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写好基本笔画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ju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写字时存在笔画不直、无轻重,撇无锋捺无脚,或者不懂笔画的变化等问题,这怎么办呢?关键是能写好基本笔画。
  
   一、增强手腕的灵活度
  
  1.学做“指腕操”,或者课间进行跳绳、玩竹蜻蜓、打乒乓球、给画涂色等能锻炼手腕力量的游戏。
  2.画线段或者圆弧。如下图,这四步训练方法分别包含了横、竖、撇、捺的行笔动作,大家一定要以腕带笔,以达到训练手腕的目的。
  
  二、观察笔画的形状
  
  我们先来看横画。由于人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就像一座桥。起笔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还有一个口诀:起笔重 —— 行笔轻 —— 收笔重。
  再比如写点画,可以先观察点像什么。是不是像一个小水滴?书写时一是要知道点的“背部弯弯,腹部平平”;二要知道点分三步写成,如右图。
  
  三、发现笔画书写规律
  
  从上图我们能明白汉字中横是有区别的。比如“五”中的第一横,横位于字首的位置,写时要做到左低右高,而“土”字最后一横是底横,一定要写平,否则字就歪掉了。
  
  四、走出书写的误区
  
  翟老师经常看到很多小朋友把撇画写成弯弯的圆形弧线,而捺画就是一个斜坡,没有捺脚。大家要明白:撇画是一条慢慢往外伸出的斜线。捺画像是滑滑梯,斜度大约是45度角。
  
  捺的儿歌
   写捺时候要做到:
   起笔轻来渐渐重,
   顿一顿后换方向,
   捺脚还是要向下。
  
  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
  不管有什么方法,多练多写才是最重要的。小朋友们一定要记住哟!
其他文献
2011年10月初,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王惠松老师在南京凤凰国际书城作了一次硬笔书法讲座。  王老师来到听众中间,示范了握笔的几种不同的误区:第一种是食指伸在前面;第二种是大拇指包过食指紧握笔;第三种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尖捏住笔,他戏称这种执笔是“鸡爪子式执笔”;第四种则是拳头式。每讲一种,王老师都亲自示范,家长和学生们都深表赞同。  王老师认为,正确的硬笔执笔方法应该是:食指和大拇指平行
期刊
进入三年级后,小朋友们的作业开始用横条格书写,与方格相比,横条格窄而长,书写难度也就大了。于是,二年级时清清爽爽的书写顿时就变得不那么赏心悦目了,各种问题都来了!  一是笔画过满。字写得过满,像顶天立地的巨人,甚至“撑”到线外。  二是字距不当。字和字之间的距离一会儿过远,显得稀稀拉拉;一会儿过近,显得挨挨挤挤。  三是大小不一。同一行字,每一个的大小却不一致,而且忽上忽下,好像“波涛翻涌”。  
期刊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印章,不论是公章还是私章,印文大多都是楷书的。这是因为现在流行(或者说是“通行”)的字体是楷书。楷书印文能被多数人所认识,便于流通使用。  从古至今,印章的印文会随着社会流行字体的改变而悄然地发生变化(如图1-3)。这就像同学们的玩具一样,去年流行溜溜球,今年流行陀螺,明年又换其他玩具了。只是印文的字体变化没有同学们的玩具种类更换得这么快,几千年下来也就是几种字体
期刊
徐唐棣同学这幅作品中所有捺画处理得比较到位,这是很多同学不易做到的。很多字结构把握得也比较好,如“风、毕、竟、别、样”等。  建议:  1.字迹大小要均匀,作品中“翻墨、忽、望湖楼、碧”等处字形明显偏大,感觉“撑眼”;  2.“白、日、首、四、黑”中的“框形”,“框形”末横应与竖画相连,结构才稳(如图1);  3.作品中“竖弯钩”的书写不到位,如“卷、光、无、花”等字,应做到弯转自然、底部宜平(如
期刊
装癫索砚
期刊
朱玉华,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泸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泸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曾荣获王安石杯全国书法大赛钢笔书法金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二等奖等。
期刊
张松莲,字逸君,广东开平县人,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曾任台湾墨缘书会、中华妇女书会会长,中华书道学会理事长。  逸君先生素来热爱传统文化,在台北市立阳明国中任美术教师25年,培育美术人才不遗余力。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幅扇面,挂在逸君先生家客厅的中央,十分引人注目。  扇面中,水墨着色舒朗明快,书法线条简练流畅
期刊
“林”取二“木”之意,表示树木非常多,而且两棵树长在一起含有共生共长的意思。    篆书写作: 隶书写作: 楷书写作:    说到“林”字,自然想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三国时有位医生,名叫董奉,隐居江西庐山。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治病从不收钱。凡治愈的病人,只须在他家周围种一株杏树。多年后,董奉治愈了无数的患者,而患者种植的杏树也多达十余万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
期刊
小时候,每逢过年,看到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大红对联上一个个黑色的毛笔字,我总感到很好奇。家族中有几个爷爷辈的念过私塾,他们总是对对联中的毛笔字品头论足。听着他们的评论,我小小的心灵中有了一个概念:写好字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后来上学了,老师教铅笔字,我就一笔一画认真地写,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二年级的时候,开始描红,常常对着描红本认真地描摹,毛笔字的神奇让我流连忘返。其实,当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笔法和结
期刊
每当看见手中的毛笔尽情地在宣纸上飞舞的时候,我就会产生无边的遐想,思绪常常带着我回到学习书法的那些日子里……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在朋友的介绍下,把我领进李南海老师家中,当我看到一幅幅多姿多彩、变化各异的书法作品时,我惊呆了。我被这股艺术的墨香陶醉了,从此我喜爱上了书法。   随着学习书
期刊