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改革提升学校效能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市蠡园中学是滨湖区一所普通公办初中。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校,这里的生源和师资都是未经选拔的“原生态”。但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教育科学发展方向的有特色的发展之路。蠡园中学从底层走向高层,从薄弱学校走向品牌名校,一步步创造出育人的奇迹,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通过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学校管理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从而不断解放与提高教育生产力。
  先进管理理念的引领
  蠡园中学校长邱华国将“思想第一,管理第二,校长第三”确立为自己和学校的管理理念。“情态积极,做事高效”不仅是蠡中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是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当然,精神之外,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制度规范。为了改进传统教师评价自上而下、只看结果、只重奖惩等不足,2003年开始,学校提出并开始试行“合约化评议制度”。每学期开学初,教师们都会收到一份本学期学校重点工作方案,并参考学校工作重点确立自己一学期的重点工作规划,然后和学校签订《工作合约》。这种不与利益直接挂钩的评议,实际上是教师自我反思、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的过程。尽管后来合约评议制度随着学校管理的逐步规范而逐步淡化,但是,其核心理念却有效地引领了蠡中的管理走向规范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统一。
  “管理”,是“管”与“理”的有机结合。邱华国校长认为,在“管”和“理”的关系上,首先应当重视“理”,学校管理者不仅要理顺关系,而且要理出标准。目前,学校已经成功推行了独具蠡中特色而又不乏典型意义的“蠡中十大变革”:组织建构变“条线垂直”为“流程扁平”;人力配置变“行政指派”为“双向选择”;规划评价变“计划考核”为“合约评议”;制度设计变“移花接木”为“草根生成”;情态教育变“压力推动”为“情感触动”;课堂教学变“分班而教”为“选班而学”;课外拓展变“选拔培养”为“全员提升”;家校关系变“单向要求”为“多方合育”;数字校园变“关注拥有”为“有效应用”;成果展示变“形象宣传”为“品牌诉求”。
  2010年,学校又充分利用实施绩效工资的契机,带领全校教师通过发现问题、调研、讨论、试行等一系列程序,继续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对学校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部门职责以及校本制度进行“废”、“改”、“立”等系统梳理,重新梳理学校“管”与“理”的各种机制,制定了20多项“草根制度”。
  “选班而学”,给学生可选择的教育
  在蠡园中学,有近50%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家庭条件差别很大,有的孩子家里连一张可以写作业的桌子都没有,有的孩子入学时英语基础还几乎为零,有些学生对学习甚至对生活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邱华国校长决定先从改变孩子们基本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入手,首先提出将“情态积极,做事高效”精神品质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随后,他带领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形成了“选班而学,给学生可选择的教育”这一根本性的改革方案。
  2006年8月,学校在对学生学习情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学情调研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分班机制,以情态为主要依据,兼顾学业基础情况开出了不同类型的班级菜单供学生和家长选择。而在初中三年之中,只要学生学习情态有所提升,就完全有机会“快乐晋级”。面对校园内外的一些质疑,邱华国校长认为,选班制不是分快慢班,而是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班;在班级授课制这一现代教育体制下,通过这种方式“分层而教”,才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更大程度上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人民教育》编辑部任小艾主任这样评价蠡园中学的选班制:“蠡中发展最为可贵的价值何在?我们认为,蠡中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的教育,最值得称道。”“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着的个体,起点不同,个性相异,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起点出发,起步爬坡,这样的教育就关注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情态’,因此在这所学校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实现超越,每个学生因可选择的教育而拥有梦想,享受成功。”
  “六助”教学,构建凸显学生主体的课堂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最多的自主和最大的帮助?围绕这一问题,2006年初,邱华国校长和大家一起,通过内部研讨、外出考察、求教专家等方式,最终提出了以“助生自助”为核心理念的“六助”课堂教改方案。所谓“助生自助”,就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超越自己所能超越的”。“六助”课堂教学包括备注(明标定策)、自助(学知探究)、求助(回馈显疑)、互助(解疑提升)、补助(归理拓展)和续助(拾遗巩固)六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自助”的,同学之间不“互助”;同学之间能“互助”的,教师不“补助”。虽然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六助”教学并不是任由学生随意发展,而是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一堂课,教师都需要准备详细的“助学案”,其内容涵盖了课题、课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自助内容、课堂流程、当堂训练、课后续助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为学生“自助”、“互助”指明了方向,提高了他们自学的效率。
