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发展智育提高审美增强素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my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活动形式,活動的时间更长,活动的内容更丰富,组织的形式更灵活,练习的强度更适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在很多农村小学因为各种原因,体育大课间活动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活动有效性低下,没有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针对此种状况,我校特设计本案例,增强活动效果和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发展,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有教学班30个,学生1980人,在职教师78人,体育专职教师8人,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4个,羽毛球场6个,校舍边角运动空间众多。近年来学校学校秉承“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坚持“知识的积累从这里开始,习惯的养成从这里贯注,人格的塑造从这里起步”的育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走进校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强健体质,更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六年的小学生活能为他们的一生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学校以大课间为突破口,寓德育教育于大课间活动之中,运动育人、运动启智、运动健体。2012年4月,我校被定点为湖南省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示范实验学校,同年7月,学校承担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中心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工作,2013年我校获武冈市大课间体育展示活动一等奖。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思路
  1.总体把握。
  通过多年的观察与了解,发现学生对长期做固定模式的“广播操”不感兴趣,因而将大课间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开发、自主活动上,并将学生身边的活动或者村组的活动引入学校作为大课间学生的准备活动。
  2.方案设定与活动形式。
  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编排三套课间活动方案,由电脑控制每天到时自动播出。四套间插进行,方案如下:
  第一套:队列展示(5分钟)——兔子舞(4分钟)——七彩阳光体操(5分钟)——自由舞(1分钟)——自主活动(15分钟)。
  第二套:有序队列(5分钟)——七彩阳光体操(5分钟)——童心舞动(4分钟)——感恩的心手语(4)——自主活动(12分钟)。
  第三套:自主活动(15分钟)——队列展示(3分钟)——武术表演(3分钟)——七彩阳光体操(5分钟)——相信自己手语(4分钟)。
  第四套:自主队列(5分钟)——武术表演(3分钟)——自主活动(15分钟)——七彩阳光体操(5分钟)——有序退场(2分钟)。
  3.自主活动内容介绍。
  学校自主活动内容较多,在这里以一周的安排情况作介绍。各年级原则上间周轮换,在轮换基础上各班级可自行协调。因为学校地处城郊,所以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进社区体育文化内容。如社区体育舞蹈中浒的恰恰、快步舞,以及社区的秧歌舞和腰鼓舞融入学校体育活动,从而有意识地让学生的体育从学校走向社区,逐渐地向终身体育迈进。
  三、实际效果
  构建体育大课程体系,改革课间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发展整体素质的物质基础,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保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据调查统计,学校学生身份素质明显提升。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强健了,杜绝了以前排队集合时间稍长就有学生出现晕倒的现象;学生请病的减少了;上课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学生的发困率下降;学生的近视率得到控制并有所降低;肥胖儿明显减少。
  2.加强体育锻炼,渗透德育。
  在体育大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力军,以课堂教学为产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侧重大课间活动、体育节活动和社区趣味体育比赛活动,强调经常性、有序性、渗透性,在以学校为整体的大课间活动中感知集体主义精神,在各类比赛活动中感受集体荣誉感,练就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意志品质、团结互助之情,在体育教学中使德育教育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加强体育锻炼,发展智育。
  (1)以体益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中实现的。两年多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先后设计了四套,期间的很多环节是学生积极创造的,如第一套里面的自由舞,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无拘无束,个性得以展示;特别是自主活动,一共二十几个项目,其中的钻山洞、匍匐前进、短距离速滑等项目都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创造的。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思维在个性交互中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2)以智健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育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控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证明,自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学生在自学、动手、实践、表达等能力较以前明显提高。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大课间活动中,二十几项自主活动要求人人有一样活动用具,有的需要学生动手做,如团结走用具、高翘、跳竹竿舞的竹竿等,都要求学生自己或在家长帮助下完成,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之,通过特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100%的学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每位学生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心小学在课间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XJK014CZXX092)。
其他文献
高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大特点是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兼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实践性强,而且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在所有高中文化课程中都可以找到与地理课程的结合点和交叉点,因此,地理课程成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值得地理教师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关注高中地理课程的综合性  1.充分把握地理课程目标
在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我有幸聆听了我校特级语文教师王忠敏老师的一堂高三语文课,王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对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环境描写”类考题进行讲解,以下是我听了王老师这节高三语文课后的反思。  一、课堂整体评价  1.精讲精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作用、手法深入讲解,以学生当堂做高考典型例题训练为主。  2.考题精选。从三道近年高考典型例题入手,学生以练为主,让学生当场
摘 要: 中职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均较强的学科,该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标准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将学生培养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推动学生就业。本文通过具体论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就业导
摘 要: 文章通过对EDA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校EDA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缺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教学练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EDA 应用课程 教学模式改革  引言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就是依靠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在EDA工具软件平台上,对以硬
摘 要: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是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体验,重学业成绩考查轻形成性过程评价的单纯讲授,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且给社会化带来局限。因此应从学生发展规律出发,探索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注意事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是重知识传授轻学生情感体验,重学业成绩考查轻形成性过程评
摘 要: 情境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以实际语文教材内容中描绘出来的情境为依据,努力创设出与之相一致的图片、视频等,再借助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和感染性的音乐等,用最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文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用相应的情境进行相应的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师生在这一舒适的氛围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初中语文课堂快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效。在
摘 要: 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内容看,它主张注重教育过程,反对片面追求教育效果;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等,这些正是开展创新教育最根本的保证。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创新教育 培养方法崔子范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作为艺术领域的美工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应在美工活动中大胆实践和
传统课堂需要改革,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无疑成为一种“共同”困惑。研究怎样改,或者换句话说,课改从哪里切入,找到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并把它转化为一个“支撑点”,成为我们做力行教育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重大课题。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
一、引言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源于70年代中期的美国,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鲁子问在《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一书中指出了行动研究是教师在对自己教学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理论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的一个过程。其特点可归纳为:  1.行动研究是一个反思循环的过程。  2.一定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  
摘 要: 新课改指出,现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与互助探究能力。由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与学习特点,展开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强化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建设与管理中。本文分析了合作学习理论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关键词: 小学班级 合作学习 班级管理 管理方式  一、重视合作学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