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_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普朗格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对于语文课程改革,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新问题,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中,忽视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狭隘地理解学生活动,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为了更有利于教学工作,对于教改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重视对知识的规范和能力的转化。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使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要有一个集中的方向、明确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不能仅仅只做一个学生活动的发起者、鼓动者,更应该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的领路人,及时地、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引导、规范、指点和总结。
  其次要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把握课堂节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决定,以免出现“夹生饭”,久而久之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课堂节奏上不宜一“紧”到底,要有张有弛,松紧有度,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获取。
  最后要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夯实能力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字音、字形、词义、句式等知识要渗透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梳理选择新的知识,不拘形式地体现到教学活动中。语言知识扎实了,提高语文水平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过程。我们在全身心地投入课改工作时,切不可热情过高而矫枉过正。对于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一定要继承,并且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责 编刘波)
其他文献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记述商业理论、商业发展史和主要商人活动的专篇,学者们提出的四大经济区和若干二级经济小区的说法值得商榷。将该篇全文前后联系起来,并结合撰写此篇的创
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众多青少年学生的欣赏与喜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浩浩荡荡的书法大军中,不少青少年初学者也许是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大多缺乏书法艺术指导,尽管他们热情很高,但学艺进展缓慢,甚至“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才能在钻研自学的条件下,让学生的书法水平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认为青少年要想真正地学好书法,应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取法乎上,师承传统。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说
并非是到了某种挂着教育牌子的地方,或是刻意布置的场景,或是一种程式化了的仪式,才是教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或许隐性的时空更有教育的意
看了这期的话题材料,我教学生涯中与学生接触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唐会要》是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是研究唐史,特别是研究玄宗天宝以后历史的重要典籍。由于《唐会要》的编纂历经唐、五代至宋初几个阶段,成书于不同人之手,记事难免有舛误之处
王永昌,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菏泽市牡丹区人,1946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在菏泽学院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安于清贫,教书育人
两个月前,《河南教育》编辑部的涵冰编辑给我来信,告诉我《河南教育》新开了一个《园丁茶座》栏目,第1期的主题是教师成长的故事,已收到好多投稿,希望我在栏目开张之际来捧个场,对
泸水县新构造运动强烈,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区,区内构造复杂,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县内水力资源丰富,小水电建设过程中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以泸水县为例,对峡谷地区小水电建设过
介绍了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首先确立了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出闽东南各县市的农业发展水平梯度值.用聚类分
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教学生“学会学习”.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措施等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