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尽浮华皆是美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流火,首都北京频掀艺术热浪。受中国《收藏界》杂志社社长高玉涛先生之邀请,赴京参加了首届中国名家书画收藏界提名展的有关活动。这次活动,名家云集,群英荟萃,如星光璀璨。其间,不但有幸拜访、接触了许多心仪已久的文化名人、书画名家,更有幸亲自目睹了这些大家殚精竭力奉献的一幅幅书画精品。使无数观者视觉受到猛烈冲击,品尝到精美的艺术盛宴,深刻感受到中国书画美的大气、美的淡泊、美的天成、美的灵动、美的魅力!
  
  大气磅礴铸画魂
  
  范曾先生这次参展的画仅为一幅,画幅不大,影响却不小。自认为科学是大美、艺术是小美的范曾先生,他的画无论大小,都充满着大气,彰显着大美。要准确而恰当地评论范曾先生和他的画,是很难的。只因他在画坛地位太高,影响太大,争议太多。然而,要评价中国名家收藏书画展的书画作品,范曾先生和他的画,是绕不开的话题。我认为:范曾先生不但是一位开宗立派的画坛巨擘,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通今晓古的当代大儒,更是一位思想家、鉴赏家、演说家,一位诗仙、一位哲人、一位智者,他的一举一动,牵动人心,一言一行,震撼画坛。
  范曾先生的绘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言,创造了一种文化符号,它是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创作的标志之一。他的这个符号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藏家的喜爱。能收藏到范曾先生那具有民族之魂、传统之韵、时代之光的精品、逸品、极品,是无数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网上称仿范曾先生的假画有五百多万张,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要是没有千百万挚爱范曾先生书画的追星族,这五百万张假画,卖给谁?倘若是一般画家的画,即使送也送不出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一切中国艺术的魂灵。纵观历史上的大画家、大书法家,无一例外都是大学问家、大诗词家。绘画创作就是一种抒情,一种诗意的寻觅过程,如果没有诗的境界,无论功底如何扎实,技巧如何娴熟,却无法攀越高峰,成为大家。范曾先生作为气宇轩昂、激情高纵、气韵飞扬的诗人,诗书画文凝于一身。他的绘画作品,充满诗意,读画如读诗。诗中既有侠肝义胆、高义薄云,诗中更有磅礴恢弘、六气贯穿,这六气乃真气、豪气、骨气、才气、神气、大气。范曾先生作画,无论尺幅大小,都充满六气,特别是六气中的大气,一个大字,怎生了得,它尽显天地之豪气、人间之豪情、画面之豪放!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我总认为:范曾先生乃大丈夫,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义薄云天,大丈夫作画,横空出世,气吞山河。
  作为书画界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范曾先生独领风骚,开一代新风,他最成功的是对线条的运用。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线条是书画的生命。对中国画的欣赏,元素很多,但线条为上是不可动摇的。线条的变化多种多样,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线条要重虚实、曲直、疏密、粗细、轻重。范曾先生深谙此道,他把线条用活了,用绝了。他的画是写出来的,在他的笔下,线条的雄奇、绵韧、刚硬、凝重、轻盈、婉转、醇厚、稚拙、凌厉、潇洒,尽显精妙。他极尽笔墨之难事,突破艺术之禁锢,金刚杵化为绕指柔,把线条运用得如行云流水,这是何等的造化!
  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道”,要达到书道、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悟道、通道、达道。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既是人们修身立命的准则,也是行文作画的最高准则,范曾先生主张“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他对儒释道精神或敬畏、或虔诚、或痴迷,执意做一名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他的绘画创作,大都取材古典文学和历史题材,往往气势宏大、寓意高远,把“道”发挥到极至!所绘人物皆为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圣人、智者、英雄、侠士,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钟馗……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把范曾先生所绘的人物列出来,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辉煌发展史、创造史、英雄史。范曾先生用他的大智慧,真正做到了画以载道、画以载德、画以载义、画以明志、画以明理。
  无可否认,范曾先生由于清高、倔强,才华横溢而又桀骜不驯。他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锋芒毕露,名噪书坛、画坛、讲坛、文坛,成为一代宗师。他所受到的关注、赞誉、诋毁、争议都是前无古人的。然而,对于各种毁誉,他始终抱达观态度,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仍然我行我素、笑傲江湖。
  范曾先生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博学精神、坚守精神,天地可鉴!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大家、大道、大爱、大义、大仁的美德,感天动地;从他画中彰显出的极真、极美、极精、极妙、极巧、极至的韵味,必将千古流传,对这样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画坛巨擘,我们除了尊敬,还是尊敬!
