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方内清明,吾与尔偕亨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自明中期从日用陶器走向艺术陶器以来,就以变化多端的造型独树一帜,在中国工艺美术品中无出其右。在宜兴紫砂壶的三大造型中,其中的光货又可细分为圆器与方器,即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圆器的珠圆玉润与方器的挺括流畅,构成了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壶艺世界。以下从历史、工艺、文化三个层面分析紫砂方形壶的特点。
  历史层面:
  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中国陶瓷由于主要采用轮制成型,方器较为少见。而宜兴紫砂由于原料的优良特性与独特的成型工艺,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六方、八方、桥顶、传炉、觚棱、僧帽壶等等。
  从明代中期一代宗师时大彬的《六方圆口壶》到清代初期壶艺巨匠陈鸣远的《四足方壶》,从清末民初制壶名家陈光明的《印包壶》到民国中期方器高手胡耀庭的《汉方壶》,从现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的《僧帽壶》到当今方器名手潘持平的《萧山市隐壶》,无一不是传世的经典名作。通过收藏观赏这些历代的方器名品,人们可以从中得到造型艺术的借鉴与启迪。
  工艺层面:
  宜兴紫砂的制造工艺主要采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圆器“拍身筒成型法”与方器“镶身筒成型法”。所谓“镶身筒成型法”的工艺原理,好比制衣裁缝的立体裁剪,大多以裁剪泥片粘合而成。在制作过程中,只要对一部分的泥片温度曲度掌握不当,或任何一个平面歪斜,便会在烧制的过程中扭曲变形,壶势全失。
  因方器的造型简洁明快,所以即使是有一点瑕疵,也会无所遁形,从而完全破坏壶形的整体美感。方形壶制造工艺技术含量之高,手段之复杂,远远超过圆形壶,故方形壶的数量总要比圆形壶数量少。
  文化层面:
  传世的曼生壶中有一把《云蝠方壶》,壶上陶刻有这样的名句:“外方内清明,吾与尔偕亨”。这是喻意做人的真理,遇人处世要刚正方直、智圆行方,想事周全、心里明亮,从而达到人生顺利、万事亨通的境界。
  在紫砂方形壶中,四方传炉壶与四方鼓腹壶是常见的造型。这类壶形曲直相交挺秀明快,刚柔相济珠联璧合,使人产生刚能制柔、柔能克刚的人生感悟。
  而方锤壶与方钟壶线条刚劲挺括,造型古朴高雅。它使人联想到高山的险峻,山洪的怒吼,骏马的奔腾,刀剑的撞击,给人力量与鼓舞,使人奋进。
  图1、2、3为紫砂方形壶的著名壶型,图1为民国紫砂名店“铁画轩公司”制作的《方斗壶》,图2为“吴德盛公司”制作的《方砖壶》,图3是近现代壶艺大师王寅春(1897-1977年)制做的《四方鼓腹壶》。通过欣赏与使用这些方形紫砂壶,使人们在饮茶品茗之余,得到情操、品德、人格、素养以及人生信念的薰陶与培养,使方形壶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都得到升华,从而进入“人壶合一”的崇高境界。
  笔者收藏宜兴紫砂壶已有二十余年,以收藏民国壶与文革壶为主,现把所藏民国壶与文革壶中的方形壶介绍给广大壶友,与大家共赏共鉴。
  一、民国壶中的方形壶:
  1.《印纹方锤壶》图4,民国壶艺家胡耀庭民国中期的作品。壶高10.8厘米,壶口四方形,边长4.4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耀庭”,壶底钤方形阳文花边楷印:“宜兴紫砂”,色泽褐红。
  印纹方锤壶以方形铁锤为基型,浑朴古雅、刚正挺拔。壶的主面模印钟鼎文:“宋公伐之钲钟,宜子之孙孙永宝用”。壶钮为缩小的壶形,小巧俊秀,曲流方把,比例精确,全壶线条鲜明流畅锋棱毕现,充满阳刚之气。
  十五年前,当我刚收到这把方锤壶时,因才疏学浅,对壶上的钟鼎文一知半解。于是就去南京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与鉴赏家王一羽老先生(1920—2007年)的府上向他请教,当时王老已重病多年,但他还是耐心地教导笔者,这把壶上的文字应该横着念,内容是:“宋公伐之钲钟,宜子之孙孙永宝用”,并确认这把壶为胡耀庭所制。后来王老还搬出他珍藏多年的胡耀庭1924年制作的传世精品——《汉方壶》,与笔者一同欣赏。
  王一羽老先生已于2007年4月驾鹤西去了,但他渊博的知识和对南京文物事业的贡献,江苏及南京的文物界与收藏界将永远怀念他。
  胡耀庭(1882—1947年),民国壶艺家,宜兴蜀山人。胡生于清光绪七年,师从其舅父李正元。艺成后专制方器,所制方器如砖方、汉方、八方、六方等,均轮廓周正线条流畅,为时人称赞,民国方器第一高手非胡耀庭莫属。
  上世纪二十年代,胡耀庭被上海铁画轩公司在宜兴潜洛的陶厂聘为技师。这段时期,胡所制壶具用泥讲究,壶形浑朴典雅稳重大方,人们竞相争购收藏。另外胡也常为宜兴吴德盛公司与陈鼎和陶厂制作高档壶具。
