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的积极作用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母语迁移问题都是研究的热点.根据对比分析假说,母语干扰二语习得.然而,母语也能促进二语习得.本文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二语,以普遍语法为理论基础,从音系和语音、词汇和句法三方面讨论了汉语在英语学习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汉语中的副词‘能’与‘会’虽然在表达“一般的能力”的时候含义基本相同,但由于其表达的语境以及前后的接续词不同,两者的含义往往差别很大,此时的日文翻译也有所区别.本文
本文以《庄子》为研究对象,从三个大方向对其重言词的特点进行了概括,重言词的构词形式、重言词的意义类别,重言词的用法,体现了先秦时期重言词的特点.
歧义产生于说话者本意和字面意义之间的矛盾.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造成误解进而影响交流的顺利成功进行.如果使用恰当,能体现语言的丰富性并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这篇文章先对语
古代诗歌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语言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汉诗英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造成其美感的损失.本文从古代诗歌意、音、形三个方面的特点出发
本文把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弗雷格主要关注从语言的句法逻辑上澄清意义的表述;后期弗雷格较多地从语义分析上来讨论语词语句的意义问题,是对早期意义理论的继
谐音作为一种语用现象被汉语使用者普遍使用.汉语的语音、语义特点为谐音表达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人趋吉避凶的心理.本文试图从汉语谐音在汉语中的实
注重感知体验会使语文课堂充满灵气和活力。只有让学生亲自体验,他们的感受才会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 Focus on the perc
新生活,快节奏,促进创造新文化.在如今这个网络纵横的时代,网络语体层出不穷,特点鲜明.本文描述了各种网络新语体的类型、特征及兴起的原因.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传统的课程之一,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中文教学中历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所有课程中,它的课程时数最多、教学时长最长。然而近年来,古代文学课程面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过程中,虽然许多外国学生对汉语普通话的发音规则非常了解,但依然难以避免“洋腔洋调”的汉语表达,其主要原因则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影响.本文就通过对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