  
  大义大爱绘大美
  
  关注画家孔维克,是在欣赏了他的杰作《公车上书》之后。我很喜欢这幅振聋发聩的画。一幅好画,可以令人惊、令人喜、令人思,戴熙认为: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这幅画中,充满着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舍身求仁的投国赤忱,彰显出历史大悲剧,时代大黑暗、世间大丈夫,人中大豪杰。这是一幅不仅令人惊、令人喜,更令人思的好作品。
  在进而欣赏了孔维克大批画作后,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也才知道他是孔子后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过许多位先贤、智者、圣人,而孔子作为集圣贤之大成者,洞察天地万物的宗师,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孔氏家族也成为一个空前伟大的家族,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无论哪个世纪,无论哪个朝代,它都享尽无尚的尊荣和策封。多少显赫的王朝和皇室,都已烟飞灰灭,有的甚至论为粪土,唯有孔氏家族,世代兴隆,长盛不衰。孔维克作为孔子第七十八代裔孙,他虽没像先祖孔子一样成为先贤圣人,却修炼成为一位全能型画家,书法、工笔、写意兼能,人物、山水、花鸟皆精,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已成为中国画坛之奇葩,反复研读他那具有民族魂、时代韵的一系列作品后,令我刻骨铭心的是,他画中所蕴含的大义、大爱、大美。
  世间万事,以义为先,为人做事,缺义不可。人若无情无义,不过是一个徒有生命的动物;画若无情无义,不过是一张涂满颜料的废纸。孔维克的画中,充满着大义,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高士图》《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川上观水图》《孔子与弟子72贤图》,无不彰显着国之大义,人之大义,民族大义!可以说,大义是孔维克画中的灵魂!他笔下的题材,是为义举、义事,他塑造的义士,为民族、为理想、为大众可以舍生取义;面对压迫,面对剥削,面对黑暗,可以挺身而出,大义凛然;面对阴谋,面对丑恶,面对倒退,可以奋力抗争,义薄云天。一个义字,让多少仁人志士,大智大勇,舍身求仁;一个义字,让多少民族精英,大悲大壮,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画中有如此之大义,自然感天动地,撼人魂魄,千年不衰。
  爱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羲之爱鹅,于是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
  茂叔爱莲,于是才有其名篇《爱莲说》,才有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渊明爱菊,于是才有他出于肺腑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和靖爱梅,以至终身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一时传为佳话,至今还脍炙人口。
  板桥爱竹,于是才有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绝唱,便才有他笔下临风玉立,千姿百态的竹韵。
  孔维克心中有大爱,这份爱,是博大的,崇高的,壮美的,他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他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圣人、智者和英雄,敬之绘之颂之,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这份爱发挥到极致,渗透到人间的万事万物。他的大爱,不仅表现在那些追求历史厚度的黄钟大吕式的巨作中,而且体现在《故乡小调》《知音图》这些个小品画中。在孔维克的画中,爱无处不在,生活可以平淡,生命不可平庸,世事可以无情,心中不可无爱。一个爱心永存的画家,一个时刻彰显爱的画家,他的画和他本人必将被人时刻热爱着,因为爱是万古不灭的。
  美是人类精神不懈的追求,画家应是美的缔造者。德漠克利特说:“最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他还认为:“永远发明某种美的东西,是一种神圣的心灵标志。”
  但对美的把握和创造绝非易事,美有大美和小美,真美和伪美之分。当今社会,艺术品商品化之后,出现了意境滑坡,格调低下,为迎合市场的低级的审美情趣,用低级庸俗的小美、伪美去换取欢心,赢得银子。孔维克不耻这样做。他精确地把握住孔子对美学阐释的内涵,站在审美的最高境界,远离迎合市场的小美,抛弃低级庸俗的艳美,他吸取原始艺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精华,较好地把握住创造美的“度”,运用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题材的广度,人文的高度,为我们创作出一系列亦古亦今、亦风亦雅、亦庄亦谐、亦真亦美的佳作,真正做到出新、出美、出奇、出彩、出韵、出趣,把孔子“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今中国人物画画坛,百家并起,各举一帜,可谓奇峰竞峙,俊彩星驰。孔维克站在历史的高度,运用大智慧,启动大思维,抒展大手笔,选取大事件,出现大题材,描绘大环境,塑造大人物,为我们描绘出许多怀揣历史、胸怀天下,造福人民的大智、大勇、大义、大爱的感人至深的光辉形象,他的这些佳作,丰富了中国的美术史,必将永久彪炳中国画坛。