  “六助”实施以来,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原来“满堂灌”,教师45分钟都在讲,现在教师一堂课只讲10到15分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考察了蠡中的“六助”教改后说:“‘助生自助’强化的是学生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要让学生‘学’。蠡园中学的‘六助’理念很好,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并注重了‘学’的系统化。”
  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
  蠡园中学的邱校长是文科出身,但他对现代信息技术也有着直觉的敏感和由衷的热爱。他将蠡园中学改革的框架界定为“方向、结构、流程与工具”,而这工具,主要就是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开发了具有自主品牌的蠡风系列校园管理软件,使学校管理和校园生活更加多样、便捷和高效,同时也把校园网建成了师生精神的栖息地:蠡风书香管理网有效引领和管理师生读书、荐书、评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蠡中夜话”教育沙龙中,老师们通过跟帖的方式,轻松而又深入地讨论了一个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教育问题;通过校务办公系统,事务沟通更加快捷,资源共享更加广泛,制度管理也更加透明;通过家校通联系平台,“家校合育”工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为家长了解学校、参与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和更便利的条件……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高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学校带来的不仅仅是办事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应该是思维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校园网的建设,要从“实用”到“好用”,让大家从“会用”到“想用”。不但要关注“实效”,而且要关注“长效”,这样才能有真正的科学发展。在各种电子学习设备走向大众化、各种学习资源共享走向便捷化之际,学校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由校务管理转向课堂教学。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在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的硬件资源背景下推进日常教学方式的变革。
  倾力打造校园文化
  建设学习型校园。“学习力 管理力=核心发展力”,蠡中曾用这样的公式解释学校发展的竞争优势;“不学习者不与为谋”,邱华国校长曾用这样的话语表达他的心志。蠡中的学习不是不读书,但也不是只读书。学校不仅有每学期一天的教师学习日,还利用假日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开展“高压锅式”学习。当然,更多的学习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文火慢烧式的“紫砂锅式”学习,校长、教师荐读,智慧共享,蠡中咖啡屋,学习果餐会……通过这些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他们的同伴那里获得学习上的帮助和智慧。在蠡中,学习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以前每逢教师的学习日,后勤岗位上的同志就放假,学习日制度建立以后,他们走出校园,到现代企业去考察学习,回来后找差距,定目标。学习使后勤出现了新气象,这块常见的“短板”也得以加长。
  让师生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蠡中的活动,由少到多,由多到精,各种精品活动,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每年总要隆重举办校园“十大新闻”、“十大人物”的评选与年度颁奖典礼。每次颁奖典礼,学校像庆祝盛大节日那样邀请学生家长和友邻学校参加。“蠡中教育节”、“读书毅力竞赛”、“蠡中大舞台大擂台”、“蠡风文学社”、“蠡风广播站”、“蠡风书社”、“蠡风书香网”、“蠡风诗歌朗诵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展现才华、提升能力的舞台。中秋赏月、“六一”亲子活动、新年师生寄语活动、成长心路记录、校庆50年心愿寄存活动、毕业典礼上的难忘故事、温馨年夜饭、“三八”妇女节清晨那温馨的玫瑰、校园趣味运动会……无论是惊喜、震撼还是感动,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都会成为人们的珍藏,存放在记忆的深处。
  不断完善“蠡风”教育品牌。早在2005年,蠡中就整合了学校的宣传标识,清理了那些空洞无物的标语口号,将学校办学长期积淀下来的、能够体现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追求的标识留存下来,达到简约而不零乱、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境界。“蠡中教育”年度品牌手册的印制,“蠡风”教育产品体系、“蠡风研创机制”、“蠡风教育创新孵化中心”等等,推进“蠡中教育”的品牌建设不断走向系统化。“蠡中教育”这块牌子,正越擦越亮,照耀着更多师生的心灵。
  近年来,蠡园中学先进的理念与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实践,引起了省内外专家、领导与同行的广泛关注。200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朱小蔓教授来蠡中视察;5月,江苏省教育学会在无锡举办“聚焦‘蠡中教育’”专题研讨会;9月,无锡市人民政府督导室、无锡市教育局联合下发题为《关于学习蠡园中学教育改革经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人民教育》2009年第19期在“名校扫描”专栏以一万多字的篇幅深入报道了蠡园中学近几年的办学经验,2010年第13-14期又以《管理,因网络而改变》为题再度报道了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启示;2010年,解读蠡中教育的专著《三问分数》一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邱华国,无锡市蠡园中学,214072)