  胡耀庭在制壶的闲暇之时,还担任过宜兴蜀山东坡书院小学的劳作课先生,教孩童制作紫砂器,为宜兴紫砂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过贡献。
  胡耀庭性格孤傲,终生未娶,1947年在家中去世,享年65岁。其弟胡六度(1890-1953年)也跟其兄一同制壶,但技艺与其兄相差甚远。
  胡的传器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方砖壶》、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方壶》、已故南京文物收藏家王一羽收藏《汉方壶》(见梁白泉编《宜兴紫砂》P286,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出版)、杭州紫砂收藏家李长平收藏的《印包壶》(见李长平著《明清紫砂珍赏》P186,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等。
  2.《四方传炉壶》,民国壶艺家邵陆大民国中期的作品。壶高10.3厘米,四方壶口边长6.4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阳文篆印“陆大”,壶底钤阳文楷印“宜兴立新出品“。此壶以珍稀的本山绿泥烧制,色泽冷金黄。
  《四方传炉壶》主面刻有彩绘花鸟图(图5-1),副面刻有行书“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立新”(图5-2)。刀法刚劲,古意盎然。壶体为四方形,壶钮为壶身缩小的微型,嘴把比例恰当,曲线强劲有力,壶体下的四个钉足使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全壶制作深得曲直转换之神,刚柔相济之妙,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古朴典雅、浑厚端庄,是民国壶艺家邵陆大的代表作,是俞氏家族传炉壶中的力作。
  四方传炉壶是清末民初的创新产品,此壶看似平常,制作实难,因是方圆结合体,不是高手不敢问津。传炉壶中的名作为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1937年制作的《红大传炉壶》,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紫砂传炉壶中的经典之作。而邵陆大的这把传炉壶制作精细功力非凡,也是民国方形壶中的精品。
  邵陆大(1904—1967年),又名六度,宜兴蜀山人,壶艺名家俞国良(1874—1939年)的养子,“锡山俞传”的嫡系传人。他17岁师从养父,与其妹邵宝琴(1913—1984年)均得俞之真传。
  邵陆大常年为铁画轩、吴德盛、陈鼎和与立新陶厂制壶,所制传统产品工整严谨,端庄大度,畅销市场。上世纪三十年代,邵创制了《汉君壶》,并请当时的民国书法家于右任(1879—1964年)在壶上镌铭,并由当时的陶刻名家陈少亭(字颖川,号羽林逸人,1885—1960年)陶刻,此壶后来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父徐祖纯珍藏,建国后捐赠给宜兴紫砂工艺厂(见《宜兴紫砂》P322)。
  1967年,辛劳一生的邵陆大病逝于宜兴蜀山家中,享年63年。
  四方传炉壶的底印“宜兴立新出品”中的立新陶器厂是民国壶艺家束金寿(1905—1946年)之弟束禄度(1908—1976年)于1940年创建,以经营中高档壶具为主,长期为立新供坯的有著名艺人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吴纯耿、邵陆大及其兄束金寿。
  四方传炉壶的主面有彩绘花鸟图,但没有落款,民国时期宜兴紫砂彩绘的主要艺人是朱邦基(号雨仓,1908—1990年),此壶是否为朱邦基彩绘,待考。
  邵陆大的传器有南京紫砂壶收藏家沙志明先生的《四方传炉壶》(见沙志明著《中国明清紫砂精萃》P374,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该壶的泥料制工陶刻与笔者所藏传炉壶极其相似。另外,建国初期邵陆大还制作过《段泥竹节壶》。
  3.《四方桥顶壶》,民国制壶高手吴淦成民国初期的作品。壶高10.7厘米,四方形壶口边长5厘米,容量480毫升。壶盖内钤无边阴文印:“淦成”,壶底钤方形阴文篆印:“潭砂名壶”。壶体为四方形,色泽紫红,曲流桥钮方把,全壶厚重挺括,规矩有致,颇具古雅之风。
  《四方桥顶壶》主面为民国庆生篆刻的行书:“聊赠一枝春”(图6-1);副面浅刻国画“水乡摇橹图”一幅(图6-2),图中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一位渔翁在摇橹弄舟。时值江南三月,莺飞草长,岸边杂花茂密,春意盎然。这幅国画使人联想到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文人,因官场失意,仕途受阻,于是驾一叶扁舟,寄情山水、浪迹江湖的情景。
