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哲学”?——关于西周的选择与追求探因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是希腊语"philosophia"等西方语言的汉译单词,其译者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西周本来可以用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概念"理学"来翻译,却自创新词"哲学"来替代"理学".虽然最初中日学界的许多学者都认为译成"理学"更为合适,但在近代东亚却是"哲学"译语被接受而得以广泛传播,并一直沿用至今.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西学东渐过程中学术概念翻译上的用语选择问题,实际上其中潜藏着近代日本人寻求改写东亚学术版图的宏大追求,那就是利用西学东渐的历史契机,通过一系列学术概念的创造性翻译,改变上千年"华夷秩序"中日本文化的弱势地位,从而达到主导东亚学界学术话语权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获赠了500多件文书(以下简称"人大文书"),其中汉文文书300多件、于阗文文书160多件、粟特文文书13件、古藏文文书16件以及梵文残片50多件.虽然相关的科学检测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根据相关文书所提及的时间和地名信息,可大致推测这批资料来自唐代杰谢镇(今和田丹丹乌里克和老达玛沟一带).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获赠一批西域文书,据信来自和田,年代为唐代,其中汉文文书有300多件,并有武则天时期的文书.这批文书多为于阗镇守军的文件,既有利于了解当时的军政体制及其变化,也有利于了解镇守军与于阗地方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
作为中国传统的基本治国方略,"王霸杂用"具有多重内涵:其一,尚德与尚力结合,引申为恩威并施、宽猛并用的"刚柔相济"之道.这一策略一方面蕴含一种中庸思维,在现实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意指适应不同情势而"刚柔交替"的权变之道,这固然与"一治一乱"的传统社会相契合,但不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性.其二,德治与法治并举.这一主张貌似公允合理,但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以德乱法".法家主张治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相对于儒家的教化之道更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根本性.其三,作为社会规范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