其他文献
《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自从2005年9月份在江苏省全面使用以来已经有了六年时间,它的每一单元都由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Task, Project和Self-assessment等七个板块构成。Project板块中首先提供与该单元话题有关的具体阅读材料,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引起用英语开展某一活动的兴趣,然后根据所给的具
内容摘要:土耳其位于亚欧大陆的结合部,是沟通东西文明与贸易的重要桥梁。长期以来,土耳其被西方国家视为外交重点,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国。自卷入以叙利亚危机为核心的新一轮中东地缘政治博弈伊始,土耳其的外交策略先后经历了冒进期、困局期与大幅向东靠拢期。“后叙利亚危机”时代,土耳其与西方国家及邻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它将重点放在了发展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
摘要: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为促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校长应加强教学改革的领导力与创新力,立足于高效课堂的建构,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为此,要统一认识,明确高效课堂基本特征,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高效课堂教学,立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搞好课堂教学改革;要找准载体,规范流程,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要通过行政推动,
【课前思考】  《确定位置》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渗透坐标思想。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确定物体相对位置的感性经验,如教室里排座位、电影院看电影、坐车船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教育视角,系统研究了儿童成长发展的教育规律。其中对劳动教育作过精辟论述。他指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  “手指尖上的智慧”源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手指尖上的智慧”不仅概括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特征,而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学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优势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成果特点:不仅仅是技
内容摘要:米歇尔·福柯被誉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其权力话语观影响深远。《所罗门之歌》是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展示了以麦肯·戴德家族为代表的美国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虽然老麦肯和麦肯二代人生经历截然不同,但他们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中都处于“失声”状态。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观为理论支撑,解读老麦肯和麦肯二代的“失声”根源,旨在警醒美国黑人群体只有冲破白人文化规训的安逸牢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区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路径与方法,并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索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意义,各种跨校协作共同体组织与活动,创新了校际协作管理制度,开发了跨校活动课程,使城乡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融合;学校共同体;托管;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57-04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较难进入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视野。薛瑞萍作为一名以教育写作赢得独特专业成长机会的普通教师,其六年間出版的六本教学手记,值得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特别是薛老师种种特立独行的教学言行背后,存在着多种关于母语的课程意识和教学信念,“日有所诵”、“定能生慧”等行动与信念,可供普通教师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母语;课程意识;教学信念;教学手记     中图分类号
摘要:“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中,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
十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弹指一挥。十年一课,虽乡音未改但今非昔比。仿佛端详照片,细细品味周老师的课堂,如果说十年前的“丹顶鹤”还略显青涩与稚气,十年后则显得朴素大气且不失灵动。对执教者来说,十年一课无疑是成长的见证,对看课者来说,围观一课不啻纵览课改十年,个中滋味怎是寥寥几语所能道尽?笔者谨选取目力可及处从以下四个方面略谈学习体会。  一、目标重构:在人文与工具的左右中定位  语文教学要达成怎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