  四方桥顶壶为紫砂方形壶中的经典器型,从清代到民国,大师高手多有制作。传世的精品中有清初壶艺巨匠陈鸣远制作的四方桥顶壶,清末制壶高手蒋祥元(1868-1941年,号铭远主人,壶艺大师蒋蓉之祖父)也制作过四方桥顶壶。
  吴淦成,民国制壶高手,善制方器,生卒待考。吴淦成的传器有南京博物院藏《直筒壶》,南京沙志明藏《四方桥顶壶》(见沙志明著《中国明清紫砂精萃》P200)以及方砖壶、方钟壶等。
  4.《四方传炉壶》,民国壶艺家沈孝陆民国后期的作品。壶高10.5厘米,壶口边长6厘米,容量450毫升。壶盖与壶底均钤方形阳文篆印“沈孝陆”。此壶以优质底槽青泥制作,色泽紫中泛青。
  《四方传炉壶》主面为民国陶刻名家陈和大(号石如,1904—1968年)篆刻的楷书“松风煮茗,竹雨谭让,石如生刻”(图7-1),副面刻有喜鹊登梅图,落款是“花显清香,石如刻”(图7-2),陶刻规整刀笔遒劲。壶体四方造型,方中寓圆,棱角浑朴有致,口腹挺拔有力,盖微虚且平,与壶肩阶梯过渡相切。三弯嘴卷曲自然,把手方中带圆,圆钮比例适度,整壶做工精细,浑若天成。
  四方传炉壶是民国方形壶中的主打产品,众多制壶艺人都制作过。但一般艺人都深感传炉壶难做,因为此壶方圆相济,要做得比例匀称、轮廓分明,实属不易。而沈孝陆的这把传炉壶制作严谨,功力不凡,加之名壶名刻,亦是民国方形壶中的上品。
  沈孝陆(1906-1961年),又名沈戟、孝鹿,民国壶艺家,宜兴中袁人,出身制壶世家。从孩提时代,沈孝陆就同近现代壶艺大师王寅春(1897-1977年)及壶艺泰斗顾景舟(1915-1996年)一同玩耍,在他从艺的过程中,受到两位大师的深刻影响。他所制壶具圆浑工整,规矩有力,成为陈鼎和陶厂与新华陶厂的长订产品。
  上世纪四十年代,沈孝陆与顾景舟一起用“自怡轩”款为人赶制茗壶。1947年,沈与顾两人为当时的民国宜兴县农业银行制作100把“仿鼓壶”,壶的底款为顾景舟的印款:“得一日闲为我福”,壶身题款为:“中国农业银行周年纪念”,仿鼓壶底款虽为顾款,但实为顾沈两人所制。
  民国期间,沈孝陆还与吴云根、朱可心、王寅春、陈宝生等名家高手一起为宜兴紫砂名店“毛顺兴”制壶。
  建国后的1955年,沈孝陆参加了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因肺病严重,沈很少制壶而转为验坯,至1961年去世,享年55岁。
  沈孝陆的传世精品为1956年制作的《矮八方套壶》(见韩其楼、夏俊伟著《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78,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该壶由陶刻名家诸葛勋(1901—1969年,号友石,卧龙)篆刻,南博收藏。另外沈孝陆还有狮球、合梅、葵仿古等作品传世。
  二、文革壶中的方形壶:
  文革壶以圆形为主,方形壶较少,据宜兴文革壶图谱统计,常见的也只有五六个品种。
  1.《大八方壶》(图8),现代壶艺名家何挺初文革初期制作的外销产品。壶高15.4厘米,口径6.3厘米,容量1200毫升。此壶以珍贵的本山绿泥烧制,色泽葵黄,壶底钤圆形阳文篆印:“何廷初”。
  《大八方壶》主面有陶刻名家石如篆刻的行书“饮之清心,扫石品显”,落款为“石如生主人刻于半山轩之南窗”,副面刻有竹枝竹叶。
  《大八方壶》线条刚劲挺括,巍然大气,名家陶刻,潇洒豪放,全壶气势贯通,力度透彻,是何挺初文革初期制作的方形壶珍品。
  宜兴现代壶艺名家何挺初,1940年出生,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他1956年进厂,师从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1892—1969年)与裴石民(1892—1979年)。何先生基础扎实壶艺高超,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2.《四方传炉壶》(图9),现代工艺技师李洪新文革中期的产品,壶高10.7厘米,壶口边长6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阳文篆印“李洪新”,底印“中国宜兴”。红泥制作,色泽红艳。
  《四方传炉壶》的主面刻有行书“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副面刻有梅花。此壶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曲直相济,相得益彰。传炉壶是文革方形壶中的重要产品。这把壶是名艺人文革方器中的力作。
  李洪新,1945年出生,资深工艺技师,1958年进厂,师从近现代壶艺大师王寅春。
  3.《中四方壶》(图10),紫砂工艺厂陈法根文革中期的产品,壶高11厘米,口径5厘米,容量500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陈法根”,底印“中四方”,紫泥制作,色泽紫红。
  《中四方壶》的主面刻有行书“客去余甘留无间,石生刻”,副面刻有梅花。此壶方中带圆,壶腹略鼓,弧度圆润,小方形的壶钮与壶身相衬,棱角分明。全壶刚中带柔弯曲有度,是紫砂厂老艺人在文革壶中的佳作。