  大爱无疆,大义无涯,大美无言。用大爱、大义、大美凝聚的艺术珍品,是孔子乐于见到的,也是天下苍生喜闻乐见的,画家孔维克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着他创造更精更美的佳作,谱写更多更大的辉煌。
  
  宁静淡泊寓真趣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浮躁、心浮躁,艺术也浮躁。在高速度、高节奏、高频率的经济大潮冲击下,摧毁、淹没了牧歌式的自然经济文明,人们在动荡、烦乱、焦虑、惆怅、浮躁的心态中生存,宁静淡泊便显得弥足珍贵。
  欣赏张金玲的书画,品出的正是宁静淡泊,淡泊的人生、淡泊的心境,淡泊的艺术,这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大红大紫之后的归隐。要知道,当年,张金玲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李秀明、刘晓庆一起并称“北影三朵花”,红遍大江南北,受到亿万人的追捧。在三朵金花中,张金玲成名最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大河奔流》《黄英姑》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然而,正处事业巅峰的她,突然淡出了影坛,给中国影坛,也给热爱她的亿万观众留下了一个谜团。在生命的价值取向上,中国人一向主张以事业为重,以贡献为上,常常提倡牺牲自己的亲情、家庭,来成就自己的事业,而张金玲却敢于大胆地说不!在电影事业和孩子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儿子,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她的抉择,需要何等的勇气!其实,儿子不正是她最优秀、最得意、最完美的作品么?!于是,一个光彩夺目的荧屏形象,一个大红大紫的电影明星,神秘地消失了。张金玲的精神生活和艺术追求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绘画。因此,她成功的人生轨迹可以用三段式来概括:电影巨星——伟大母亲——书画艺术家。
  张金玲在同加拿大新闻商业网记者访谈中深情地说到:离开影坛我有过苦闷,感到寂寞,有深深的失落感,但是当我拿起画笔等于是重新完善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现在没有了当时的痛苦、失落,反而感觉到下半生比上半生更幸福、更丰满、更充实,很感激书画给我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和美好。
  作画是乐事,更是苦事,人磨画,画磨人,磨来磨去,磨去了浮躁,磨去了功利,磨去了繁华,于是:
  影坛少了一位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英姿丽人,
  画坛多了一个独具魅力、韵味隽永的丹青高手。
  张金玲学画,是下过大功夫的,她师从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娄师白先生,苦练书画十几年,单是画虾蟹就学了三年,终于到达随心所欲、起落自由、抒展有度、万般皆妙的境地,她画的虾蟹栩栩如生,达到了与大师作品乱真的地步,白石老人倘若在世,也会含笑赞叹的。
  凡是有大成者,一当志趣高远,二当持之以恒,三当独立不媚,四当超凡脱俗,这几条,张金玲都做到了。她有一颗美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今又练就了一双创造美的双手,她在淳美的自然景观中,捕捉亮点,营造气氛,让美无处不在。
  她画虾蟹鱼蛙,意蕴生动,仿佛有一股灵气穿云走水,灵动的线条、蓬勃的墨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虾灵动、蟹淳美、鱼轻盈、蛙奔放。仿佛可以听到生灵的鸣唱!
  她画佛像系列,以一颗诚挚的心,画自己的感悟,笔下的众神,毫无雕凿感,个个超凡脱俗,悦入仙境,雅量高致,妙趣天成。那笔下的神仙们,少了庄严肃穆,多了人间趣味,竟显得亲切、可爱、自然、可敬!
  她的书法,已渐入佳境,有了阳刚之气、豪放之气、磅礴之气,很难想象,如此书法佳作,竟然出自这样一位冰肌玉清的美人之手。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故而画荷者众多,画荷高手层出不穷,而独出新意者甚少。张金玲画荷,独辟蹊径,取清凉之意,脱尽浮华,尽显淡泊,她在画荷中,找到了知音,寻到了共鸣。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高洁精神,往往是文人雅士所追求和崇尚的神圣心灵标志,张金玲笔下的荷花,超凡拔尘,随心由性,任意挥洒,清濯涓净,怡淡纯美,充满着宁静、平静、清静、娴静、纯静、笃静;彰显着淡雅、典雅、古雅、风雅、馨雅、高雅。她的叶,有碧玉之润,她的花,有火的灿烂,画面中流露出来的整体感,似乎可以看到落在宣纸上出泥、拔节、含苞、绽放。那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是妙不可言,立荷如美女临风浅唱,是昭君出塞,雪中屹立;是文君当炉,以酒迎客;是贵妃出浴,冰肌玉清,摄人魂魄!
  要消除心中的烦恼,要远离人间的功利,去欣赏欣赏张金玲的画吧!它将让您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自然的可爱,更让您感受到水的清凉,荷的馨香,佛的超脱,正如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道出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由此将您带入一个宁静、平和、淡泊的世界,岂不乐哉、快哉!
