也有着相通之处。本文就话剧表演和小品表演在人物塑造时的同质性进行探讨,从现实生活、表演节奏、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关系等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话剧表演与小品表演更好的塑造人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话剧表演;小品表演;人物塑造;同质性  引言:伴随国民经济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产生了
期刊
摘 要:《桃花源记》在我国的历史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相较于《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其在国外的翻译版本或相关研究少之又少,这将严重阻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查阅文献与研究发现,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国外的相关学者未对《桃花源记》有充足的了解与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翻译难度非常人所能驾驭。故此,本文将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分析《桃花源记》的国外译
期刊
摘 要:文字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文明史。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人类思想感情交流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并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对文字设计的研究也将是我们设计师所应该关注和重视的。在海报设计上也不例外。鉴于文字设计在海报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所以在本论文中,在大致了解海报与文字的美学特征的演变以及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海报的文字设计的“形”美和“
期刊
除了星空,  这个世界最可爱的就是孩子了。  春风花蕾,  朝陽雨水,  看那裂开成豆芽瓣状的幼苗,  是孩子绽放的嘴角。  鸟语虫鸣,  蛙叫猿啼,  听那叮叮咚咚跳入山涧的泉流,  是孩子响亮的笑声。  说话不必曲折,  抬头看见微笑,  低头落下泪珠,  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单纯不加思索,  就是他们。
期刊
摘 要:黄碧云的《其后》以其病态阴郁的笔调、恍惚无望的自白,来表现出一种世界无秩序,人生无意义的悲剧色彩。本文以其悲剧中的情感悲剧为主,通过分析主人公作为社会人其社会关系的冷漠、其救赎方式的暴虐这两方面来反映作品中具有情感悲剧的黑色世界。  关键词:黄碧云;《其后》;情感悲剧  一、情感悲剧的表现形式  一个悲剧的呈现,必然会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其后》通过几段与主人公平岗的关系来展现悲剧。她写亲
期刊
摘 要:从设计艺术的视角切入,着重研究能够高度体现青城山道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导视系统设计理论体系与方法。导视系统的外观设计與道教文化元素的融合体现着导视系统的美观度、时代感、可识别 性、地域特征、与使用路线或青城山环境的融合程度等,是景区中流动的风景,让“有 形”的符号传递出“无形”的地域特色。我们现阶段同样的对它进行符号的转化进行“再设计”,将形体、图案、文字这些符号直接 复制平移运用,这时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灿烂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宗巨型的财富,从而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列入整个文化普查的第一个专项。本文就杨家埠木板年画展开对其源头、制作工艺及表现手法的简述。  关键词:年画;流程;手法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中一个独立的画种,主要张贴在新年之际,除了包括用于年节习俗的年画外,还包括所有的世俗民风的年画,比如:喜画、福寿屏、祖师纸
期刊
摘 要:叶赛宁藉由民间文学的灵感,由拟人和拟物的交替譬喻、通感、象征的瞬间捕捉以及和谐的音韵组成独特的艺术感觉网络,力图用具体的现象与事物来描述表达感情,这些通俗易懂的乡村与大自然意象新颖、绚丽、多变而富于暗示的意象被称为“叶赛宁意象体系”,对色彩的纯熟使用,也使叶的抒情诗诗不同于其他诗人,更具灵动纯洁、忧郁明净之感。  关键词:叶赛宁;诗歌意象;色彩  叶赛宁的诗歌是连接民间诗歌、古典诗歌和现代
期刊
摘 要:泰戈尔和许地山分别是印度和中国同时代的偏向温情的作家,他们笔下的人物充满着人道主义关怀,但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泰戈尔承继古印度吠陀哲学中的思想认为世界因爱而生,思想中呈现出泛爱主义思想,作品在主色调的呈现上也偏向明媚光亮。许地山更多地从宗教中获得慰藉,思想中呈现出宗教救赎的思想,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更多的悲观色彩。本文从泰戈尔和许地山的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去深入分析出造成二
期刊
我想  春天是明亮的  因为我与你  我想  夏天是热情的  因为我与你  我想  秋天是金黄的  因为我与你  但  我想,这个冬天应该依旧是刺骨的  因为你决然随四季漂泊  青春  管文颖(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春风吹过海面平静的波浪  伫立在落叶缤纷的梧桐树下  人事珍藏  一卷牛皮书青春是  还未待细细浏览  只剩灰烬点点星光  黑夜  唐敏(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黑夜被灯  烫了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