  4.《小六方壶》(图11),紫砂工艺厂赵孟生文革初期的产品,壶高9.6厘米,口径5.3厘米,容量350 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赵孟生”,底印“小六方”,紫泥制作,色泽赭红。
  《小六方壶》的主面刻有行书“满载神州好风光,红雨刻”,副面刻有梅花。此壶以六片泥片镶接,做工尚可。
  5.《中八方壶》(图12),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紫砂工艺厂王舟大制作,壶高14厘米,口径5.8厘米,容量800毫升。壶盖内钤阴文楷印“王舟大”,底印“中国宜兴”,红泥制作,色泽艳红。
  《中八方壶》的主面刻有行草:“茶香兴浓,春风满堂。庚申年(1980年)红波刻。”副面刻有梅花。
  我们知道,1976年文革已经结束,那为什么1980年还会生产文革壶呢?因为文革壶的生产要比文革开始的晚,也比文革结束的晚,这是因为经济活动滞后于政治活动的原因。据笔者考证,在宜兴紫砂后文革时代的1977至1986年,宜兴还有不少紫砂厂在生产文革样式的壶具。
  纵观上述五把文革方形壶,除何挺初的《大八方壶》是外销壶,陶刻还留有民国遗风外,其余4把文革方形壶,文革初期多为应时口号,中后期为饮茶诗句。这些陶刻虽然艺术价值不高,但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文物价值较高,为后人研究“文革”紫砂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方形壶的收藏与辨伪:
  1.民国方形壶:因为方型壶制造难度大,故民国期间制造方形壶的都是紫砂业的名家高手。他们基本功扎实,采用的是传统的全手工镶接工艺,制成的方形壶气度饱满,挺拔有力,加之陶刻功力深厚,泥优质高,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2.文革方形壶:文革期间,同一种方形壶的产品,名家高手与一般老艺人同时制作。为了提高产量,文革方形壶都是采用半手工半模具制作。当今,现代名家制作的文革方形壶已成紫砂收藏的新宠,而老艺人制作的文革方形壶因泥料纯正,器型独特,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3.赝品方形壶:赝品方形壶的制造者因传统技艺低下,只能借助模具成型工艺,这样制造出来的方形壶壶形呆板,缺乏神韵,加上陶刻败笔频频,故毫无收藏价值。
  4.方形壶的辨伪:紫砂壶的辨伪主要从泥、工、印、形、功等方面进行。本文重点讲一下简单实用的紫砂方形壶辨伪——“工艺辨伪”。传统手工方形壶是以泥片镶接而成,而在两片泥的结合处,总会留下脂泥与接缝的痕迹。而赝品模具方形壶因用一片泥模具成型,全壶只有一处接缝,而传统手工方形壶四方壶有四道接缝,六方壶有六道接缝。广大壶友鉴定时,打开壶盖,仔细观察壶内泥片接缝情况,便可一目了然。
  图13、14为模具制作的赝品方形壶:
  图13是仿民国壶艺名家俞国良的《觚棱提梁壶》,盖印“国良”,底印“锡山俞制”。
  图14为仿现代工艺师何健的《八方壶》,盖印“何健”,底印“何健制陶”。何健是现代壶艺名家何挺初之子。
  以上两把赝品方形壶是笔者的藏品。适度的以低价收藏一些赝品壶,作为分析研究的实物,对识别紫砂壶的真伪,提高鉴赏水平会有所帮助。收藏界常言:“见过真的,才知道什么是假的,见过假的,才知道什么是真的。”只有经过长期真假两方面的比对,才能练就一双识别赝品的慧眼。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本刊编委朱世忠先生因突发心脏病于2010年8月5日下午18∶00不幸在宁夏首府银川去世,享年仅48岁。朱世忠先生在世期间,曾任宁夏海源团县委书记、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局办公室主任等职。他于2008年起担任本刊编委以来,对本刊栏目进行过指导,对杂志不当内容提出过批评,对重要选题有过建设性意见。对他的英年早逝,本刊同仁无不感到分外惋惜和悲痛,为此,特刊发宁夏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昌
期刊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  汪诗中这一丸比珠玉还要珍贵的“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宜兴的紫砂泥。江苏宜兴,古名“阳羡”,这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水土宜陶,砂壶宜茶。用这里的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历来是爱茶之人的心仪之物。北宋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明代李渔也有“茗注莫妙于砂,壶之
期刊