   (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对广大收藏投资者来说,2010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美丽,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捷报频传。今年率先开槌的中国香港苏富比春拍延续了2009年秋拍良好的上升势头,开市大吉,创下近20亿港元成交佳绩,紧接着,刚刚落槌的中国嘉德春拍又喜讯连连,天价迭出。很多收藏投资者见状不禁大声惊呼: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真牛!    中国书画迭创天价,当代艺术有所回暖    2010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落幕,估价13亿港元的2
期刊
中国柴窑文化论坛综述    阳光明媚,秋风送爽,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铜川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铜川市文物旅游局、《收藏界》杂志社、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西安市收藏协会承办,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协办的“中国柴窑文化论坛”,于2010年8月27日至29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  27日上午10点,在西安市高新区中清大厦陕西秦煤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楼大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领导
期刊
国人爱竹,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既为“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是古今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咏诗雕刻的题材。竹子清秀挺直,无牡丹之富贵,无青松之雄伟,无桃李之娇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柏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思想品格。自古就有许多文人
期刊
旧藏朱泥壶一把,器表呈栗红色,梨皮,宝塔式钮带孔;器身呈圆球形,腰下内收垂直至底。素身;单孔短流,流下刻壶铭“江清月近人”五言绝句;圆;圈足,足内中部刻“六如”二字楷款﹙图1﹚。  ﹙一﹚ 按照一般标型学断代规律,此壶年代当在明末清初之际,理由如下:  装饰:器表独特的粒子感是紫砂器迷人的原因之一。它可细腻如膏脂状,也可粗砂似珠粒隐隐。这取决于练土时矿土颗粒的筛选,也可掺入本色或他色的熟沙调配成粗
期刊
首先要感谢北京陈瑞海先生的来信,指出“康熙通宝”生辰钱卯字币的真伪问题。康熙钱中的生辰钱、开炉钱、罗汉钱颇多猫腻,距今时间又不太长,仅凭锈色包浆判断,难知其所以然,还要查阅有关文字资料,陈先生求实、认真的态度值得学习。  本期刊发的蔡炳根先生的安阳连布,生坑翠绿可爱,品相佳,过去仅见“四面连忻”,此品殊少见。  “大中浙十”、“洪武浙十”过去是明钱中并不罕见之物,近十年已在市场上很难碰见,价格亦升
期刊
少年时代我即忱于书画篆刻,学习吾国的传统艺术,多看名作原迹是攻艺之路上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经年研习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喜欢购置一些古书画名迹以作攻艺之助。我非富豪,购藏古书画名迹,只买自己喜欢的或有益于增进个体艺术创作灵思的,至于日后增值与否多不考虑,因之我于古书画的购藏完全是一种对艺术的钟情和对艺术的思考。  我每游一地,必先光顾其地之书画摊肆,以有限的经济能力,寻访些人弃我取的心赏之物。忆昔上世
期刊
清末民初,日用陶器的需求剧增,宜兴的紫砂业也缓缓走向复兴,具有西方色彩的专营紫砂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文人雅士不再是紫砂业的主导,而亦壶亦商的紫砂实业家们成为紫砂市场的主人。在这批紫砂店号及陶刻名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清末民初紫坛全才——赵松亭。    一、赵松亭与吴月亭    赵松亭(1852—1934年),字九龄,号东溪,宜兴上袁人,清末民初壶艺名家兼紫砂实业家。赵松亭制壶用印有“松亭”、
期刊
宜兴紫砂自明中期从日用陶器走向艺术陶器以来,就以变化多端的造型独树一帜,在中国工艺美术品中无出其右。在宜兴紫砂壶的三大造型中,其中的光货又可细分为圆器与方器,即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圆器的珠圆玉润与方器的挺括流畅,构成了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壶艺世界。以下从历史、工艺、文化三个层面分析紫砂方形壶的特点。  历史层面: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中国陶瓷由于主要采用轮制成型,方器较为少见。而宜
期刊
一副金丝框边的镜架背后透出睿智的眼神,通过画家孟喜元的画面让我们走近一位憨态可掬的大画家——李可染。  画面中两鬓斑白的银发,面带笑容,穿着利落,双手后背,神态温和谦逊,一双发旧的黑漆皮鞋被擦拭得铮铮发亮,恰似在诉说着画家纯朴且不平凡的一生。  李可染是近现代画坛首屈一指的领航者。艺术细胞在他年幼时的脑海里便已萌芽,喜欢戏曲与绘画,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习画早期由于听了一次康有为对中国绘画观
期刊
数年来,《收藏界》等杂志的钱币栏目曾陆续刊出、介绍过不少有关北宋“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的新版别新品种,如:“双点通”、“长尾通”等,给泉友、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泉友们寻觅、研究“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版别的热情。笔者藏有一枚未见经传的“崇宁通宝”折十大钱奇异品——出头“通”,在《崇宁通宝分类图谱》《北宋崇宁钱币图谱》《北宋铜钱》《北宋钱币》等专业钱谱及有关专业刊物上均未见著录或刊载,实应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