鉴赏一把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笔者最近有幸收藏到了一把清末的老紫砂壶(见图),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对此壶的鉴赏。  一是“泥”: 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紫砂壶得名于世,是因为它独特的材质,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
期刊
对广大收藏投资者来说,2010年的春天显得格外美丽,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捷报频传。今年率先开槌的中国香港苏富比春拍延续了2009年秋拍良好的上升势头,开市大吉,创下近20亿港元成交佳绩,紧接着,刚刚落槌的中国嘉德春拍又喜讯连连,天价迭出。很多收藏投资者见状不禁大声惊呼: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真牛!    中国书画迭创天价,当代艺术有所回暖    2010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落幕,估价13亿港元的2
期刊
中国柴窑文化论坛综述    阳光明媚,秋风送爽,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铜川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铜川市文物旅游局、《收藏界》杂志社、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西安市收藏协会承办,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协办的“中国柴窑文化论坛”,于2010年8月27日至29日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  27日上午10点,在西安市高新区中清大厦陕西秦煤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楼大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领导
期刊
国人爱竹,由来已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既为“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是古今文人最喜爱的绘画咏诗雕刻的题材。竹子清秀挺直,无牡丹之富贵,无青松之雄伟,无桃李之娇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柏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代表了文人雅士的思想品格。自古就有许多文人
期刊
旧藏朱泥壶一把,器表呈栗红色,梨皮,宝塔式钮带孔;器身呈圆球形,腰下内收垂直至底。素身;单孔短流,流下刻壶铭“江清月近人”五言绝句;圆;圈足,足内中部刻“六如”二字楷款﹙图1﹚。  ﹙一﹚ 按照一般标型学断代规律,此壶年代当在明末清初之际,理由如下:  装饰:器表独特的粒子感是紫砂器迷人的原因之一。它可细腻如膏脂状,也可粗砂似珠粒隐隐。这取决于练土时矿土颗粒的筛选,也可掺入本色或他色的熟沙调配成粗
期刊
首先要感谢北京陈瑞海先生的来信,指出“康熙通宝”生辰钱卯字币的真伪问题。康熙钱中的生辰钱、开炉钱、罗汉钱颇多猫腻,距今时间又不太长,仅凭锈色包浆判断,难知其所以然,还要查阅有关文字资料,陈先生求实、认真的态度值得学习。  本期刊发的蔡炳根先生的安阳连布,生坑翠绿可爱,品相佳,过去仅见“四面连忻”,此品殊少见。  “大中浙十”、“洪武浙十”过去是明钱中并不罕见之物,近十年已在市场上很难碰见,价格亦升
期刊
少年时代我即忱于书画篆刻,学习吾国的传统艺术,多看名作原迹是攻艺之路上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经年研习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喜欢购置一些古书画名迹以作攻艺之助。我非富豪,购藏古书画名迹,只买自己喜欢的或有益于增进个体艺术创作灵思的,至于日后增值与否多不考虑,因之我于古书画的购藏完全是一种对艺术的钟情和对艺术的思考。  我每游一地,必先光顾其地之书画摊肆,以有限的经济能力,寻访些人弃我取的心赏之物。忆昔上世
期刊
清末民初,日用陶器的需求剧增,宜兴的紫砂业也缓缓走向复兴,具有西方色彩的专营紫砂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文人雅士不再是紫砂业的主导,而亦壶亦商的紫砂实业家们成为紫砂市场的主人。在这批紫砂店号及陶刻名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清末民初紫坛全才——赵松亭。    一、赵松亭与吴月亭    赵松亭(1852—1934年),字九龄,号东溪,宜兴上袁人,清末民初壶艺名家兼紫砂实业家。赵松亭制壶用印有“松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